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其當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如實的真理。如吉藏《叁論玄義》分辨震旦“叁玄”落于無見,與佛法不同;宗密著《華嚴原人論》,通過追究人生本原、建構宏大哲學體系,顯示儒、道之見的不究竟及佛法的究竟。宋元以來,叁教一家、叁教同源一致,成爲普遍的社會思潮,特別被道教中人所提倡。佛教亦順應社會需要,持圓融叁教的態度,一些佛教大德如智圓、憨山、藕益等還著書立說發揮儒、道之學。然這種圓融,多非如道、儒二家多混淆叁教之學尤其核心心性說爲一致,而是以佛法判教的方法,只將儒、道之學判爲世間人天善法,嚴格區分叁家心性說的不同,顯示出佛法的究竟。如憨山《觀老莊影響論》判老莊爲天乘法,孔子爲人乘法,皆不出世間。蓮池《竹窗隨筆》論儒家喜怒哀樂未發之性尚非佛法之本來心性。其《正訛集·叁教一家》雲;

  

  叁教則誠一家也矣,一家之中,甯無長幼尊卑親疏耶

  佛明空劫以前,最長也,而儒、道言其近;佛者天中天、聖中聖,最尊,而儒、道位在凡;佛證一切衆生本來自己,最親也,而儒、道事乎外。是知理無二致而深淺曆然,深淺雖殊,而同歸一理〔11〕。

  

  蓮池還撰有《天說》叁篇,針對當時傳入的基督教對佛教的诋毀,只批駁其說之不合理,而肯定其教人敬天爲善,肯定其信奉者皆正人君子,表現出一種謙虛有禮的態度。因爲有圓融精神的指導,中國佛教從未像基督教、回教那樣強烈排斥異己,發動宗教戰爭。

  

  圓融精神,已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優良傳統,深深影響著當今的中國佛教。近現代的弘法者,大都繼承傳統的圓融精神,以響應時代及多元文化的挑戰。如前輩太虛大師,雖然主張佛教革命,聲明自己非某宗某派的傳人,而始終立足于中國佛教兩千年積澱的傳統,肯定傳統諸宗的價值,尤其對長期作爲中國佛教主流的禅宗特別注重,主張革除禅宗的弊病,穩建于教、戒的基礎之上,認爲中國佛教若能複興,仍然在于禅。對科學、哲學等各種現代文化,他以中國佛教傳統的判教方法予以評論,批評了多家學說的局限。對西方基督教,他充分肯定其長處,吸收其弘傳的經驗,認爲中國需要基督教而西方需要佛教,然對上帝創世的信仰,也進行了批駁。當代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表現得也很突出,內容是諸宗融合,對外則圓融世法,和諧無爭,與政府部門、其它宗教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臺灣星雲大師進一步發揚太虛大師的圓融精神,表現出更爲鮮明的圓融性格,認爲現在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以“法界融和”爲佛光學的基本精神,主張“人間佛教,八宗兼弘”〔12〕,將從佛陀到現代的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大乘、小乘、顯、密等一切佛法融合爲一,將傳統與現代、生活與佛法、佛法與世學、僧衆與信衆、男衆與女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各種宗教等,都圓融起來,“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能和睦相處”〔13〕。他不但如此主張,更如言力行,做了許多圓融佛教各宗派、各種宗教、各種矛盾乃至中國海峽兩岸關系的實際工作。當今在海外弘法的淨空法師等,也常與其它宗教和世俗文化對話,表現出鮮明的圓融精神。

  

  叁、當今世界呼喚圓融精神

  

  圓融精神,在當今世界顯得尤爲寶貴。西方未來學家、星象學家們曾經預言:21世紀將結束以往的對抗和戰爭,走向一個以和平、發展、生態爲主題的“寶瓶座”新紀元。這反映了人們對苦難的過去之反省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應該說是人心所向,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從目前情況看,這一美好新世紀的到來,起碼需要全人類以明確的和平、發展、生態意識爲指導,去排除重重障礙,共同努力營造。

  

  當前的世界,仍然充滿了各種矛盾沖突,戰爭的硝煙仍然彌漫在地球上空。剛剛跨入21世紀的門坎,迎接人們的便是美國“9.11”恐怖事件震天動地的爆炸聲,造成3000多人死亡,近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至今尚使許多人驚魂不定。接著又是伊拉克戰爭。以色列、車臣、非洲等地的局部戰爭還在繼續,恐怖事件、反恐怖鬥爭此起彼伏。貧與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仍然在加劇。中國學者張立文先生總結說,21世紀的人類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各文明之間五大沖突,引發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雖然經濟在不斷發展,貧窮之苦仍然困擾著許多人,據統計,全世界目前貧困(每天收入1美元以下)者有28億人,其中赤貧者12億人,極端貧困者約3億人,長期營養不良者8億人,中國絕對貧困者達3000萬人。到2015年,全世界極端貧困者將達4億人。窮國與富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的貧富差距,都在不斷拉大。1960年,占世界總人口20%的富人和20%的窮人收入差距爲30∶1,到1999年,差距上升爲74∶1,在40年中增長了1 45倍。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GNP超過2 5萬美元,49個最不發達國家僅235美元。貧富差距的加大,製造著敵意及偷盜、搶劫、殺人、貪汙等罪惡。沖突和戰爭的根源,除經濟因素之外,公認爲在于政治、宗教、文化的沖突。在當今中東問題的背後,不難看到曆史上耶、回二教“聖戰”的陰影。

  

  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改善問題盡管已經受到相當重視並著手改變,但問題尚十分嚴重,全球許多地方破壞生態環境的速度仍然大于保護。盲目開發某種資源而導致其它自然資源破壞、造成更大經濟損失的情況在到處發生。熱帶雨林在迅速減少,溫室效應在不斷提高。空氣、食物汙染及新技術帶來的基因汙染相當嚴重,全球自然災害在不斷加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自20世紀50年代的年平均40億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400億美元。進入21世紀後,自然災害有更爲加劇的兆頭。社會生態環境的惡化,情況也十分嚴重。經濟增長、道義喪失,被認爲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征;價值失範、道德淪喪、人情冷漠,犯罪率尤其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提高,成爲普遍的社會問題。心理和精神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因壓力、緊張和挫折導致的抑郁症,將在2015年成爲人類的兩大殺手之一。

  

  盡管各種矛盾沖突相當尖銳,與以往相比,全球經濟文化大融合,越來越成爲這個時代發展的趨勢。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地球日益縮小爲一個“小村莊”。政治文化的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被認爲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經濟全球化即全球市場化,跨國商品與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的增加,技術的廣泛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它有利于各國經濟協調發展,走向共同繁榮,也有使富國更富、窮國更窮等負面作用。2000年以來,不少地方興起反全球化運動,然全球化畢竟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必然促進文化全球化,各種文化、各種宗教之間的碰撞加劇,在不免有矛盾沖突的同時,也促使其互相學習,去僞存真,改造充實自身,最終融合爲一體。科學與宗教、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也呈現出整合、融通的趨勢。

  

  時代的發展和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呼喚著一種能消解各種矛盾沖突,促進全球化、一體化,足以將全人類聯結爲一體的精神紐帶,呼喚著一種沒有西方宗教文化對抗性、排斥性、隔礙性缺陷,高揚和諧、和平的指導思想。最適合這種時代需要、內涵深厚的學說,無過于中國佛學的圓融說。張立文先生針對時代需求,從中國古籍中拈出“和合”二字,進行發揮,創立“和合學”,主要包括和諧、和平、祥和、合作、和好、融合六大精神及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這一學說自是符合時代精神,有其應予重視的現實意義。但與佛法的圓融觀相比,還只是一世間的哲學思想,理論深度尚嫌不足,且不解決人們內心深處的宗教需要問題,其影響當然也就有限。

  

  佛法的圓融觀,可以運用于處理當今和未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類心靈等各種矛盾沖突,教導人們從整體觀和因緣觀著眼看待一切,認識到這個世界本來和諧圓滿,一切矛盾沖突,無不由人爲而致,由人不能如實認識緣起性、一體性,不能控製自己的貪欲嗔恨等煩惱,不能慈愛他人而造成;認識到任何國家、民族、個人,都同生共處于一個“大緣起陀羅尼網”中(《華嚴經》六相之總相),既各有其獨立自主性(別、異、壞叁相),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相),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論你願意與否,都必然同安危、共患難,一地區、一國家、一民族乃至一個人的不和諧,會影響其它,使整個世界都不得安甯。如局部戰爭必然影響其它地區的經濟貿易,所造成的汙染會殃及鄰國乃至破壞全球生態;部分人的貧困和受壓抑會滋生偷盜、搶劫、恐怖活動,破壞社會生態環境,使富國、富人也難得安樂。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使全人類越來越成爲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雖然不無男女、長幼、貧富等差別,而尊嚴、價值、佛性平等不二(《華嚴經》六相之同相),理應以平等心、慈愛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富國應幫助和帶動窮國,富人、富國和社會應扶貧濟困,謀求共同發展,才會獲得共同的繁榮、富強、安樂。

  

  在文化方面,佛法圓融觀判教及對待外學的方法,教人承認各種宗教、各種思想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所對的機宜,應在友好交流中互補,在互相對話、比較中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互動中促進各自的發展完善,而圓融爲人類文化之整體。

  

  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方面,佛法圓融觀教導人們:自然界作爲人類主體(正報)之依報,與人類息息相關,爲依正不二的關系,乃人類自身的一部分,並非只是征服的對象。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導致人類主體自身的不和諧,産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滋生各種疾病。經濟建設應從整體思維出發,進行集約式綜合資源開發,兼顧生態環境效應,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在治好人心,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作爲一種依瑜伽實證而建立的哲學觀,佛法圓融思想對哲學和科學能不斷提供啓示。與現有多家線性哲學、思辨哲學相比,圓融哲學高屋建瓴,是立體多維的,是以理性嚴密思辨而又超越理性思維的,是落實于人心而可以實證的。它描述的無礙境界,其實是對自心潛能的開發。這種玄妙之說,啓發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心理學家突破種種人爲自設的邏輯疆界,脫離佛法所謂“法執”的系縛,揭破宇宙最深秘奧,如實認識自心,由如實認識心物的深層關系,走出哲學的誤區和科學的瓶頸,促使科學大飛躍,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西方物質文明與東方精神傳統的整合。按圓融思想,事事無礙之理乃萬法本來具有,當然可以從人心及物質世界中發現,一小片矽片中可容納大圖書館的全部圖書信息,一個細胞中含有全部生命全息等科學成果,使人們不能不想到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說。

  

  圓融思想根本上是一種用于出世間了生死之瑜伽實踐的工具,它旨在以圓滿無礙的見地,打破各種法執,直下圓證真如,明心見性。這是其主要用途,對佛教徒乃至其它宗教信徒的修持永遠具有指導意義。

  

  圓融思想雖然是中國佛教大德禅觀中的智能並主要運用于禅觀,然其理、境無不本于印度大乘經教,雖爲宗教教義而甚具哲學性質,雖超越意識思維而利用意識思維,可以理性思考而接受,可以由社會現象和科學發展不斷提供證據,這使它有超越佛教範圍,而廣泛運用于世俗生活、科學研究、社會問題處理的功用。全人類如若能掌握圓融的智能,指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心等關系的處理,則一個和平、發展、生態良好的新世紀之創造,殆非難事。

  

  〔參考文獻〕

  〔1〕〔8〕絕對與圓融〔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418,418.

  〔2〕佛光大詞典第6冊〔M〕.5404.

  〔3〕大正藏〔M〕.45,595.

  〔4〕大正藏〔M〕.34,892.

  〔5〕大正藏〔M〕.45,598.

  〔6〕大正藏〔M〕.45,503.

  〔7〕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8套第4冊〔M〕.303.

  〔9〕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四〔M〕.817.

  〔10〕蓮池大師全集〔M〕.4102.

  〔11〕蓮池大師全集〔M〕.4094.

  〔12〕往事百語(四)〔Z〕.263.

  〔13〕佛光教科書·佛光學〔M〕.15.

  

《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