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42勸發菩提善因

  勸發菩提善因—一 海濤 輯

  

  1.菩薩有四因發菩提心。何等爲四?一者、性具足;二者、善友具足;叁者、慈心具足;四者、觀生死苦,具足聖行,不畏菩提難行、苦行。

  一、性具足者,菩薩性自具足。

  二、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爲四?

  (一)善友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惡,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

  (二)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閉惡道;

  (叁)自能具足菩薩禁戒,轉以教他;

  (四)不以下道轉他上道,不以小乘轉他大乘,不以修福轉他定、慧。

  叁、具足慈心,複有四事:一者、觀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無有終始;叁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

  

  2.複有四事。何等爲四?

  一、不放逸;二、具足戒;叁、能忍辱;

  四者、至心專念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複有四事。何等爲四?

  一者、等視衆生猶如一子;二者、于怨親中無有分別;

  叁者、得堅信心;四者、修行聖行。是爲四。

  

  4.修集慈心有四種力。何等爲四?一者、內力,二者、外力,叁者、因力,四者、莊嚴力。

  一、菩薩摩诃薩至心專念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內力;

  二、爲欲化度諸衆生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名外力;

  叁、能于無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師事諸佛及諸菩薩,是名因力;

  四、菩薩摩诃薩樂近善友,聽受正法,思惟其義,如說修行,是名莊嚴力。

  

  5.若菩薩摩诃薩以是二力——內力、因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名正心、不動心、不退心、不轉心。

  

  6.若以外力及莊嚴力,發菩提心,是名不正心、動心、退心、轉心。

  

  勸發菩提善因—二 海濤 輯

  

  1.菩薩轉心有四因緣。何等爲四?

  一者、性不具足;二者、惡友具足;

  叁者、于諸衆生不具悲心;四者、不能觀察生死過患。

  

  2.菩薩摩诃薩初發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議。何等爲二?

  一者、于諸衆生作眷屬想;

  二者、無衆生想。菩薩常以智慧觀察,唯是衆生,衆生屬誰,是名爲二因。是二心能令菩薩無有退轉。

  

  3.初發菩提有二種心。何等爲二?一者、爲施衆生安隱;二者、爲施衆生快樂。

  

  4.以諸善法化諸衆生令離惡法,是名安隱;能以財物賬,給衆生令離貧窮,所謂衣、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是名快樂。

  

  5.不退菩薩有二種心。何等爲二?一、性莊嚴,二、專心受持莊嚴。

  

  6.常念欲令衆生安樂,是名性莊嚴;終不退轉菩提之心,因是至心能施一切衆生安樂,是名受持莊嚴。

  

  7.不退菩薩出生福德有二處。何等爲二?一者、菩提之心,二者、衆生受苦。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

  

  8.初發堅心菩薩又有二事,勝于一切聲聞、緣覺。何等爲二?一者、因勝,二者、果勝。

  

  9.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所修善法,是名爲因;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爲果。如是因、果勝于一切聲聞、緣覺。

  

  10.不退菩薩有二大事。何等爲二?

  一者、發是心已即爲一切無量衆生而作福田,爲作父母、師長、和尚,生大憐愍。以憐愍故,行、住、坐、臥、若眠、若寤常爲諸天之所守護,如轉輪王常爲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護;不退菩薩亦複如是:以憐愍故,若更受身,無有病苦。

  二者、發心菩薩常爲衆生之所樂見,猶如父母,一切衆生于菩薩所身、口、意業柔軟、無惡。是名爲二。

  

   (以上講義整理自《菩薩善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