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經十二部(尚國衡)

  佛經十二部 

  尚國衡 

    佛法經典向有“叁藏十二部”之稱。筆者初學時,曾誤以爲有十二部經書,後經請問方知是對一切經書“文體內容”的分類,此之“部”是“種類”義。然而在諸同修中也屢有如我之望文生義的,看來這在初學還有點普遍性。這個現象既說明初學者的飄浮,也顯示了佛法經論對名句文注重實際義理的特性,其“名相”皆有特定的精確定義,初學如僅憑想當然,會謬之千裏。所以在佛法的名相上,萬不可望文生義,需要練點基本功,以名循義,依義理而解法,依法而修證,從而再深明“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的旨趣。現將十二部的名稱內涵簡介如下,以見佛法名義之精當,了基礎知識之必要。

    一、長行:

    是指經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長行、一長行的敘述開示的體裁,有如現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說法義”,爲一切佛經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論》又稱爲“契經”,意謂契于理契于機之經典。

    二、重頌:

    這可以形式與內容兩層上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似于“古詩”,這是從梵文、巴利語沿習而來的文體,一般稱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複述,是稱重頌或應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也。

    叁、孤起:

    是相對于重頌提出來的,即與長行文字內容無關而直接作偈頌的經句,所謂“不依長行而獨自孤起”者,又稱諷頌。

    以上叁部是從經文的體裁上分立的,爲一切經典的主要文體。正如《百論疏》說:“總談設數,凡有二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經》之類;但有偈頌而無長行,如《法句經》;長行偈頌均有,如《法華經》”。

    下列九部則是從內容屬性上分別,所謂“依別事而應名”。

    四、因緣:

    是有關該經有在什麼情況下爲解決什麼問題對什麼人所說的等等記述,屬于交待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的。

    此外,佛經典籍在整體結構上,大多分爲“叁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初序分也叫因緣經,因這是記述衆菩薩、比丘等于佛面前親自聞佛說法、親受教化的現場記實,這個機遇是由大事因緣決定的,是稱“因緣經”。

    五、本事:

    佛經中記載了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某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爲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爲本事經,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

    在佛經中,佛也說了許多自身過去世所作所爲的種種業績,是稱“本生”。

    七、未曾有:

    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未曾有者,是因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衆弟子同聲贊歎:“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

    經文中用事例喻義理的文句頗多,故列爲一部。

    九、論議:

    這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義,明辨法相”,如佛爲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谛之義得。這在文體上分爲“一問—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儒家的《論語》與此就極其相似。

    十、自說:

    佛說法多是弟子或菩薩先請問,佛再作答,于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爲教義重大,既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的開示衆生,如《阿彌陀經》就是佛主動開示的自說法。

    十一、方廣:

    此是從經義的內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廣者,“無所不包曰廣,離于偏頗曰方”,是指經文具有方正、廣大的真理,也即“議論之方正,言詞之廣博。”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宏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爲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于這大方廣叁字,當年慧明法師曾說“每個字有廣中廣,廣中量,量中廣,量中量四種講法”,接著僅就“量中量”的體相用的叁重玄義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廣”足足講了叁個小時。

    十二、授記:

    是指經載佛明告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據《璎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就專名“授記品”。

    上述十二部這樣認真細致的從體裁到內容如此分條析縷的大作案頭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確當、義理之深密所決定的。此之示範足以啓迪後學于佛陀聖言“善思念之”,以踐聞思修叁慧之成就。于此十二部,爲便于記別,向有四句偈,現抄錄如下:

    長行重頌並孤起,  譬喻因緣與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  方廣議論及授記。

  摘自《邢臺佛教》2000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