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33貪瞋之毒危害道業

  貪瞋之毒危害道業—一 海濤 輯

  

  ◎戒貪欲

  

  1.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法句經》

  

  2.貪欲的起因:《瑜伽師地論》上雲:貪是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所受用過去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後有及無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種的染著之心。

  

  3.而貪念是由事貪、見貪、貪貪、悭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事所生起。

  

  4.《俱舍論》則依貪著的對境,將貪欲分爲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欲就是對于五欲六塵求之無厭,而生起染汙心性的精神作用。因此,貪欲是起因于愛著。

  

  5.貪欲的過患:在經典裏,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結、濁、縛等等來形容貪欲的可怖。

  

  6.對治貪欲的方法:佛教采取疏導的方式來對治貪欲,顯然更能與時俱進。小乘行人借著觀修不淨觀來斷除對色身的執著,大乘行者借著修習禅定觀照離法空寂,了不可得,都是對治貪欲法門。

  

  7.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只要我們了達貪欲之虛妄不實,心無妄求,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臨,我們都能以正智觀察,行無顛倒,自然能達到《法句經》所言的:「無所貪欲,何憂何畏?」

  

  8.《佛遺教經論》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愍。」

  

  ◎戒瞋恚

  

  1.瞋有叁種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二、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叁、诤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貪瞋之毒危害道業—二 海濤 輯

  

  1.瞋心的起因:

  一、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

  二、與貪、癡兩者因荼毒衆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共稱爲叁毒;又因爲能起惑造業,使衆生身心感到逼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爲叁火。

  叁、由于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衆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爲叁病。

  四、據《俱舍論》、《成唯識論》載,對違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爲瞋。

  五、又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爲體,是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五蓋、五鈍使之一。

  

  2.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于色界、無色界則無。貪,乃從喜愛的對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則從不順心,即逆己的對境而産生。

  

  3.瞋之爲害,具說難盡;要獲得安穩無憂,唯有殺瞋。如《大智度論》載:「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爲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贊,殺瞋則無憂。」

  

  4.舍于瞋心得一切世間之所愛樂。遠離瞋恨得諸世間勝妙之身。遠離貪心得無盡藏。遠離瞋心得與一切衆生而作橋梁。《佛說法集經》

  

  5.心多瞋恚的業報:據《地持論》載,身若多瞋恚,死後當墮于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常爲一切求其長短:因前世瞋惱,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而動辄得咎。

  二、常爲衆人之所惱害:因前世瞋惱衆人,令不安穩,故感今生亦爲他人惱害之。

  

  6.佛告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爲四?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二、于諸衆生憍慢瞋恨。

  叁、于他利養起嫉妒心。四、诃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爲菩薩四曲心,所應遠離。《大寶積經》

  

  貪瞋之毒危害道業—叁 海濤 輯

  

  ◎經典中所載瞋恚之過患

  

  1.若菩薩摩诃薩,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惡中無過此惡……起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華嚴經》

  

  2.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法苑珠林》

  

  3.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佛遺教經》

  

  4.當觀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大智度論》

  

  5.是故瞋怒猶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滅之,能令皆盡。《正法念處經.觀天品》

  

  6.四法根本多諸過患: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因貪欲心行十惡者墮于餓鬼;因瞋恚心行十惡者墮于畜生;因愚癡心行十惡者墮于地獄;因憍慢心行十惡者墮阿修羅。因此四法所往之處常受苦惱。《菩薩本緣經》

  

  7.一切凡人,侵至則瞋,益至則喜,怖處則畏。我爲菩薩,不可如彼。雖未斷結,當自抑製,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不喜,衆苦艱難,不應怖畏。《大智度論》

  

  8.瞋恚壞正法,亦壞端正色,喪失美名稱,瞋火自燒心。瞋爲功德怨,愛德勿懷很。《佛所行贊》

  

  9.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獲善果報。《大莊嚴論經》

  

  10.人無瞋恚,不見衆惱,安臥睡眠,天曉不寤。如服甘露,心識淡然。《出曜經》

  

  11.由瞋恚覆蔽心故,造作種種惡不善業,以是業報得穢惡身,生畜生中乏資生具,無有一切最勝福田。《大寶積經》

  

  貪瞋之毒危害道業—四 海濤 輯

  

  1.據《攝大乘論》所載,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一、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于我有恩。

  二、觀一切衆生恒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叁、觀唯法無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

  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于中欲生損害?

  

  2.滅除瞋心得善報。據《正法念處經》載:

  一、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

  二、能舍瞋恚,即爲衆人所愛,衆人樂見,人所信受。

  叁、顔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

  四、離身口過,離心熱惱。

  五、離惡道畏,離于怨憎,離惡名稱。

  六、離于憂惱,離怨家畏。

  七、離于惡人、惡口罵詈。

  八、離于悔畏,離惡聲畏,離無利畏。

  九、離于苦畏,離于慢畏。

  十、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

  

  3.《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淨戒品》雲:離瞋恚者,亦四種報:

  一者,現世六根聰利,儀容可觀,人所親附。

  二者,心無瞋恚,一切惱害打罵诃責,盡皆不起。譬如有人,持迦噜羅咒,一切諸毒,無能害之。以無恚怒,增長慈心;以慈真言,令叁十六俱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無所損害。

  叁者,于未來世,以慈心梯,上生梵天,一劫安樂,令諸衆生,斷惡修善。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具足莊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熾然炳著,無量功德,蘊集其身。

  

  4.以瞋報瞋者,是則爲惡人;不以瞋報瞋,不瞋勝于瞋。《雜阿含經》

✿ 继续阅读 ▪ 07-032皈依離衆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