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信仰

  淺談信仰

  覺真

  一、 什麼是信仰

  

  信仰,《辭海》是怎麼解釋的呢?《辭海》中說:“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爲行動的准則。” 《辭源》是怎麼解釋的呢?《辭源》中說:“信服尊敬”。它沒有指“宗教或主義”,令我更爲驚訝的是《辭源》在“信仰”條下,還舉了佛教經典中的兩個案例。一、《法苑珠林》九四:“ 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二、唐譯《華嚴經》十四:“人天等類同信仰”。這兩條資料很寶貴,前者指出,人,生而無信仰心,就會經常被他人嘲笑。後者指出:對佛陀對佛法的信仰人天等類悉同,是生命智能的共同信仰。

  信仰的前提是“信”。我又想研究一下孔子是怎麼說“信”的。《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複也”。孔子認爲信與義相近,是義的範疇,是表示一個人,有所言,有所承諾,就要經得起檢驗。這是說,人要言行一致,而且,實踐是檢驗真言的標准。《論語·爲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是說,一個人,言而無信,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能立身于社會、怎麼能與人相處?我又查了一下儒家十叁經中的《春秋》。在《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中雲:“人之所以爲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爲人?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爲言?言之所以爲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爲信?”

  上述叁條資料,同我前引的《辭源》的資料,都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信是什麼?信是正道。人不能不言,言不能不信,言而有信,就是義,就是正道。一個人,言行一致,而且經得起檢驗,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這就是正道。一個人,不守正道,不走在正道上,他怎麼能立身于社會,怎麼能與人相處呢?善哉,信而不道,何以爲信?

  可見,信是正道。我們信仰的也必須是正道,只能是正道。

  信是正道。正道是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信仰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人,是不是堅守正道?是走在正道上,還是走在歪道、邪道上

   這是人的人格狀態,也是人有沒有人生理想的標志。今天,我們常聽到有人講:“人生叁大件:票子、房子、車子。”把物質生活的叁大件,說成是人生叁大件,我看是一種迷誤了。

  二、人生叁大件

  人生最根本的叁大件,我想,應該是信仰、人格、理想。

  人格是高尚的品格、高尚的情操。理想是人生的目標,人生的走向。

  有人格,才是一個獨立的人,自主的人,大寫的人,站起來了的人。

  有理想,人才有了方向,有了前進的目標,有了前進的動力。

  有人格,有理想,人才能強大,人才能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信仰,決離不開信仰。因爲信仰是人格和理想的源頭,也是人格和理想的結晶。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信仰是一種精神支柱。信仰是一種崇高的信念。信仰是一種超越自我的追求。這種信念,這種追求,它高于生活,高于生命,有如頂空的日月星辰,它照耀我們,我們相信它,又仰望它,所以才叫信仰。所以,信仰是黑夜明燈,是苦海舟航,是生命的歸屬,是人生的家園。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柱,人格,理想,才有了源頭,有了根基。

  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就是一個人的人格與理想的狀態。既然信仰是人格與理想的源頭,那麼,信仰就是人的生命的一種見證。我試從叁個方面來說信仰是生命的見證。

  叁、信仰是生命的見證

  1.做一個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有了信仰。一個人不是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沒有信仰。2400年前,蘇格拉底因爲不信神而被判死刑。(在這裏,我要指出,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總是把信佛和信神硬扯在一起,這是不同的概念,不能劃上等號。信仰佛教不是信仰鬼神。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蘇格拉底不是宗教徒,但他有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價值在于愛智能(這與佛教徒可謂不謀而合),人要用理性來觀照生活(這也與佛教相似),尤其是要有崇高的道德生活,人不能沒有道德。這就是蘇格拉底的信仰。法庭對他宣判時說,可以免除他的一死,但前提是他必須放棄他的這一信仰,也不能宣傳這一信仰。蘇格拉底拒絕了,他甯願死去,他喝下了法庭給他的那杯毒藥。他爲他自己的信仰,獻出了他的生命。這就是一個偉大的生命的見證。

  2.伊斯蘭教是偉大的宗教。廣大的穆斯林兄弟是偉大的伊斯蘭信徒。但是,必須區別開來,從“九一一”事件以後,經常有恐怖組織,專門製造向弱勢群體的攻擊、偷襲,死傷者都是無辜平民,婦孺老弱。巴厘島大爆炸,土耳其大爆炸,至今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地區的大爆炸,死傷累累,慘不忍睹。真的,至今世界上還不曾有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文化,能成功地根除過人類自己給自己造成的苦難。物質豐富,精神空虛,信仰缺失,理想消沈,人的需求層次越來越低,社會隱伏的道德危機、倫理危機、精神危機,大家是有目共賭的。這是不是一種生命的見證呢?

  3.人生活在客觀的物質世界,這個世界,要講一個“理”字。人,沒有理性,不行。因爲生活是很理性的,世界的存在也是很理性的。累,壓力,痛苦,都是很理性的。你具備了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認知,你就能激發生命力,激發內在的自強、自立、自力。這種理性只能從正確的堅定不移的信仰來。人又生活在一個人文的世界,這個世界要講一個“情”字。人不能太理性了。太理性了就有點冷。一個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人,一個有同情心有慈悲心的人,還能冷冰冰嗎?因此,在人的理性中,激情也占有一席之地。沒有激情,沒有情感因素,生命中偉大的東西也不會實現。人要創造自己的未來,創造,就來自激情。只有激情的萌發,才能使人一往無前。所以,信仰必須建立在理智與情感相平衡相統一,又牢牢地結合的基礎上,任何單邊的、傾斜的、落入偏見的理性或情感都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沒有理性,不會有堅定的信仰;沒有情感,不會有虔誠的信仰。信仰,是信仰者的理性。信仰,是信仰者的深情。信仰,是信仰者理智與情感兼具的生命力量。所以信仰者的信仰,是最能把理智和情感結合得最好的人。請看,這是不是一種生命的見證!

  四、信仰是心靈的自覺

  信仰,不但是生命的見證,而且是內心的光。內心有光,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走在哪裏,都有方向。不辨方向,你就不知何去何從,何住何往?有了正確的方向,你就能走向你的人生目的地。從這一點來說,我們降生人間,來到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由于自己的無知,不自覺(佛教叫“無明”),我們丟掉了自己的許多東西,遺忘了自己的許多東西。信仰,就是幫助我們找回來自己原本屬于自己的許多寶貴的東西。所以,信仰,就是尋找真理,尋找美好。向哪裏尋找?佛陀告訴我們,只有向你自身去尋找,向你自心去尋找。所以信仰,其實就是人的心靈的發現,人的心靈的回歸,人的心靈的自覺。

  可是,我們有些人,心靈迷失了……

  迷失在哪裏呢?

  我們從世界範圍來看,無論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今天的一切社會危機,都是人的精神危機。也許,有些人還沒有意識到自身潛伏的危機的存在。現在,有什麼“時代病”、“都市病”、“亞健康”、“精神綜合症”……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艾利克 · 弗洛姆(Erich Fromm)說過一句話:“人追隨理性主義,業已到達理性主義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了。”他爲什麼要這樣大聲疾呼呢?我們先回顧一下曆史,無論是東方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還是西方的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都認爲,人生活的目標,是完整的人,完美的人。而今天,我們的現代人,卻認爲生活的目標是完整的物質生活,完美的物質享受。物質的欲望成了人的最高追求,物欲的追求成了人的生活目標。人的成功,也就只集中在物質方面的成功。人,在物質的享受之中卻看不到自己已隱伏了無法滿足的陷阱。因爲,人的滿足,不僅僅是物質所能解決的。滿足感、享受,恰恰是精神領域裏的東西。可是,在這種時代性的變遷之中,人也把自己變成了物,生命成了物的奴仆或附屬品。請看,物質越豐富,條件愈優越,享受就越感官化,官能化,人就愈不快樂。事實上,有的人在他們的努力和結果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出現了困境和失落。高樓大廈,車子,房子,票子,你有我沒有,物質不滿足,欲望達不到,從個人來說,心理壓抑、心情煩燥,失眠,失意,困擾不安。從家庭來說,親情淡薄,爲了一點物質利益,家庭關系變得十分脆弱,愛情變了質,婚姻不和諧,抵製不住毀滅身心的物質誘惑。從社會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盲目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陷于孤獨、無奈、無助,甚至由躁動、絕望走向瘋狂、報複,占有,劫掠,厮殺,爆炸,同歸于盡……人處于一種精神分裂狀態,人出現了許多不合常規的變態性格,人活得就越來越不像人了。其原因就是,人把“物”當做了自己,把自己的財産,物質享受,甚至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聲名,威望,權勢也當成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的心靈,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句話,信仰空虛,迷失了信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看起來是社會的危機,實際上是人的倒退,人的退化。人的心靈自覺喚不歸,正如歌手梅豔芳生前所唱:“歌聲(人生)帶著清淚(迷誤,痛苦),心結欲解憑誰?”

  五、 人,爲什麼需要信仰?

  我小時候,是在抗日的烽火中讀完小學的,我一邊逃難,一邊讀書,在作文中常常寫到的一句話,就是“流離失所”。那個“流離失所”,是很痛苦的。可是,生活失所,固然不幸,而更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失所、信仰失所啊!

  人,如果“精神失所”,失去了“精神構建”,失去了精神家園,那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啊?

  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心靈構建、心靈家園啊!

  曆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對世界曆史有深刻的研究,他談到自己研究世界曆史的體悟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曆史,當其外殼被除去之後,都是屬于心靈的曆史”。多麼深刻的睿智之見!

  人爲什麼需要信仰?就因爲人需要精神的強大,需要心靈的構建。只有心靈的構建,才有精神的強大。而心靈的強大,只能來自心靈的醒悟,心靈的自覺。而信仰,指引了你,啓示了你,支撐了你,增上了你,加強了你───改變了你。

  一切創造,都是內心的創造。只有內部的成功,才是外部成功的動力。

  我們佛教徒,不管是學禅,學淨土,學密,學天臺,學唯識,都是追求的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這就是內心的甯靜,內心的和諧,內心的和平。

  只有內心的穩定,才會有社會的穩定。

  只有內心的和諧,才會有社會的和諧。

  只有內心的和平,才會有世界的和平。

  六、 信仰叁寶是正信

  在佛教中,信,是心所法之名。使心澄明清淨是爲信。換言之,信能使人心地澄明清淨。

  請讓我再說得深入一點:佛學叫做“內學”。內學,不是叫我們從世界外部去看世界,是叫我們從世界內裏來看世界。你看花,不是從外面看花,要從花裏面來看花,只有你變成了花,你就是花,你才懂得花。只有你做了母親,你才懂得母親。只有你找回了心靈的自覺,你就是自性佛,你就是佛。所以,學佛者的生活,是把生命按生活的原樣,去感受生活,認知生活,體悟生活。“哪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讓我們毎個人都從生命的本源處找回人的最高境界(佛性)。

  佛法信仰是無盡的寶藏。你唯有通過信仰的門,才能走進這一精神文化寶庫,才能采獲寶藏中的珍品。《大智度論》卷一中說得好:“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渡。” “複以經中說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也。有信人亦如是。”信仰佛教,是信仰叁寶,必須叁寶具足。叁寶是寶,我們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一旦接受,受用無盡。唐代著名詩人盧仝在其《寄贈含曦上人》一詩中說:“起信中百門,敲骨得真髓。”只有信仰,才能得其真髓也。佛法的智能之光,能使熱惱者獲得清涼,迷誤者走出蒙昧,孱弱者找回勇氣,悲傷者得到撫慰,絕望者得到希望,驕傲者學得謙虛,無慚無愧者知道愧悔,果斷剛強者學會慈悲寬容,一切善良而未圓滿的心靈,都能在信仰中尋找到身心的安甯、清淨、自在,再現自身本有的覺性,重回自己的精神家園。

  佛法是正信,是破除一切迷信,破除一切邪信的。所以,佛法才是正道。

  《華嚴經》卷六中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根,除減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可見,信仰是一種智能。除疑滅惑,增長善根,示現無上道,開發無上道,都靠了信仰這個功德之母。

  我國古代,把佛門稱爲“信門”。把信佛的人稱爲“信人”。唐代另一詩人夏鴻在《和贈和龍妙空禅師》中說:“出爲信門興化日,坐當吾國太平年。”這個“信門”,就是“佛門”。唯信,使社會興化;唯信,使吾國太平。又一唐代詩人謝勮《遊爛柯山》詩:“惟將無住理,轉與信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無住妙理,只有對信佛者說,也只有信仰者才能悟得。

  自性悟,即佛。佛即是自性人格的體現。

  

《淺談信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