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信仰

  浅谈信仰

  觉真

  一、 什么是信仰

  

  信仰,《辞海》是怎么解释的呢?《辞海》中说:“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辞源》是怎么解释的呢?《辞源》中说:“信服尊敬”。它没有指“宗教或主义”,令我更为惊讶的是《辞源》在“信仰”条下,还举了佛教经典中的两个案例。一、《法苑珠林》九四:“ 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二、唐译《华严经》十四:“人天等类同信仰”。这两条资料很宝贵,前者指出,人,生而无信仰心,就会经常被他人嘲笑。后者指出:对佛陀对佛法的信仰人天等类悉同,是生命智能的共同信仰。

  信仰的前提是“信”。我又想研究一下孔子是怎么说“信”的。《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认为信与义相近,是义的范畴,是表示一个人,有所言,有所承诺,就要经得起检验。这是说,人要言行一致,而且,实践是检验真言的标准。《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说,一个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能立身于社会、怎么能与人相处?我又查了一下儒家十三经中的《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中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言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信?”

  上述三条资料,同我前引的《辞源》的资料,都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信是什么?信是正道。人不能不言,言不能不信,言而有信,就是义,就是正道。一个人,言行一致,而且经得起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正道。一个人,不守正道,不走在正道上,他怎么能立身于社会,怎么能与人相处呢?善哉,信而不道,何以为信?

  可见,信是正道。我们信仰的也必须是正道,只能是正道。

  信是正道。正道是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信仰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人,是不是坚守正道?是走在正道上,还是走在歪道、邪道上

   这是人的人格状态,也是人有没有人生理想的标志。今天,我们常听到有人讲:“人生三大件:票子、房子、车子。”把物质生活的三大件,说成是人生三大件,我看是一种迷误了。

  二、人生三大件

  人生最根本的三大件,我想,应该是信仰、人格、理想。

  人格是高尚的品格、高尚的情操。理想是人生的目标,人生的走向。

  有人格,才是一个独立的人,自主的人,大写的人,站起来了的人。

  有理想,人才有了方向,有了前进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有人格,有理想,人才能强大,人才能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信仰,决离不开信仰。因为信仰是人格和理想的源头,也是人格和理想的结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信念。信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追求。这种信念,这种追求,它高于生活,高于生命,有如顶空的日月星辰,它照耀我们,我们相信它,又仰望它,所以才叫信仰。所以,信仰是黑夜明灯,是苦海舟航,是生命的归属,是人生的家园。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人格,理想,才有了源头,有了根基。

  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与理想的状态。既然信仰是人格与理想的源头,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见证。我试从三个方面来说信仰是生命的见证。

  三、信仰是生命的见证

  1.做一个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有了信仰。一个人不是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没有信仰。2400年前,苏格拉底因为不信神而被判死刑。(在这里,我要指出,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总是把信佛和信神硬扯在一起,这是不同的概念,不能划上等号。信仰佛教不是信仰鬼神。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苏格拉底不是宗教徒,但他有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能(这与佛教徒可谓不谋而合),人要用理性来观照生活(这也与佛教相似),尤其是要有崇高的道德生活,人不能没有道德。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信仰。法庭对他宣判时说,可以免除他的一死,但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他的这一信仰,也不能宣传这一信仰。苏格拉底拒绝了,他宁愿死去,他喝下了法庭给他的那杯毒药。他为他自己的信仰,献出了他的生命。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的见证。

  2.伊斯兰教是伟大的宗教。广大的穆斯林兄弟是伟大的伊斯兰信徒。但是,必须区别开来,从“九一一”事件以后,经常有恐怖组织,专门制造向弱势群体的攻击、偷袭,死伤者都是无辜平民,妇孺老弱。巴厘岛大爆炸,土耳其大爆炸,至今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地区的大爆炸,死伤累累,惨不忍睹。真的,至今世界上还不曾有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能成功地根除过人类自己给自己造成的苦难。物质丰富,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理想消沉,人的需求层次越来越低,社会隐伏的道德危机、伦理危机、精神危机,大家是有目共赌的。这是不是一种生命的见证呢?

  3.人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要讲一个“理”字。人,没有理性,不行。因为生活是很理性的,世界的存在也是很理性的。累,压力,痛苦,都是很理性的。你具备了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认知,你就能激发生命力,激发内在的自强、自立、自力。这种理性只能从正确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来。人又生活在一个人文的世界,这个世界要讲一个“情”字。人不能太理性了。太理性了就有点冷。一个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人,一个有同情心有慈悲心的人,还能冷冰冰吗?因此,在人的理性中,激情也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激情,没有情感因素,生命中伟大的东西也不会实现。人要创造自己的未来,创造,就来自激情。只有激情的萌发,才能使人一往无前。所以,信仰必须建立在理智与情感相平衡相统一,又牢牢地结合的基础上,任何单边的、倾斜的、落入偏见的理性或情感都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没有理性,不会有坚定的信仰;没有情感,不会有虔诚的信仰。信仰,是信仰者的理性。信仰,是信仰者的深情。信仰,是信仰者理智与情感兼具的生命力量。所以信仰者的信仰,是最能把理智和情感结合得最好的人。请看,这是不是一种生命的见证!

  四、信仰是心灵的自觉

  信仰,不但是生命的见证,而且是内心的光。内心有光,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走在哪里,都有方向。不辨方向,你就不知何去何从,何住何往?有了正确的方向,你就能走向你的人生目的地。从这一点来说,我们降生人间,来到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由于自己的无知,不自觉(佛教叫“无明”),我们丢掉了自己的许多东西,遗忘了自己的许多东西。信仰,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来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宝贵的东西。所以,信仰,就是寻找真理,寻找美好。向哪里寻找?佛陀告诉我们,只有向你自身去寻找,向你自心去寻找。所以信仰,其实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人的心灵的回归,人的心灵的自觉。

  可是,我们有些人,心灵迷失了……

  迷失在哪里呢?

  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今天的一切社会危机,都是人的精神危机。也许,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自身潜伏的危机的存在。现在,有什么“时代病”、“都市病”、“亚健康”、“精神综合症”……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艾利克 · 弗洛姆(Erich Fromm)说过一句话:“人追随理性主义,业已到达理性主义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大声疾呼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无论是东方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还是西方的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都认为,人生活的目标,是完整的人,完美的人。而今天,我们的现代人,却认为生活的目标是完整的物质生活,完美的物质享受。物质的欲望成了人的最高追求,物欲的追求成了人的生活目标。人的成功,也就只集中在物质方面的成功。人,在物质的享受之中却看不到自己已隐伏了无法满足的陷阱。因为,人的满足,不仅仅是物质所能解决的。满足感、享受,恰恰是精神领域里的东西。可是,在这种时代性的变迁之中,人也把自己变成了物,生命成了物的奴仆或附属品。请看,物质越丰富,条件愈优越,享受就越感官化,官能化,人就愈不快乐。事实上,有的人在他们的努力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出现了困境和失落。高楼大厦,车子,房子,票子,你有我没有,物质不满足,欲望达不到,从个人来说,心理压抑、心情烦燥,失眠,失意,困扰不安。从家庭来说,亲情淡薄,为了一点物质利益,家庭关系变得十分脆弱,爱情变了质,婚姻不和谐,抵制不住毁灭身心的物质诱惑。从社会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盲目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陷于孤独、无奈、无助,甚至由躁动、绝望走向疯狂、报复,占有,劫掠,厮杀,爆炸,同归于尽……人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人出现了许多不合常规的变态性格,人活得就越来越不像人了。其原因就是,人把“物”当做了自己,把自己的财产,物质享受,甚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声名,威望,权势也当成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的心灵,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句话,信仰空虚,迷失了信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看起来是社会的危机,实际上是人的倒退,人的退化。人的心灵自觉唤不归,正如歌手梅艳芳生前所唱:“歌声(人生)带着清泪(迷误,痛苦),心结欲解凭谁?”

  五、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我小时候,是在抗日的烽火中读完小学的,我一边逃难,一边读书,在作文中常常写到的一句话,就是“流离失所”。那个“流离失所”,是很痛苦的。可是,生活失所,固然不幸,而更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失所、信仰失所啊!

  人,如果“精神失所”,失去了“精神构建”,失去了精神家园,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啊?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心灵构建、心灵家园啊!

  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对世界历史有深刻的研究,他谈到自己研究世界历史的体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历史,当其外壳被除去之后,都是属于心灵的历史”。多么深刻的睿智之见!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就因为人需要精神的强大,需要心灵的构建。只有心灵的构建,才有精神的强大。而心灵的强大,只能来自心灵的醒悟,心灵的自觉。而信仰,指引了你,启示了你,支撑了你,增上了你,加强了你───改变了你。

  一切创造,都是内心的创造。只有内部的成功,才是外部成功的动力。

  我们佛教徒,不管是学禅,学净土,学密,学天台,学唯识,都是追求的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这就是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和谐,内心的和平。

  只有内心的稳定,才会有社会的稳定。

  只有内心的和谐,才会有社会的和谐。

  只有内心的和平,才会有世界的和平。

  六、 信仰三宝是正信

  在佛教中,信,是心所法之名。使心澄明清净是为信。换言之,信能使人心地澄明清净。

  请让我再说得深入一点:佛学叫做“内学”。内学,不是叫我们从世界外部去看世界,是叫我们从世界内里来看世界。你看花,不是从外面看花,要从花里面来看花,只有你变成了花,你就是花,你才懂得花。只有你做了母亲,你才懂得母亲。只有你找回了心灵的自觉,你就是自性佛,你就是佛。所以,学佛者的生活,是把生命按生活的原样,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体悟生活。“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让我们毎个人都从生命的本源处找回人的最高境界(佛性)。

  佛法信仰是无尽的宝藏。你唯有通过信仰的门,才能走进这一精神文化宝库,才能采获宝藏中的珍品。《大智度论》卷一中说得好:“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渡。” “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也。有信人亦如是。”信仰佛教,是信仰三宝,必须三宝具足。三宝是宝,我们取之不尽,用之无竭,一旦接受,受用无尽。唐代着名诗人卢仝在其《寄赠含曦上人》一诗中说:“起信中百门,敲骨得真髓。”只有信仰,才能得其真髓也。佛法的智能之光,能使热恼者获得清凉,迷误者走出蒙昧,孱弱者找回勇气,悲伤者得到抚慰,绝望者得到希望,骄傲者学得谦虚,无惭无愧者知道愧悔,果断刚强者学会慈悲宽容,一切善良而未圆满的心灵,都能在信仰中寻找到身心的安宁、清净、自在,再现自身本有的觉性,重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佛法是正信,是破除一切迷信,破除一切邪信的。所以,佛法才是正道。

  《华严经》卷六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除减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可见,信仰是一种智能。除疑灭惑,增长善根,示现无上道,开发无上道,都靠了信仰这个功德之母。

  我国古代,把佛门称为“信门”。把信佛的人称为“信人”。唐代另一诗人夏鸿在《和赠和龙妙空禅师》中说:“出为信门兴化日,坐当吾国太平年。”这个“信门”,就是“佛门”。唯信,使社会兴化;唯信,使吾国太平。又一唐代诗人谢勮《游烂柯山》诗:“惟将无住理,转与信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无住妙理,只有对信佛者说,也只有信仰者才能悟得。

  自性悟,即佛。佛即是自性人格的体现。

  

《浅谈信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