..續本文上一頁,它卻不了解,還有另一個陸地上的叁度空間,也不可能了解到陸地叁度空間裏動物走獸的情況。它只以爲海是唯一的叁度空間了。同樣,陸地上的動物,也無法知道深海裏這個另外的叁度空間的存在。但我們人類可以透過科學和聰明才智,穿梭于海的空間、陸、空在內的叁度空間。對于魚類來說,海是它們的叁度空間;陸地動物,就擁有陸地這個叁度空間,但在海陸交界處也有兩棲動物的存在,它就會享有兩個叁度空間,那麼,在我們這個宇宙裏,已知的就已經有好幾個叁度空間的存在了。
佛教早在二五○○多年前,已相信有叁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術語解釋,一個太陽系爲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相等于一千的叁次方(10003, 相等于十億)的小世界(太陽系),所以亦叫叁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爲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刹國土。
《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離開我們很遠的太空裏,有另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
我們目前的科學只知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陽系和星雲,我們即無法知道其它太陽系與星雲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叁千大千世界可容納諸佛、菩薩與六道衆生的理念。
此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叁度空間與我們的世界並存于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四度空間裏。假如真有一個另外的叁度空間裏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叁度空間與我們所生活的叁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據科學會合處是一個平面。佛、菩薩便可以透過這個平面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裏來,在不知者看來便又是奇迹了。
這樣的推論與科學並無沖突,因爲我們目前的科學不能否定(或確認)其它叁度空間或四度、五度空間的存在。在二五○○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並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的水裏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覺: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教的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和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人的內心世界有多複雜,佛教的理論也就有多複雜。現在已經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爲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深刻認識,同愛因斯坦、馬克斯、韋柏( Max. Weber)、海德格爾( Heidegger)、榮格( Carl Guster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證的。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
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來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
在我們的世界裏,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認爲,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准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在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譯作“測不准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裏,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
再看另一極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裏,我們也可體會到無常、無我。例如,我們坐宇宙飛船,作太空旅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超過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了。這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宇宙空間也因爲有物質的存在而産生變化。
既然微觀的、宏觀的兩端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恒常不變的。愛因斯坦認爲物質的質量與能量足可以互相轉變的( 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爲能量、質量的互變而産生出來的(核能發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並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零”好像甚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一○○ 的後面加一個“○”位,馬上增大,變爲一○○○;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爲無限大。“○”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幹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零”一樣,富于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爲西方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爲西方社會有現實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的質素,二要善于與當地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中亞,再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曆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能成爲佛學世紀,依然要看上述兩個條件。
覺:您對香港佛教的未來,有何展望?
潘:香港佛教曆史悠久,六百萬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覺光大師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以來,佛教又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通過立法成爲香港公衆假日,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覺光大師功不可沒。現在覺光大師高瞻遠矚,爲香港佛教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創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這又是一項創舉,一項續佛慧命、燈傳有人的大事,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新生代僧伽具有健康的理念,弘法利生的時代使命感,透過現代人的法治、組織、製度觀念,並配合高新科技與社會通識來提升當代僧伽教育的學術層面,使僧伽教育在香港得到完善,這是功德無量、澤及後世的大事好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在覺光大師領導下,人才輩出之日,將是香港佛教繁榮發展,正法久住之時。我衷心祝願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培育僧才,多出僧才,住持叁寶,弘傳正法,利益衆生,同成佛道。
覺:衷心感謝。阿彌陀佛!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潛心學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