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簡史
真禅
第一章 初創至五代的大相國寺
第一節初創時期的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是一座曆史悠久、聞名中外的著名古刹,爲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它開創于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曆史。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相國寺在戰國時期曾是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各地紛紛建立寺院,當時北齊境內的佛寺,竟達四萬余所,到了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即距今一千四百余年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座寺院,名爲建國寺,後來遭受兵燹,即告荒廢。唐初,這裏是歙州司馬鄭景的宅園。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惠雲禅師購得鄭景的宅園,因附近有一個福慧寺經坊,就將此宅園改建爲寺宇,名福慧寺。惠雲禅師在掘地時,得一北齊時建國寺的一塊古碑,知是建國寺的遺址,遂改福慧寺爲建國寺,並將前在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募鑄的高一丈八尺彌勒像安奉寺中。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敕令拆毀不具名分的寺院,建國寺亦在其列。惠雲禅師乃于彌勒像前泣淚焚香,至誠禮拜,鄭重禱告說:若與此有緣,當現奇瑞,策悟群心,以保全寺院。少頃,佛像頭上忽放金色之光,照耀天地,滿城信衆聞見,爭相前往瞻禮,皆歎爲希有。時有采訪使王志喑、賀蘭務同錄祥瑞聞于朝。當時睿宗(李旦)以舊封相王即皇帝位,又爲感夢,遂幹延和元年七月诏改建國寺爲大相國寺,並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禦書碑額,作爲他由相壬即位的紀念。這就是大相國寺的由來。
第二節唐代的大相國寺
唐代是我國佛教的鼎盛時期,曆代君主除唐武宗外,幾乎都信奉佛教。大相國寺位于當時的汴州,爲汴州最大的寺院。由于唐睿宗的賜額命名,曆代帝王的大力提倡,信徒們的大量布施,因而規模己十分宏偉莊麗。李邕在《大相國寺碑》中曾對當時大相國寺的盛況作了如下描述:“棋布黃金,圖擬碧絡,雲廓八景,雨散四花,國土盛神,塔廟崇麗,此其極也。雖五香紫府,太息芳馨,千燈赤城,永懷照灼,人間天上,物外異鄉,固可得而言也”。可見當時的大相國寺已具有相當的規模。
此後曆代帝王對大相國寺都不斷有所擴建,如增建殿堂、寶塔、在寺壁繪製佛教圖畫,不斷鑄造、雕塑佛、菩薩像等。所有這些,都顯示出當時我國奇絕的工藝美術水平。
唐代大相國寺的佛像、碑額、壁畫等,被稱之爲相國十絕,這在《圖畫見聞志》、《東京記》、《北道刊誤志注》、《甕牖閑評》等書中均有記載。其中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卷五“相藍十絕”:“其一,大殿內彌勒聖容,唐中宗朝僧惠雲幹安業寺鑄成,光照天地;其二,睿宗皇帝感夢于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古建國寺爲大相國寺,睿宗禦書碑額;其叁,匠人王溫重裝聖容,金粉肉身,並叁門下善神一·對;其四,佛殿內吳道子畫文殊維摩像: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間:其六,明皇(按即唐玄宗)天寶四載乙酉歲,令匠人邊思順修建排雲寶閣:其七,閣內西頭有陳留郡長史乙速令孤爲功德主,令石抱五畫護國除災患變相:其八,西庫有明皇先敕車道政往于阗國傳北方毗沙門天王樣來,至開元十叁年封東嶽時,令道政于此依樣畫的天王像,其九,門下有環師畫梵王帝釋及東廓障日內畫《法華經》二十八晶功德變相:其十,西庫北壁有僧智嚴畫叁乘因果人道位次圖”。
從以上“十絕”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大相國寺確實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迹,這裏再作一些介紹。
惠雲禅師募鑄的彌勒佛像。這尊在大相國寺供奉的高一丈八尺的彌勒佛像,是大相國寺最著名的一寶。因此在《宋高僧傳》、《五代名畫補遺》、《圖畫見聞志》、《明成化河南總志》、《汴京遺迹志》、《宋東京考》等書中均有記載。
楊惠之所塑佛像。楊惠之的塑像在唐開元年間與吳道子的畫齊名,時人稱“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楊惠之在大相國寺淨土院大殿所塑佛像,直至宋代尚存在,《宛陵集》和《彭城集》均有記載。
王溫,不知何處人,善于裝飾彩畫,其精工妙技爲古今絕手。大相國寺大殿惠雲募鑄的彌勒佛像,其金像彩繪就是王溫所裝飾的。時人稱他所裝金像彩繪聖容,能具種種大慈大悲端嚴相好,因而被說成是大相國寺“十絕”之一。
吳道子等所繪壁畫。唐代大相國寺的壁畫非常著名,其中有吳道子畫的文殊、維摩像,石抱玉畫的護國除災患變相,車道政畫的北方毗沙門天王,環師畫的叁乘因果人道位次圖等。
除此以外,唐代大相國寺還藏有不少著名的書畫,如玉陛、石鑒、李邕書、韓幹畫等,均精美絕倫。
唐代大相國寺所建的佛閣、佛塔、也非常有名。其佛閣名排雲寶閣,東西兩塔分別名爲普滿塔和廣願塔。唐代詩人劉商曾以《登相國寺閣》爲題,寫下了如下的詩包
晴日登臨好。春風各望家。
垂楊夾域路,客思逐揚花。
唐代大相國寺的建築,宏麗精巧,莫測高深。連宋代著名的建築大師喻浩也贊歎備至,不解其中奧妙。《後山叢談》卷二說:“每至其下,仰而觀焉,立極則坐,坐極則臥,求其理而不得”。喻浩在宋太宗時,任都料匠,著有《木經》叁卷,爲宋代技藝高超的建築大師,連他也十分贊賞大相國寺的建築藝術,認爲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可見大相國寺建築藝術已達到相當高度的水平。
唐代的大相國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來唐學法,在西安青龍寺禮惠果阿閣黎爲師,學習密法,後到汴州大相國寺得惠仁大師密法傳承。空海回國後,不僅開創了日本東密一派,而且用漢字草書的偏旁,參以梵文音符,製成《伊呂波歌》,成爲日文字母平假名的創始人。空海在我國學習佛法和文字, 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起著重大的橋梁作用。相傳他還寫下筆記,敘述當時大相國寺的面貌,使得日本信徒對中國的開封大相國寺有較爲清楚的認識。
第叁節五代的大相國寺
五代的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59年),有僧人遵誨向四衆弟子勸募,于佛殿的叁面壁上镌刻《華嚴經》一部,在當時影響較大。後周顯德年中(954--959),于大相國寺菜圃建立天壽寺,後改稱爲東相國寺。除此以外,大相國寺在五代,曾增加了不少壁畫,其中較爲著名的有:
王道求在寺內繪佛道鬼神人物等壁畫。
王偉在寺內大殿等處所繪佛道壁畫。
王仁壽在寺內文殊院繪淨土彌勒下生二壁,在淨土院繪八大菩薩像等。
僧人德符在寺內灌頂院繪一松一柏壁畫。該畫在當時頗受人推崇,士大夫竟相題詠,約有百余篇。
大相國寺在五代時,曾出了一些名僧,其中主要有:
歸嶼,後梁僧人。俗姓湄,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人。通達性相,精大小乘。曾在大相國寺弘演佛法,梁後主賜紫衣,號演法大師,並敕改東塔禦容院爲長講院。歸嶼法師著有《會要》20卷進呈,帝閱後頗爲贊賞。敕令人藏。
貞誨,後唐僧人。俗姓包,江蘇常熟人。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寓居大相國寺,講演《華嚴經》,前後十余遍。曾舍俸財置長講《華嚴經》堂幹西塔院。前後在寺講經30余年,閱讀大藏經二遍,僧俗弟子約千余人。
貞峻,後唐僧人。俗姓張。鄭州新鄭(在今河南省中部)人。早年投大相國寺依歸正律師出家,後于嵩山會善寺戒壇院受戒。唐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大相國寺遭火焚毀後,寺內僧衆堅請貞峻法師回本寺充當上座。他允請回寺後,前後數年,重新寺內殿宇廊庑。又開講座,弘宣律學,聽聞者甚衆。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貞峻開壇傳法,所度僧尼計叁千余人。
遵誨,後晉僧人。俗姓李,谯郡(治所在今安徽毫縣)人。初隨智潛法師習《華嚴經》,頗有心得。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投大相國寺藥師院,首開講業,受到四衆弟子的歡迎。至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年),其弟子相繼請其講演《華嚴經》,前後共達十九遍。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有五臺山繼頤大師精通《華嚴》大經,每次講畢,均請遵誨法師敷揚,缁素雲集。共相贊歎。又向四衆弟子募镌《華嚴經》一部幹大相國寺講殿的叁面石壁,受到稱揚。後敕賜真行大師號。
澄楚,後周僧人。俗姓宗。10歲時于大相國寺禮智明律師爲師,習新章律部,由于勤奮好學,終于通達無遺,時號律虎。晉高祖(石敬塘)慕其才,诏入內道場,賜紫袈裟,尋署真法大師號。先後臨壇,度僧尼八千余人。
大相國寺的所在地汴州,在五代時曾是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的首都,而大相國寺又是當時首都最大的佛寺,因而其地位驟然提高,爲當時的帝王所重視,許多重要的禮節儀式,都在大相國寺舉行。據有關史料記載,五代時帝王在大相國寺舉行的重要禮節儀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于災異的祈禱。後晉天福二年十二月,帝駕幸大相國寺祈雪,天福八年五月,帝駕幸大相國寺祈雨,開運叁年四月,帝又駕幸大相國寺祈雨。
二、逢君主生日的祝禱。後梁開乎二年十一月己未大明節,爲梁太祖朱溫的生日,宰臣百官設齋于大相國寺。自此以後,相沿成例,每逢君主生日,大都要到大相國寺設齋。又如北周廣順叁年七月,敕內外文武臣僚遇永壽節辰(即周太祖郭威的生日節名),皆應于寺觀起置道場。並規定今後中書門下皆與文武百官等共設一齋;樞密使與內諸司使副等共設一齋;侍衛親軍馬步督軍指使以下共設一齋。汴州在北周時早巳升爲東京,成爲首都,大相國寺爲東京第一大寺,君主生日的祝禱儀式在大相國寺舉行是理所當然的。
叁、逢君主忌日的行香。自唐中葉以後,每逢君主的忌日,文武百官都要到寺院行香,這巳成定例。到了五代,仍沿用這舊習。如《佛祖統紀》卷五十二載:後晉天福年間,敕國君忌日,串臣百僚應前往寺院行香飯僧。《五代會要》卷四亦載:後晉天福五年正月,禦使中丞窦貞固奏:每遇國忌行香,伏請宰臣跪爐,百官依常位立班從之。並令行香之後齋僧。當時大相國寺爲東京最大的寺院,國忌行香在大相國寺進行,當無疑問。
大相國寺經過唐代的多次修建,寺宇寬廣,風景優美,曾吸引了許多文入學士前往遊玩、觀賞,並多次爲之題詠。到了五代,大相國寺雖己不如盛唐時期那樣繁盛,但由于所在地汴京已升爲東京,成爲四朝的首都,仍然是當時一些文人的荟萃之地。而大相國寺又是東京最大的寺院,更是一文入學士們遊玩、題詠的場所。如《舊五代史·周書》第二十二載:“扈載(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學,善屬文,……因遊相國寺,見庭竹可愛,作碧鮮賦,題其壁。世宗聞之,遣小黃門壁錄之,覽而稱善,因拜水部員外知製诰,遷翰林學士賜绯”。五代時這種情況,爲後來宋代大批文人學士們到大相國寺遊賞、題詠展開了序幕。
《大相國寺簡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