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惜福(常耘)

  漫談惜福 

  常耘

    中國人可能是多難多災的原因,很注重珍惜糧食,特別是農村。“一粒米當思來之不易”,農民是最清楚不過的,他們知道從插秧到長成水稻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這幾個月中還要有經驗的護理,光有經驗的護理還不夠,還要天時地利的成全。假如遇到洪水幹旱這些天災人禍時,也不得不“功匮一篑”了。這就難怪古人訓導我們對一粒米要思量是來之不易的,要好好珍惜,以致童年記事時,父母就嚇唬我們說,吃剩的飯和掉在桌子上的飯不吃,將來會有挨餓的日子,變成討飯的乞丐,我們幼小的心靈,還不會思量、分析便很聽話地把碗裏的飯吃的一幹二淨。

    也許是孩子們年齡的增長,父母說的越來越少,有時還會遭到反駁,駁得父母啞口無言。那是因爲他們也做不到,缺少身教。做領導的也是同樣如此。如今的學校、單位的食堂,每天都有一桶一桶的剩飯往外運,運到豬場喂豬,豬卻享受了一番,而食堂門口放著倒飯的桶,好像示意你往裏面“布施”。飯店更是一個大的窗口,每天的剩飯剩菜的流失,無法計算。曾聽說,特區有個飯店規定客人吃飯不可剩余,否則打包帶走,再不然便罰款少數金額以表教訓。這樣的方法好是好,可是維持不了幾個月便重新進行“诠釋”。因爲他們要做生意,要生存,不是以教育爲主。類似這樣的飯店微乎其微,少之又少,杳無蹤影。當我們在吃剩飯時,當我們把剩飯往桶裏倒時,有沒有想過中國還有多少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他們多麼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想一想,難道一點慚愧之心也沒有嗎

  

    出家至今,最遺憾的是沒有參學過幾處大的叢林,更不要說行腳了。各個寺院吃飯過堂的還好,不過堂的寺院,對糧食的糟蹋也特別嚴重。沒有人去管理,無人問津、佛教是講慈悲的,講因果的,這時慈悲心哪裏去了

  因果報應又哪裏去了

  

    1996年的春天,遇到一個令我很感動的事,茗山長老在海內外都享有盛譽,是德高望重和受僧俗崇敬的當代高僧。這年春天我從廬山東林寺江西佛學院趕回安徽協助師父舉行每年一度的念佛法會,法會每天下午2點鍾開講《阿彌陀經》,由茗山長老主講。當時,茗老身邊只帶了一個侍者,講經時我充當捧經架者,榮幸之極。茗老打七講經法會期間的生活也隨之由我承擔。第一次吃早餐,茗老吃飯的速度不快不慢,吃完飯後他叫我倒點開水在碗裏,我還以爲是渴要喝水呢,結果不是,他用手中的一雙筷子在碗裏把那些粘在碗上的飯像洗碗一樣慢慢洗下來,然後喝了它。後來從他的侍者那裏得知茗老每次吃飯都是如此,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從不懈怠。爲了不讓糧食浪費,爲了珍惜糧食,做出如此的惜福的行動,在現今的法師隊伍中不多見。爲了佛教明天的興盛,爲了能續佛慧命,願法師中多出現像茗老這樣的高僧大德來弘揚佛法,繼承如來家業。

  摘自《洛陽佛教》2004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