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唯識體系 李亮 所謂“如來藏唯識體系”,就是以唯識法相闡述“如來藏”思想的唯識學體系。 《楞伽經》闡述如來藏思想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今略述如下: 1、如來藏唯識思想的主旨 唯識觀就是佛教“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宇宙觀,就是《楞伽經》中, “一切佛語心”的思想主旨(一切諸法佛說皆唯心所造)。《楞伽經》認爲萬事、萬物、萬法都是這個“如來藏”的幻化變現。 《楞伽經》的唯識觀所體現的“如來藏”,又稱“阿賴耶識”、 “第八識”、“藏識”、“識藏”,它包括染淨二法,表現爲“真識”與“轉識”。 “真識”即“淨空如來藏”,或“藏識真相”、“自真相識”、“如如境”、“淨八識”、 “真如”等,它是自相清淨的,不生不滅的。 “轉識”或“轉相”、 “業相”是由如來藏派生出的假相,是汙染的、生滅的。 二者的關系則是:藏識(真識)本身不生不滅,但含攝“轉識”與“業相”的生滅假相, “藏識”是體, “轉識”等則是相、用,猶如海水與波浪的關系,波浪能生能滅,有生滅相,但海水性不變,不生不滅。“藏識”與“轉識”二者之間非異非不異,猶如泥團與微塵的關系。如經中雲: “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其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轉識、藏識實相若異,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實相實不滅。……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由此可見, “藏識”(真識)是不滅體性,是“轉識”、 “業相”變化的根因。(在《楞伽經》裏將所有的識分爲叁種: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這裏的藏識是指真識而言,轉識是現識和分別事識,亦即前七識)。 2、如來藏唯識思想的教相 《楞伽經》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教相。 五法,即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名”指概念; “相”指事物現象;“妄想”指以名、相爲對象的思維分別;“正智”爲洞察妄想本質的智慧; “如如”爲徹悟後所見的自性。 叁自性,即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性自性。妄想自性從相生;依因托緣生起諸法的功能叫緣起自性;離名相、事相、妄想, 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所趨向的境界,是成性自性。 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 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 3、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關系 《楞伽經》中以“五法”統領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含攝世間出世間法。 (1)五法統攝叁自性。如經中雲:“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分別,分別執,是名緣起自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2)五法統攝八識。如經中雲: “自性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妄想染相即識藏,淨相即如如);意(末那,爲我執,帶質境,非量);意識(即第六意識、知見、思維分別、比量)及五識身者。” (3)五法統攝二無我。如經中雲: “不實妄想故,(生)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4、藏識無有之論 《楞伽經》又說: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爲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若不是則同外道。” 這裏佛陀特別強調說明,若將如來藏執爲實有,則落入外道的“有見”,故爲破除此見,佛陀則說如來藏之體爲“空、無相”之說。如果學者能徹底理解這段話的含義,那麼後世所謂“畢竟空”和“勝義有”的诤論何愁不爲之消甯呢 5、如來藏唯識綱領 ①如如:即淨空如來藏,由正智以平等慧轉染成淨,證得成自性。 ②如來藏:含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具染淨二法。 ⑧妄想:由淨入染造我法二執,妄想自性。 ④正智:反省覺悟,由染入淨。 ⑤名相:由妄想無明而生。 如來藏含攝染淨二法,由如來藏的如如境,若被妄想無明染汙則變成世間名相,若由世間名相起正智淨化,則轉爲如如淨相。 摘自《彩雲法雨》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