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藏經》的曆史源流與判定▪P3

  ..續本文上一頁紙型轉藏于南京金陵刻經處,現仍保存完好。但大批手稿,包括已編輯好,但尚未付印的稿子,均毀于十年動亂中,十分可惜。

  叁、大藏經的判別與鑒定

  一般來講,我國的漢文佛典可分爲寫本與刻本兩大部分。寫本的佛經流傳下來的極少,並且以唐代的作品最爲規範,成就也最高,故又稱爲“唐人寫經”。其中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爲豐富,約占存世量的九成以上。而刻本的佛經保存下來的非常多,但內容、形式十分龐雜。總的來說,寫經非常少見,也就很不容易鑒定真僞。刻本經雖多,但需要掌握很多的必要知識,也不可輕易斷言。

  我們這裏所提及的寫本,泛指隋、唐、五代時期或更早期的佛經寫本,最起碼也是北宋以前的“卷子本”,這樣界定是爲了區分雕版印刷術産生前後兩種不同的時間概念。因爲自唐以來,宋、元、明、清的寫本佛經還是層出不窮,直至現在,照樣有寫本佛經流通,只不過與我們所說的寫本已經不是一個概念罷了。

  鑒定寫本的真僞,可以從紙質、書法、用筆、劃線、用墨等方面去判定。首先,應考慮它的紙質。寫經的用紙是很有特征的,據日本學者藤枝晃研究,北朝寫經用古麻紙,它是用破舊麻布爲原料製成,偶爾紙中還留有較粗的麻條纖維;隋朝寫經用麻、樹皮等製成的薄麻紙;初唐、中唐則用麻、樹皮等製成的厚麻紙,這一時期的紙質量較好,一般見不到麻條纖維。其次,可以從書法上來考查。北朝寫經用的是鹿毫筆,寫的是帶有隸書味道的古楷書。而隋唐時期則使用兔毫筆,寫的是較爲肥厚的標准楷書,這一時期寫經的書品是很高的。最後,還要看“暗線”如何。寫經時爲了抄寫整齊,抄經者往往先在紙上打好格,稱爲“烏絲欄”。古人打烏絲欄時,用的是鉛條或淡墨的細線條,今人則用鉛筆。古人爲了打好烏絲欄,北朝時用針點孔的方法來定位,隋代時用毛筆點淡墨點,到了唐朝時,則開始用一尖銳物體在上面壓一個小點,但今人則多用鉛筆點一下。這些都可做爲鑒定的依據。

  我們要鑒定一個卷子的真僞,主要是從以上幾方面來著手的。至于它的年代,可以從寫經卷子上的題記中獲得,也可通過上面所列的幾種方法來綜合判定。必要時還可以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寫經的紙張、墨痕進行C14測試分析,則可確定它的絕對年代,從面辨別真僞。

  刻本佛經可以分作兩種:一種是藏本,即由大藏經中散出之本,一種便是另本,多系民間經坊及一些個人、家族、團體、寺廟發願刊刻的單部佛典。一般來講對佛經的判定就是指判斷它是藏本,還是另本,是官刻、私刻還是坊刻本。爲此首要看有無千字文編號,另本均不帶千字文編號,凡有千字文編號的,一定是藏本,或是據藏本覆板翻刻的。偶然也會遇到有些坊刻本在翻刻時照刻了千字文帙號,再加上坊刻題記,但這是極少數。因此有無千字文帙號是區別藏本與另本的主要依據。

  那麼,我們若是發現了一部刻本佛經,上邊有千字文帙號,又如何來判定它到底屬于那部大藏經呢?

  首先,要看它的裝幀形式。我國的刻本藏經共有叁種裝幀形式:卷軸裝、經折裝、方冊裝。早期的《開寶藏》與大字本《契丹藏》均仿製寫本藏經是卷軸裝;《趙城金藏》承襲了《開寶藏》也是卷軸裝。至于《崇甯藏》、《毗盧藏》、《資福藏》、《普甯藏》等其它宋元藏經都是經折裝,明清兩代,除了《嘉興藏》是方冊裝外,其余均是經折裝。民國的兩部藏經《頻伽藏》、《普慧藏》均是鉛印線裝方冊本。

  其次,要看藏本的版式。所謂版式是指,一塊木板設計了怎樣的邊欄,一共刻了幾行,每行幾個字。如果是經折裝,還要看一版(即一個印張)共折爲幾個半頁。如《開寶藏》、《趙城藏》都是每版23行,每行14字。大字本《契丹藏》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崇甯藏》則爲每版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這種版式幾乎成爲曆代折裝本的定式。但也有幾種藏經是不同的,如《元官藏》每版42行、折爲7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永樂北藏》每版25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5行,每行17字;《嘉興藏》是每版20行,折爲2個半頁,每半頁10行,每行20字。

  另外,福州所刻兩藏《崇甯藏》與《毗盧藏》,思溪所刻兩藏《圓覺藏》與《資福藏》,均爲折裝本,每版30行,折爲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不但版式相同,不少經的千字文編次也相同,那麼又如何來區分呢?這就需要從藏經的表題來仔細觀察了,福州印本均采用绀青色的紙作表紙,表題及千字文編次均用金字;思溪印本則用黃色紙作表紙,表題及千字文編次均用黑字,故可據此區分它們。

  最後,還應該核對一下該經的千字文帙號是否與該藏的目錄相符。例如龍樹著、鸠摩羅什譯的《十二門論》,《開寶藏》編爲“是”號;《金藏》編爲“陰”號;《永樂南藏》編爲“守”號;《永樂北藏》編爲“造”號。根據這些編次的不同,也可以考訂出它所屬的大藏。

  注釋:

  [1] (隋)費長房撰《曆代叁寶記》卷十五,《大正藏》卷四十九,120頁中。

  [2] 《辭源》第2434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修訂第一版。

  [3] (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诘經》卷一,《大正藏》卷叁十八,327頁下。

  [4] (隋)灌頂撰《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卷五十,197頁下。

  [5] 此采用《魏書·釋老志》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之說。

  [6] (日)《東文選》卷一百一十二。

  

《《大藏經》的曆史源流與判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