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肉食蔬通過佛教傳播而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從而也成爲民族文化特色之一。作爲例子,這裏著重說一下其它宗教和佛教在斷肉食蔬上的共通。唐宋之間,摩尼教、祆教等在社會中比較活躍,所謂“吃菜事魔”成了這些宗教的一個代詞。正如陳高華先生所雲:“吃菜事魔是當時各種異端宗教的總稱,摩尼教只是其中的一種”[22]。佛教的斷肉食蔬並且顯著地影響了中國的另一大宗教道教。早在南北朝時,著名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就“主張斷肉食,正與梁武帝在佛教中推行斷肉律的運動相呼應”[23]。宋元之間新道教派興起,在戒律上向佛教看齊,斷肉吃素也成了一些教派的嚴規,如太一教“禁止飲酒、食魚肉五辛之類,還禁止娶妻”[24]。在這些宗教中,佛教是在中國古代最先實行斷肉食蔬的,雖不能說這些宗教之斷肉食蔬完全是模仿佛教,但由此它們和佛教有了一個很大的共同點。摩尼教、祆教等在古代往往被普通人視爲佛教的一支,與此不無關系。
其四,對人類而言,肉類作爲食品有利有弊。從弊的角度講,肉類含有較多的寄生蟲和傳染病竈,肉食也是形成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肉類食物帶來疾病和早死”,而“素食提供了促進康樂與較長壽的機會”[25]。對當今來說更有意義的是,現今的動物由于往往處于食物鏈的末端,在汙染環境下,肉類往往成了有毒物質積澱得最多的地方,至少是比植物多得多。再加上大規模的工業化飼養,肉類裏含有飼料添加劑和畜藥等的殘留物,對人體帶來越來越多的壞處,于是素食主義開始盛行。中國佛教斷肉食蔬的悠久傳統,爲素食主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榜樣。現代社會從健康衛生角度對肉食的反思,其實也包含著對中國佛教斷肉吃素傳統的觀察與認識。
其五,當然,斷肉食蔬作爲一種生活方式,和現代消費社會的發展趨勢是格格不入的。但現代消費和現代經濟相互促動的那種社會發展,雖然當前是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從其長遠來說,高消費高享受對人類究竟是福是禍還很難說。因此由斷肉食蔬所引起關于生活方式之爭,是有利于人類的反省和深思。這恐怕是斷肉食蔬給現代社會帶來的一個意外作用。
實際上,斷肉吃素的宗教意義及其社會意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因爲宗教是社會中的宗教,教內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社會。同樣,中國佛教內所起的一些變化,外部社會上的因素至少是起了催化的作用。斷肉吃素在中國佛教中的實施,就是這種雙向作用的一個結果。
總之,上述事實說明,僧侶斷肉食蔬之戒看起來十分簡單,事實上卻牽動著很多方面,成了中國古代佛教與社會互動的一個側面。系統地整理斷肉吃素的宗教影響和社會影響,對廓清佛教與中國社會的關系也是很有幫助的。
文/嚴耀中(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注釋:
[1]古代所謂的“天人關系”不僅是指人類與整個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以“天命”、“天道”爲代表的客觀規律之間的互動。
[2]“食蔬”雖然比“吃素”更爲具體,含義也較狹些,但在社會實踐中,兩者的意義是等同的。
[3]《四分律藏》卷十四“足食戒”條,福建莆田廣化寺2003年印本第176頁。
[4]參見《宋書》卷五十八《謝弘微傳》雲弘微“(兄卒),服雖除,猶不噉魚肉。沙門釋慧琳詣弘微。弘微與之共食,猶獨蔬素。”這說明沙門慧琳並不素食。
[5]分見《南史》卷四十九《劉懷珍傳附劉杳傳》,卷叁十一《張裕傳附張嵊傳》。
[6]分見《南史》卷叁十四《周朗傳附周顒傳》,卷七十五《吳苞傳》。
[7]《續高僧傳》卷十五《義解篇論》。
[8]梁武帝《斷酒肉文》,載《廣弘明集》卷二十六。
[9]朱熹《論語集注》卷五,載《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9頁。
[10]《中國佛教史》第叁卷第一章,第29頁。
[11]善無畏、一行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七《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12]《晉書》卷五十一《皇甫谧傳》。
[1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及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第204頁。
[14]福克斯《深層素食主義》第七章,中譯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頁。
[1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208頁。
[16]《論語·述而》。
[17]《南史》卷七十五《杜京産傳》。
[18]《魏書》卷六十七《崔光傳附崔敬友傳》。
[19]《南史》卷七十六《阮孝緒傳》。
[20]《北史》卷八十四《張升傳·秦族傳》。
[21]伊·尼·雅布洛可夫《宗教社會學》第叁章,中譯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頁。
[22]陳高華《摩尼教與吃菜事魔》,載《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四輯,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頁。
[23]鍾國發《陶弘景評傳》第四章,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頁。
[24]窪德忠《道教史》第五章,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頁。
[25]Donna·Maurer: “Meat as a Social Problem: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the Contemporary Vegetarian Literature”. In Eating Agendas: Food and Nutrition as Social Problems. Ed. Donna Maurer and Jeffrey Sobal.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5. p.156。
《綜說中國佛教斷肉食蔬之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