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即菩提——天臺善惡相即的理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既然觀照與煩惱相互依存,兩者就是一體了。

  ③何謂資成即業道?智者的觀點是:無惡亦無善,惡業正幫助了衆生成就資成軌之功德善行。這可以舉《法華經》裏的例子,從兩方面來論證的。一方面,那些罵詈佛陀之前生-常不輕菩薩的衆生,因其所造惡業,而得以有此後世因緣,還值佛陀說法,聽聆教化,並皆得入不退之位。[7]顯然,此惡業乃是受教化的因緣,是衆生自身所造之業所産生的結果,所謂“己惡資己善”也。另一方面,則是他人所造惡業加諸行者所産生的結果。譬如佛陀稱惡人提婆達多爲其善知識。顯然,這是從“他惡資己善”的角度來說的。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佛陀稱惡人提婆達多的前世爲仙人,曾向身爲國王的佛陀前生宣說《妙法蓮華經》,故佛陀稱其前世爲善知識,並授記其未來當得成佛。此故事的本意顯然是從提婆達多爲善知識的角度來說其成佛因緣。但智顗用此故事所要表達的則是提婆達多爲惡人。惡人如提婆達多,卻成了佛陀證道的助緣,這便是所謂“他惡資己善”也。[8]

  在這裏,智者大師提出了一個極爲重要的觀點,即善惡並非是絕對的,亦不是凡夫眼中鼠目寸光的善惡:爲善則必謂可歌可泣,並不問動機及最終結果將如何;爲惡則恨之入骨,亦全然不知其中的因緣轉換,叁世相續。智者的善惡觀則是基于實相理性上的法界善惡一體互含的觀念。現象世界實無絕對的善,亦無絕對的惡,善惡乃是凡夫眼中的分別。行者若能體解善惡之無分無別,其在時間、空間的流程中乃相對而轉化,則已契入無二無別的絕對實相真谛了。智顗叁軌通叁道的理論所要說明的是,實相真谛乃無所不即,典型地表現爲敵對相即之“煩惱即菩提”,“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的觀點。這是因爲,諸法所含藏的無非是實相法性,亦即是表現爲善、惡的相即相融和不可分割性。故欲說明實相之絕對性和無限性,即可從善、惡一體而相對,並且互相包含的角度來論證。這就是所謂的:“開諸愛論實,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9]

  第二,叁軌類通叁識。如果說,以上之叁道與叁軌的相即還只是理性層面上的認知,那麼,真正能爲此相即理論作依據的則是唯識理論。庵摩羅識即真性軌,阿黎耶識即觀照軌,阿陀那識即資成軌。智者認爲,第八識阿黎耶識應同時具有生死種子與智慧種子,若生死種子熏習增長,即成分別識,爲第七識阿陀那識,是輪廻之因。若智慧種子熏習增長,即成淨識,爲第九識之庵摩羅識,是成佛之因,故與真性軌相即。雖然阿陀那識是輪廻之因,但正因爲如此,才有衆生了生脫死之善行。無輪廻之苦,亦無追求解脫之必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陀那識即資成軌也。至于阿黎耶識,能分別令生死種子和智慧種子熏習增長,此二種子皆可令衆生解脫成佛,故阿黎耶識即觀照軌也。智者指出,此叁識是一法論叁法,因阿黎耶而可論及叁識;亦是叁中論一,此叁識仍可歸結到阿黎耶識。吾人若深入探究上述之叁識,會發現其根據應該是建立在衆生本具之叁因佛性之上的。叁識的作用顯然是依托叁因佛性而存在的,故知曉何謂叁因佛性是行者能否生起智慧的關鍵。

  第叁,叁軌類通叁因佛性。真性軌即是正因佛性,指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觀照軌即是了因佛性,指衆生本具的獲得證悟實相智慧的能力。資成軌即是緣因佛性,指衆生潛在的積功累德的能力,能使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得到顯現,而成就佛果。智者稱叁軌與叁佛性的認同是”理佛性”,是理上的佛,是衆生本具之真性。然此真性之理尚未開顯,有待修行而在事上得證佛果。

  第四,叁軌類通叁般若。上述對理即佛的了知就能生起叁般若智慧。真性軌是實相般若,爲廣大深遠之境界,指真理之境。觀照軌是觀照般若,爲如來廣大深遠之知見,能契入實相之智慧。資成軌是文字般若,指因此廣大深遠知見而假借文字,以行善巧方便度衆之實踐。智者曰,叁般若分別是境、智、行叁妙之相也。

  第五,叁軌類通叁菩提。由上述之叁般若智慧,而引發追求成佛之叁菩提心。真性軌即實相菩提,乃以實相之理爲道,了悟實相之理是包含一切而無有分別的。觀照軌即實智菩提,乃以智爲道,了悟契合實相理之智慧。資成軌即方便菩提,乃以善巧逗會爲道,了悟自在教化衆生之作用。

  第六,叁軌類通叁大乘。上述之叁菩提即能令衆生得以行叁大乘而自度度他。真性軌即理乘。謂實相之理性無所不在,故處處都能任意”運荷諸法”。觀照軌即隨乘。謂隨于實相之境而契入佛智。資乘軌即得乘,謂由于隨乘而證得佛果,既使自身解脫,亦能說法而令他人解脫。

  第七,叁軌類通叁身。行了上述之叁大乘便即證得佛果之叁身。真性軌即法身,是證顯諸法實相而常住湛然之身,屬理法聚。觀照軌即報身,是顯現相好莊嚴之智慧微妙之身,由智契理,報得此身,屬智法聚。資成軌即應身,順應所化衆生之機性而顯現之叁十二相[10]之身,能隨機應現,說種種法,度諸衆生,屬功德法聚。

  第八,叁軌類通叁涅槃。得證叁身便是成就叁涅槃。真性軌即性淨涅槃,屬理性實相之常自寂滅之相。觀照軌即圓淨涅槃,屬修因契理所成,寂而常照之相。資成軌即方便淨涅槃,指善巧應機,雖不生不滅,而稱涅槃,現薪盡火滅之相。

  第九,叁軌類通叁寶。佛陀之自行化他的過程至叁涅槃已告一段落,整個佛教體系乃歸結至由佛、法、僧一體叁寶組成。真性軌即法寶,謂法性至理,可尊可重,屬理和。觀照軌即佛寶,謂佛智契理,可尊可重,屬事和。資成軌即僧寶,謂事理和合,此和可尊可重也。

  第十,叁軌類通叁德。果德圓滿乃是佛教最究竟的意義,大涅槃所具之叁種德相法身、般若、解脫所表達的乃是常住湛然之法性實相常、樂、我、淨的本色。真性軌即法身,代表實相理性具足。觀照軌即般若,代表契理之智慧具足。資成軌即解脫,代表于諸法無染無住。

  四、叁軌豎通十法界

  至于叁軌豎通十法界、十如是,乃是從叁軌之從因至果涵蓋修行始終的特性而來。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中每一界的特性又都是由十如是(如是體、性、相、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反映出來的。根據智顗”一念叁千”的理論,[11]凡夫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何者?十法界即是實相的顯現。既然衆生本具實相法性,那麼,十法界在在處處,亦無時不在衆生的心念之中了。一念惡即是地獄、餓鬼、畜生,一念善就是人、天,而一念慈悲就是佛、菩薩。若衆生心念中不同時含藏整個十法界,如何會有不同的法界顯現呢?顯然,當下一念即包括全體,一即一切也。而全體亦只存在于每一念中,所謂一切即一也。而衆生之所以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候表現爲與某一界相應,按照智者的理論,那只不過意味著,一念善即是善顯而惡隱,一念惡即是惡顯而善隱罷了。善、惡本是一體,唯有隱、顯的區別。隱的一面並非因其隱而不存在,顯的一面亦不能因其顯而取代隱藏的一面。善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猶如冰與水的關系,乃是一種因緣而起的存在于同一實相體中的狀態。故智顗視十法界的十如是爲叁法之始,因爲每一界的十如是完全可以由叁軌來诠釋。

  上述有關智顗善惡相即的理論,乃是大師圍繞著成佛這一宗旨具體開展的,充分體現了大師圓融哲學功用性的特色。若我們把握了天臺善惡相即的超越二元對立的佛教哲學,成佛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我們念念相續的對萬法高屋建瓴的認識之中。

  --------------------------------------------------------------------------------

  [1]《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43下。

  [2] 《摩诃止觀》,《大正藏》冊46,頁56中。

  [3]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43下-744上。

  [4]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44上。

  [5] 參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11中。

  [6]見《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44上。

  [7]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46上。有關常不輕菩薩的故事,參閱《法華經》,《大正藏》冊9,頁50下-51中。

  [8] 參閱《法華經》,《大正藏》冊9,頁34下。

  [9] 《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頁781下。

  [10] 叁十二相系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叁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

  [11]“一念叁千”的意思是,每一法界具其它九法界,並具十如是,十界互具爲百界,百界即具千如是。此千如與衆生、國土和五陰叁世間合而成叁千世間,盡一切諸法。

  

《煩惱即菩提——天臺善惡相即的理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觀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