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現實關懷與僧侶使命▪P2

  ..續本文上一頁以來也有很大的恢複和發展,但與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未免仍有些相形見绌。這除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那頭的原因外,與自身的狀態也很有關聯。這種主要由長期積澱所形成的狀態,由于習慣的惰性,其最大毛病在于其面向社會時依然囿于終極關懷的範圍內。雖然也不乏有寺院或僧侶個人有赈災捐款等善舉,但這種關懷一般都是通過政府部門或世俗慈善結構進行,即使也是以佛教的名義,但在社會的感覺上則鮮有體現佛教對受衆的直接關懷。

  這種情況所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是,近年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在華信徒的發展速度之快,遠超過傳統的佛、道兩教,還不算那些情況模糊的“家庭教會”,這與佛教缺乏現實吸引力不無關系。

  四

  因此,僅僅從恢複中國大陸“五大宗教”的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佛教向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學習,加強對信衆實施現實關懷和神職人員在造福利民上的具體表率作用,實在是當務之急。

  應該認識到,佛教在神職人員對信衆進行現實關懷作用上之缺乏認識是有曆史原因,一如前文所雲。所以要擺脫這個習慣形成的曆史包袱並非易事。爲此,教內也實行一次思想解放似乎是首要之務。所謂思想解放,就是向西方教會學習,把菩薩道的實施多管齊下。一方面是通過僧團的集體行爲,如以寺院出面直接興辦各種慈善事業:醫療、濟貧、赈災、養老、助學等等。使得在社會群衆的心目中,寺院不僅是個和尚修行與做法事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得到救助的慈善聖地。自從上世紀二、叁十年代開始,一些高僧或呼籲,或力行。如谛閑法師曾宣傳道:“我佛慈悲救世之精神,首先著手進行拔苦與樂之事業。利生事廣,固難詳舉。且如人民貧病之一種,爲最可憫事,欲應救濟之急,宜須設立醫院,施藥以療治,令免病苦,即爲救世拔苦之道。次則籌辦平民學校,培植寒苦子弟,將來造就人材,輔助社會工作,斯亦爲慈悲利濟之事”。但一來此後時局屢屢變動劇烈,外部環境大大妨害如此願望的實現;二來這種觀點始終局限于少數僧侶精英,不是大多數僧侶的共同認識,因而直到現在,現實的拔苦與樂之事業也仍不普遍。

  造成這種局面,或更具體地講是妨害寺院履行新使命的,是佛教中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避免傳統的習慣勢力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僧團辦寺院經濟的傳統,這種傳統使得寺院興辦的各種社會事業,往往會以成本或贏利的角度來考慮。如果通過辦慈善事業來謀經濟利益,那就不是在光大佛門,而是在摧垮釋教了。二是往往難免沾上官氣。僧團和官場保持一定的距離,是保持宗教神聖性的一個要點。雖然目前寺院興辦慈善事業少不了政府部門的允許支持,但與一些政府機構靠得太緊不僅會沖淡佛門慈善事業的崇高性,有些官員主張的所謂宗教搭臺,經濟唱戲更是弊端甚多,甚至會使佛教實施現實關懷的使命最終蕩然無存。爲避免這些習慣勢力之影響,就對主事僧團的僧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爲這不僅需要那些主事僧人有組織領導能力,還需要他有擺脫傳統的見識和魄力。

  就是如此的一些現實關懷也是由僧團的集體力量,即以寺院的名義來實施的,而不是一般僧侶的普遍個人主動行爲。現代大陸的很多佛教僧侶,依然滿足于前年以來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缺乏進取之心。少數寺院的住持是社會名人,他們有宗教地位,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常常出現在報刊或電視銀幕上。但是在他們身上很少能體現上佛教對公衆的現實關懷。因此他們在實質上只能算是宗教界頭面人物,而不是真正的宗教領袖。作爲宗教界頭面人物,他們當然對信衆有著一定的號召力,但在多宗教相處的現代開放社會裏,如果對社會民衆缺乏足夠的現實關懷,就會使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與其它宗教相比難免相形見绌。

  另一方面,對一般僧人而言,不管他在僧團中的地位如何,都要有面向民衆的使命感,“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護法利生”。長期以來,出于前文所說的原因,中國的僧衆著眼于自身修行的比較多,與民衆比較隔離,以“不喜雜交遊,不好言世俗事”爲高,在現實面前比較消極保守,所以社會上流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諺語,以爲僧人狀態的寫照。不僅缺乏西方宗教神職人員的那種積極傳教的態度,也失去了當年天竺高僧不辭千辛萬苦,跋涉萬裏來華普渡衆生的菩薩精神。假如不進行改變,寺院的吸引力就比不上教堂和清真寺,在宗教也面向全球化時,中國佛教在大陸的影響就會大大衰退。“十方翹首宗風振,第一功勞在樹人”,宗教的品質體現在神職人員的素質,所以人間佛教實現的關鍵主要在于全體僧侶是否有關懷現實的使命感。只有大多數僧侶在社會民衆面前,以個體行爲表現出自己的愛心,才能充分體現佛教的現實關懷,很好地成爲社會的道德源泉之一。

  鑒于以上的認識,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人間佛教”的迫切任務就是要致力于現實的“拔苦與樂之事業”。至于讓“人間佛教”得以真正實現該怎樣具體操作,愚見以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是僧團還是僧侶個人都應該向當今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學習,師其長處並和自身原有優點結合,在開展佛教的現實關懷過程中,樹立社會的一個道德製高點。如此,則使中國佛教必能連續慧燈,還能老樹開出新花。

  佛教不僅是中國傳統宗教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中的優秀內容能否在新世紀重新得到發揚廣大,不僅是教內的事,也是每一個中華文化傳人的事,所以冒昧直率寫了以上這些。

  

《佛教的現實關懷與僧侶使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