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慈悲觀—一 海濤 輯
1.若見衆生受大苦惱,生于悲心,隨其己力而爲除斷,願諸衆生悉令安隱。
2.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菩提心修叁十七品,因叁十七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菩薩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緣故;若施苦者,悲因緣故;若施有德者,喜因緣故;若施眷屬、兄弟、僮仆,舍因緣故。是名菩薩因智能施。
4.修慈悲心,能壞欲界所有煩惱。
5.菩薩觀察受苦衆生,有百一十。爲除是苦,修集大悲。
6.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住在何處?當言住于大悲。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故名大悲。
7.菩薩修集是無量心,得現在樂,能令衆生遠離苦惱,得無量無上功德之聚,莊嚴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8.菩薩摩诃薩先修慈心;爲調衆生故,次說軟語,爲破惡業故;見諸衆生受惡業者,心不怖畏,生救護故。
9.菩薩慈心爲諸衆生壞惡心故,修集慈心;能利衆生,心無悔恨;常修集故,得現世樂。是故如來說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傷,眠無惡夢,諸天擁護。舍此身已,得生初禅。
10.菩薩摩诃薩有五因緣,爲諸衆生受大苦切,心無愁惱:
一者、有大勇健力故;二者、修集無愁故;
叁者、勤善方便健精進故;四者、智能力健故;
五者、專念修悲心故。
11.菩薩常以四事因緣名爲大悲:
一者、谛觀衆生受苦因緣甚深難解;二者、無量世中修集;
叁者、至心修集;四者、以至心故,爲于衆生不惜身命。
以是四事因緣故,能爲衆生勞謙忍苦,受于苦身。是故菩薩名淨大悲。
菩薩的慈悲觀—二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者、不發菩提之心;二者、不得憐愍之心;
叁者、不勤精進;四者、不敬重戒;
五者、不知一切世事。
2.如是菩薩能觀衆生及以法相生于大悲,不能觀察無緣之相生于大悲,是故不得名爲大悲。如來能具如是叁種故,名大悲菩薩。
3.菩薩修集大悲故,得身寂靜、得心寂靜。以是身、心寂靜因緣故,能破衆生所有煩惱,住于淨地、一子之地,于諸衆生愛之如子。
4.菩薩以大悲因緣故,爲諸衆生勤行苦行,心無悔退。如聲聞道,悟四谛時,受無漏樂;菩薩修悲亦複如是。
5.菩薩修悲但爲衆生,不爲自身;修悲因緣,菩薩乃至不惜身命及外財物;修悲因緣,舍身、受身,終不毀失如來禁戒,難得叁昧即能得之,難得智能即能得之。
6.是故如來于經中說:「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住在何處?當言住于大悲。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故名大悲。」
7.菩薩修集是無量心,得現在樂,能令衆生遠離苦惱,得無量無上功德之聚,莊嚴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8.菩薩摩诃薩成就、具足菩薩戒者,能爲一切衆生仆使。若爲衆生之所瞋罵、打害、劫奪,則生慈心。若見衆生厚重煩惱,發憐愍心,爲欲破壞衆生煩惱。
9.菩薩系心思惟諸善方便,于諸衆生心無奸曲,任力所能施衆生樂,不求恩報,不懷瞋恨。
10.爲壞衆生瞋惱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無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薩禁戒。
11.求者叁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語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12.求者二種:一者、貧窮,二者、邪見。不施貧者則便得罪,不施邪見則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菩薩的慈悲觀—叁 海濤 輯
1.憐愍者有五因緣:
一者、受苦衆生,二者、行惡衆生,叁者、放逸衆生,
四者、邪見衆生,五者、樂煩惱衆生。
一、受苦衆生者,常受苦惱,乃至無有一念之樂。是名受苦。
二、又有衆生,雖不受苦,造身、口、意十惡業道,如十六惡律儀。是名行惡衆生。
叁、複有衆生,不行惡業,不受苦惱,貪著五欲,耽樂嬉戲,貪愛己身,不修善法,是名放逸。
四、複有衆生,不受苦惱,不行惡業,亦不放逸,爲求解脫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名邪見,如外道等。
五、複有衆生,不受苦惱,不行惡業,亦不放逸,亦不邪見,具煩惱系,煩惱障故,不修善法。是名憐愍因緣。以是因緣,憐愍之心遂得增長。
2.菩薩摩诃薩憐愍衆生有七種。何等爲七?
一者、無畏,二者、真實,
叁者、不愁,四者、不求,
五者、不愛,六者、廣大,七者、平等。
一、菩薩摩诃薩憐愍衆生,無所畏故;修叁業善,爲破衆生諸惡業故,是名無畏。
二、菩薩摩诃薩憐愍衆生,非煩惱愛故,非法住,非毘尼住,非妄語,不教化于非處,是名真實。
叁、菩薩摩诃薩以憐愍故,爲諸衆生勤修苦行,心無憂悔,是名不愁。
四、一切衆生不求菩薩,而諸菩薩自修慈心,是名不求。
五、菩薩摩诃薩修憐愍時,于諸衆生無有貪心。無貪心者,不求恩報及慈心果,是名不愛。
六、菩薩修慈設有衆生打罵惱害,終不舍于修慈之心,是名廣大。
七、菩薩修慈不爲一人,普爲無量無邊衆生無量法界,是名平等。是爲七法。菩薩具足如是七法,名爲菩薩至心清淨。
菩薩的慈悲觀—四 海濤 輯
1.學菩薩戒者當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薩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2.菩薩受持菩薩戒者,至心專念自省己過,不訟彼短。見行惡者,心不瞋恨;見破戒者,心生憐愍,無有瞋惱。
3.菩薩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衆生斷愛恚故。
4.菩薩摩诃薩若爲衆生所打罵時,作是思惟:
一、緣我是身造作惡業,今自受報,雲何于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煩惱,今若不忍後複增多,不忍辱者是則名爲苦煩惱因。
二、我所受身及諸煩惱,非衆生過自是我咎,若有惡事實不樂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複當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雲何不忍。
叁、聲聞、緣覺爲自利益尚修忍辱,何況我今爲欲利益一切衆生而當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無上道。
5.菩薩修集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有叁種:一者、衆生緣,二者、法緣,叁者、無緣。
一、衆生緣者,菩薩摩诃薩修集慈心,谛觀一切叁聚衆生:(一)受樂,(二)受苦,(叁)受不苦不樂。
(一)菩薩摩诃薩修集慈心,觀受樂者,令其增長;
(二)觀苦衆生,滅苦生樂;
(叁)觀不苦不樂者,斷除苦、樂,令得涅槃。是名衆生緣。
二、法緣者,菩薩摩诃薩唯觀法相,不作衆生相:「若我修慈無衆生者,唯得離苦,誰得受樂?」是名法緣。
叁、無緣者,舍衆生相及以法相,增長慈心。是名無緣。如慈余叁無量,亦複如是。
6.菩薩摩诃薩若因衆生修無量心,當知是心不異外道,亦與聲聞、辟支佛共。菩薩摩诃薩四無量心合則爲悲,是故菩薩名爲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