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34菩薩行

  菩薩行—一 海濤 輯

  

  1.進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叁寶。皈依以後,我們要進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別解脫戒。

  

  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戒。

  

  3.受了戒以後,須做叁種修行:一、要持戒;二、要習禅定;叁、要增長智慧。

  

  4.菩薩要布施、守戒、忍辱、精進、禅定,並要有智慧。布施是完全的舍棄,守戒是全力幫助他人,忍辱是克製憤怒,精進是樂于真理,禅定是不執一處,智慧是真理的本義,慈悲是愛的情感。

  

  5.布施可以得到財富,守戒可以得到快樂,忍辱可以有美德,禅定可以得平等,精進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達到上述的一切。

  

  6.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覺悟;發菩提心故,與諸佛相契。

  

  7.發菩提心有叁種情形(叁種發心):

  一、我所以要成佛,乃是爲了要利益一切衆生,爲了度衆生發成佛願。

  二、願一切衆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

  叁、願我及一切衆生都能同時成佛。

  

  8.如果我們能夠發出慈悲的心懷,爲一切受苦受難的衆生祈求,則我們一方面擴大了我們的心胸,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我們對一切衆生的關懷。

  

  9.衆生因有我執,而衍生出貪愛、瞋恨、愚癡、妒(疑)、驕慢等五種束縛。

  

  10.一切衆生,尤其是人道衆生,都想要離苦得樂。快樂從何而來?財富資糧具足才有快樂。財富從何而來?即從布施而來。

  

  11.布施在六波羅蜜當中,是最容易修且最有效的法門,所以把它列爲第一個波羅蜜。

  

  12.行布施時要具備兩個條件,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即布施者本身具有正念且沒有執著。

  

  菩薩行—二 海濤 輯

  

  1.當我們把物質的東西給別人時,目的是爲了利他,亦即利益他人最基本的需要,沒有這些基本的需要則無法生存。

  

  2.生命的布施是指當衆生有恐懼時,我們必須去保護他們,救度他們,即使犧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

  

  3.佛法可使內心平靜,進而了知心的本性,因此要做法布施。

  

  4.當我們以汙染的心行布施時,反而會害了別人,就好比給人家毒藥、子彈、刀等,接受的人會受到傷害。

  

  5.以下叁種情形亦屬汙染心:

  一、爲了名利而布施。

  二、爲了競爭而布施,例如,見他人布施多,而生起比他布施更多的心。

  叁、爲了來生能得財富或往生天道而行布施。

  

  6.何謂清淨的布施心?即是以誠懇的態度、供養的態度、沒有條件的態度來布施給他人,所布施的東西都是能夠利益他們的。

  

  7.行布施時要有叁種清淨心,即以叁種正確的觀念、觀想行布施,也就是叁輪體空:

  一、應了解自我的真理,應了解布施者無我,且是一種幻化的。

  二、應了解所布施的東西也是幻化的。

  叁、接受我們布施的對象也是幻化的。

  

  8.如能將布施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則我們所得的功德將會更穩定廣大,更能導致世間及出世間的成就。

  

  9.持戒是一切的基礎,依此基礎,可以使我們得到世間的成就,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最高成就。

  

  10.持戒的方法:

  一、首先要受戒,然後要守戒。守戒的目的是使心平靜下來,心能清淨,然後可以明白真理。

  二、守戒亦可以累積功德,此時必須注意我們的心念。

  叁、要利他,以一切方法來幫助人。

  

  11.如果持戒且能:一、具有不二的見地;二、了解空性;叁、具慈悲心,則我們的持戒將超出世間的持戒功德。

  

  菩薩行—叁 海濤 輯

  

  1.忍辱波羅蜜是我們瞋心的解毒藥。

  

  2.瞋恨心是最厲害的惡業,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培養忍辱心。

  

  3.所謂忍辱,不僅要容忍對我們有傷害的敵人(生忍),而且其它一切的境界也要忍耐(法忍)。

  

  4.打坐時對治各種習氣煩惱的方法

  一、如果欲望很多,就觀想一切都是無常的。

  二、如果瞋恨心很重,就要觀想慈悲。

  叁、如果愚癡心很重,就要觀想因緣觀。

  四、如果煩惱平均而不偏重,則修數息法。

  五、如果傲慢心重的話,則修自他交換。以這些方法修禅定,則可壓治煩惱。

  

  5.修智慧波羅蜜,自己不但要累積智慧資糧,同時也要累積功德資糧。

  

  6.佛法的正道可由二方面來說,一是代表慈悲菩提心的善巧方法,另一是代表了悟空性的智慧,而二者之合一始是正法道。

  

  7.平時應修學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願一切衆生皆得樂及樂因,這是一種予樂之心。

  悲無量心:願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這是一種拔苦之心。

  喜無量心:願一切衆生皆得無苦之妙樂,這是一種隨喜之心。

  舍無量心:願于一切衆生,無論怨、親皆舍二元對待,住大平等性;這是一種平等之心。

  

  8.四無量心的發願文:

  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

  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衆生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舍。

  此四條願文所表達的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