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詩中的故事(遠塵)

  禅詩中的故事 

  遠塵 

     中國古代詩歌大多是詩人抒情述志或抒發憤懑之作,因此每一首詩歌都有其寫作背景和思想內涵。禅詩作爲古代詩歌作品的一個類別,也不例外。縱觀曆代禅詩,其中有很多都蘊含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早年曾爲僧,法名無本,後來得韓愈賞識,遂還俗應舉,卻未及第,後來只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賈島爲僧時,曾寫了《題李凝幽居》一詩: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賈島在初寫這首詩時,對“僧敲月下門”句中究竟是選用“僧敲”,還是選用“僧推”一詞頗費了一番心思。當時他騎在驢背上反複沈思,並不斷用手作出推或敲的姿勢,以便選樣最妥帖的詞。這時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走過來,由于賈島只顧著思索,竟忘了回避,韓愈的侍衛就把他押到韓愈的跟前。朝愈問明緣由後,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幫他選詞,最後韓愈認爲用“敲”字最能表達這首詩的意境,于是賈島最後把這—句定爲

    “僧敲月下門”。

    這首詩是詩人作詩講究苦吟的代表之作,並因此得到韓愈的推崇而廣爲傳頌,“推敲”一詞也成爲文壇上的一段佳話。意在告訴人們吟詩作文時,要多一些斟酌,以與出意境優美的作品。

    與賈島同時代的古文家李翺是一位喜愛與僧人往來的文人,他在任朗州刺史時,因仰慕藥山惟俨禅師道行,屢次派人邀請,但惟俨從不應邀,于是李翺只好親自入山拜望他。當李翺走到惟俨禅師跟前時,禅師明知李翺來見他,卻手持經卷,不看李翺。侍者說:“太守在此。”李翺氣量狹小,性情急躁,便不耐煩地說; “見面不如聞名。”說完就拂袖而去。惟俨在後面喊:

    “太守!”李翺條件反射地應答。禅師說:“你怎麼推崇耳朵而蔑視眼睛

  ”李翺趕緊拱手謝罪,問禅師:“什麼是道?”禅師用手上下指了指,說:“懂了嗎?”李翺說:“不懂。”禅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翺聽了很滿意,隨後吟詩一首贈藥山禅師。詩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原來“道”正如天上的雲朵、瓶中的清水一樣,無處不在,充貫在天地萬物之中。就是說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自然事物都是佛法。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只要識有心源,則雲之潇灑,水之恬靜自會融會貫通。

    禅詩中不僅有談論佛理詩意的,而且,還有以詩爲諷的,唐代著名禅師靈澈禅師就曾寫過一首詩諷刺言行不一的官吏,靈澈禅師住錫廬山東林寺時,洪州刺史韋丹與靈澈禅師是至交,他經常與禅師篇章唱和,互談佛理,以解官場上的困惑。

    一次,韋丹刺史作了一首詩請靈澈禅師欣賞,詩曰:

    王事紛紛無暇日,  浮生冉冉只如雲。  已爲平生歸休計,  五老岩前必共君。

    韋丹刺史對官場事務煩雜,世事無常感到厭倦,在詩中表達了准備歸隱跟隨禅師習禅的願望。靈澈禅師看過韋丹刺史的詩後,也寫了一首詩相贈;

    年老心閑無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見一人。

    靈澈禅師知道韋丹刺史雖然對官場一些事感到煩惱,並且對他這種自然適意、甯靜淡泊的生活也很羨慕,但他打算歸隱的說法只不過是說說罷了,實際上,他是不會過歸隱山林的生活的。因此靈澈禅師作了這首詩,對韋丹刺史作了善意的調侃。

    從以上幾首禅詩可知,禅詩不僅闡釋了佛理禅意,而且還包含廣泛的生活內容,與世俗詩歌不同的是,很多禅詩中都有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了解這些故事,更能加深我們對禅詩內容的理解。

  摘自《覺群》2007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