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断肉食蔬通过佛教传播而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广泛性,从而也成为民族文化特色之一。作为例子,这里着重说一下其它宗教和佛教在断肉食蔬上的共通。唐宋之间,摩尼教、祆教等在社会中比较活跃,所谓“吃菜事魔”成了这些宗教的一个代词。正如陈高华先生所云:“吃菜事魔是当时各种异端宗教的总称,摩尼教只是其中的一种”[22]。佛教的断肉食蔬并且显着地影响了中国的另一大宗教道教。早在南北朝时,着名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就“主张断肉食,正与梁武帝在佛教中推行断肉律的运动相呼应”[23]。宋元之间新道教派兴起,在戒律上向佛教看齐,断肉吃素也成了一些教派的严规,如太一教“禁止饮酒、食鱼肉五辛之类,还禁止娶妻”[24]。在这些宗教中,佛教是在中国古代最先实行断肉食蔬的,虽不能说这些宗教之断肉食蔬完全是模仿佛教,但由此它们和佛教有了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摩尼教、祆教等在古代往往被普通人视为佛教的一支,与此不无关系。

  其四,对人类而言,肉类作为食品有利有弊。从弊的角度讲,肉类含有较多的寄生虫和传染病灶,肉食也是形成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肉类食物带来疾病和早死”,而“素食提供了促进康乐与较长寿的机会”[25]。对当今来说更有意义的是,现今的动物由于往往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在污染环境下,肉类往往成了有毒物质积淀得最多的地方,至少是比植物多得多。再加上大规模的工业化饲养,肉类里含有饲料添加剂和畜药等的残留物,对人体带来越来越多的坏处,于是素食主义开始盛行。中国佛教断肉食蔬的悠久传统,为素食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榜样。现代社会从健康卫生角度对肉食的反思,其实也包含着对中国佛教断肉吃素传统的观察与认识。

  其五,当然,断肉食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格格不入的。但现代消费和现代经济相互促动的那种社会发展,虽然当前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从其长远来说,高消费高享受对人类究竟是福是祸还很难说。因此由断肉食蔬所引起关于生活方式之争,是有利于人类的反省和深思。这恐怕是断肉食蔬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一个意外作用。

  实际上,断肉吃素的宗教意义及其社会意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因为宗教是社会中的宗教,教内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同样,中国佛教内所起的一些变化,外部社会上的因素至少是起了催化的作用。断肉吃素在中国佛教中的实施,就是这种双向作用的一个结果。

  总之,上述事实说明,僧侣断肉食蔬之戒看起来十分简单,事实上却牵动着很多方面,成了中国古代佛教与社会互动的一个侧面。系统地整理断肉吃素的宗教影响和社会影响,对廓清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文/严耀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1]古代所谓的“天人关系”不仅是指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以“天命”、“天道”为代表的客观规律之间的互动。

  [2]“食蔬”虽然比“吃素”更为具体,含义也较狭些,但在社会实践中,两者的意义是等同的。

  [3]《四分律藏》卷十四“足食戒”条,福建莆田广化寺2003年印本第176页。

  [4]参见《宋书》卷五十八《谢弘微传》云弘微“(兄卒),服虽除,犹不噉鱼肉。沙门释慧琳诣弘微。弘微与之共食,犹独蔬素。”这说明沙门慧琳并不素食。

  [5]分见《南史》卷四十九《刘怀珍传附刘杳传》,卷三十一《张裕传附张嵊传》。

  [6]分见《南史》卷三十四《周朗传附周顒传》,卷七十五《吴苞传》。

  [7]《续高僧传》卷十五《义解篇论》。

  [8]梁武帝《断酒肉文》,载《广弘明集》卷二十六。

  [9]朱熹《论语集注》卷五,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页。

  [10]《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一章,第29页。

  [11]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

  [12]《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

  [1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及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第204页。

  [14]福克斯《深层素食主义》第七章,中译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208页。

  [16]《论语·述而》。

  [17]《南史》卷七十五《杜京产传》。

  [18]《魏书》卷六十七《崔光传附崔敬友传》。

  [19]《南史》卷七十六《阮孝绪传》。

  [20]《北史》卷八十四《张升传·秦族传》。

  [21]伊·尼·雅布洛可夫《宗教社会学》第三章,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页。

  [22]陈高华《摩尼教与吃菜事魔》,载《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四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23]钟国发《陶弘景评传》第四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4]洼德忠《道教史》第五章,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25]Donna·Maurer: “Meat as a Social Problem: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the Contemporary Vegetarian Literature”. In Eating Agendas: Food and Nutrition as Social Problems. Ed. Donna Maurer and Jeffrey Sobal.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5. p.156。

  

《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