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初發心功德殊勝—一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立大正願,作如是言:「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當大利益一切衆生,要當安置一切衆生大涅槃中!複當教化一切衆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則名爲自利、利他。
2.是故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爲菩提因緣,衆生緣因、正義緣因、叁十七助道法緣因,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善大善,名實真實,亦名一切衆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叁業諸惡。
3.菩薩摩诃薩初發叁菩提心有五事。何等爲五?
一者、性,二者、行,叁者、境界,
四者、功德,五者、增長。是名爲五。
4.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爲菩薩摩诃薩,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發菩提之心,則能攝取一切善法。
5.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隨行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是故發心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根本。
6.菩薩摩诃薩見苦衆生,心生憐愍。是故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菩提心修叁十七品,因叁十七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發心名之爲支。
7.發菩提心故,行菩薩戒。是故發心爲菩薩戒支,是故發心名根,名因,名攝,名果亦名爲子。
8.菩薩發心複有二種:一者、畢竟,二者、不畢竟。
一、畢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無退失。
二、不畢竟者,則有退失。
9.退有二種:一、畢竟退,二、不畢竟退。
一、畢竟退者,終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其法。
二、不畢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
菩薩初發心功德殊勝—二 海濤 輯
1.菩提心有四種因。何等爲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爾時則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薩事不可思議。若佛、菩薩不思議事是可得者,我亦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故至心念于菩提,發菩提心。
二者、複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唯聞諸佛、菩薩秘藏,聞已即生敬信之心。得信心故、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及大智故,發菩提心。
叁者、複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亦不聞法。見法滅時,便作是念:「無上佛法能滅衆生無量苦惱,作大利益,唯諸菩薩能令佛法久住不滅。我今亦當發菩提心,令諸衆生遠離煩惱諸大苦事,護持佛法,久住于世!」爲住世故,發菩提心。
四者、複有不見佛法滅時,唯見惡世諸衆生等,具重煩惱、貪、恚、癡等,無慚、無愧、悭吝、嫉妒、愁憂、苦惱、不信、懶惰。見是事已,尋作是念:「大惡世時衆生大惡,不能修善。如是惡時尚不能發二乘之心,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今當發菩提之心!發是心已,乃當教化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故菩薩于此惡世惡衆生中發菩提心。
◎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殊勝。
1.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不失正念,于諸衆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衆生。
2.于衆生不受、不廢、不愁,能自調伏,亦能調他。隨其所化衆生之處,皆悉能令滋長福業。
3.若以客塵煩惱因緣墮叁惡道,能速得出。雖同受苦,不生楚毒。
4.見受苦者,心生悲愍。菩薩初發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以上講義整理自《菩薩善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