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試論阿賴耶識》(法音,1988,2、3期)、濟群的《唯識學上的唯識義》(法音,1990,10期)、陳明晖的《唯識二十論的唯識思想》(法音,1991,9期)、純一的《叁性叁無性解析》(法音,1991,7期),對唯識論的內涵和意義作了闡釋。
戒律爲佛教“戒、定、慧”叁學之首。淨慧法師的《戒學與持戒》(法音,1987,5、6、7、8、9、10、11、12期)、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其種類》(法音,1988,12期)、《比丘比丘尼的內容及其異同》(法音,1989,1期),對佛教的各種戒律內容作了詳細介紹。 吳信如的佛法戒律論》(佛學研究,1996,5期),論述了佛教戒律的分類及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嚴耀中的《東晉南北朝佛教戒律的發展》(同上),論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律藏的譯出、研習、流傳及特色。
其它方面的論著有:顧淨緣《色法研究》(佛學研究,1993,2 期)、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緣起觀》(法音,1990,5期)、 羅炤《因明概述》(《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1989)、鄭偉宏《因明叁種比量探討》(哲學研究,1988,3期)、 宋立道《因明的認識基礎》(世界宗教研究,1989,2期)、林傑、 段一平《因明思想起源初探》(南亞研究,1990,2期)、 賴永海《頓語與漸修》(南京大學學報,1988,1期)、方立天《佛教人生哲學》(中國哲學史, 1989,1期)、賴大仁《佛教人生哲學的認識與評價》(社會科學戰線,1989,3期)、洪修平《人心、佛心與解脫》(南京大學學報,1989, 1期)、陳兵《生與死:佛教輪回說》(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方立天《般若思維簡論》(江淮論壇,1989,5期)、 李雪濤《辯證法與大乘中觀思想》(南亞研究,1991,3期)、 吳遠《佛教哲學中的辯證法思維探析》(南京社會科學,1996,6期)、 郭良均《佛教涅槃論》(南亞研究,1994,4期)、 方立天《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1996,2期)。
六、佛教與中國文化研究
印度佛教傳入中土,逐步中國化,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佛教又給中國文化中的儒道、哲學、文學、美學、藝術廣泛深刻的影響。近年來不少學者對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發表了不少論著。
方立天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出版社,1988),是一本比較全面地論述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專著。本書論述了中國佛教的基本內容及其與中國政治、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的關系。此外,方立天在《佛教中國化的曆程》(世界宗教研究,1989,3 期)論文中講述了佛教中國化的現實形式及曆史階段,認爲文人士大夫是佛教中國化的主要力量,譯經注疏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基礎,俗講造象是佛教民間化的主要途徑,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可分爲佛道時期(漢代)、佛玄時期(魏晉南北朝)、創造時期(隨唐)、叁教合一時期(五代以後)。黃新亞的《論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人文雜志,1989,2期)、 李尚全的《簡論佛教的中國化》(蘭州學刊,1989,8期)、 吳立民的《論佛教與中國化》(佛教文化,1991)、也從宏觀上論述了佛教中國化的問題。其中,吳立民的文章把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劃分爲“佛教傳入期”(漢魏)、“佛教成長期”(兩晉南北朝)、“佛教成熟期”(隨唐)、“佛教産果期”(宋以後),並詳述了每一時期佛教與中國文化互化的具體表現。
在佛教與儒道關系的研究方面,崔連仲、武文的《論佛陀與孔子的道德觀》(南亞研究,1992,1 期)就佛陀和孔子的修身之道及對待國家的態度作了比較研究。賴永海著《佛學與儒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從思維模式、思想重心、學術特點、理論旨趣等方面,探討了佛學與儒學的相互影響及曆史演變,認爲佛教影響儒學最大者是其本體論的思維模式,儒學影響佛教最大者是其人性、心性論的思想內容,並對兩宋時期的理學及心學與禅學的關系作了重點論述。陳兵著《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詳細介紹了禅學理論及禅定基本方法與儒道的養生學、氣功、武術及現代醫學、心理學的關系。徐小躍的《禅與老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運用比較方法,系統探討了禅學與老莊在本體論、思維方法、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異同,重點闡述了我佛一體的禅境與天人合一道境的思想特色。洪修平、吳永和的《禅與玄學》(同上),以曆史敘述和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禅學與玄學的源流、特征、異同及其相互融攝、相互滲透的情況作了全面論述。
關于佛學與文學關系的研究,當首推孫昌武的《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本書從漢譯佛典及其文學價值、佛教與中國文人、佛教與中國文學創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戲曲等)、佛教與中國文學思想方面敘述了佛教對中國文學的深刻影響。此外,賴永海的《佛道詩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闡述了佛教與道教、佛性與人生、佛法與王法、禅與詩、禅與書畫、佛教與小說的關系。張伯偉的《禅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進一步從宋代詩論、意象批評、玄言詩、山水詩、宮體詩方面,具體探討了佛教對中國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的影響。
佛教與美術藝術,包括佛教本身的審美藝術及其對美學藝術的影響,曆來吸引不少學者的關注,近十年來,又有不少新論著。曾祖蔭著《中國佛教與美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從審美妙語說、審美虛靜說、審美言意說、審美境界說、審美形象說諸側面,論述了佛教對中國美學藝術的交融,王海林《佛教美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欲建構一個佛教美學體系,提出並論述了佛教美學的特征、佛教的美學範疇及佛教的審美觀念,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高長江的《禅宗與藝術審美》(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分別從禅的靜觀與藝術直覺、禅的參活與藝術想象,禅的頓悟與藝術靈感、禅的精神與語言美的創造的角度論述禅宗與美學的關系。黃河濤的《禅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商務印書館,1994),著重論述了禅與石窟藝術的盛衰、禅對山水畫形成的影響。丁明夷、邢軍的《佛教藝術百問》(中國建設出版社,1989),介紹了佛教的造像藝術、石窟藝術、建築藝術及各時期宗派各地域佛教藝術的特點。陳聿東的《佛教與雕塑藝術》(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對印度及東南亞諸國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演變、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作了全面闡述。
七、外國佛教及中外佛教比較研究
研究外國佛教要受到語言和資料等條件的限製,難度比較大,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由楊曾文主編、黃夏年、鄧大拓、鄭天星、黃陵渝參加編撰的《當代佛教》(東方出版社,1993),首次全面介紹了佛教在當代世界各國的狀況,爲人們了解日本、朝鮮、蒙古、原蘇聯、南亞東南亞諸國及歐美佛教狀況、國際佛教組織及主要活動提出了線索和資料。
在外國佛教研究中,關于日本佛教的著述爲多。楊曾文教授多年致力于日本佛教的考察和研究。他于1992年翻譯出版了村上專精博士的《日本佛教史綱》(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年又出版了自己編著的《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從而結束了在中國沒有系統的介紹日本佛教通史的曆史。《日本佛教史》是作者充分綜合利用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依據日本佛教原始典籍和資料而寫成的,此書曆史敘述和思想敘述並重,不同于日本學者偏重于曆史活動敘述的佛教史書。何勁松著《日蓮論》(東方出版社,1995),是研究日本佛教蓮宗的創史人日蓮及日蓮宗的專著。本書對日蓮的生平與佛教思想、日蓮教團的發展及日蓮系宗派的曆史現狀作系統的論述。高洪的《日本當代佛教與政治》(東方出版社,1995),介紹了當代日本佛教的實際狀況及其與日本國家政治生活互相製約、互相依存的關系,論述了佛教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它關于介紹和論述日本佛教的譯文有:道端良秀著、徐明、何燕生譯《日本佛教友好兩千年史》(商務印書館,1992),王守華《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文史哲,1988,2期), 楊曾文《奈良佛教六宗及早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世界宗教研究,1989,1期), 楊曾文譯《日本古代的漢譯大藏經》(世界宗教研究資料,1994,1期),楊曾文《中日兩國的淨土教》(中國史研究,1995,1期),李向平《佛教與日本現代思想》(上海大學學報,1996,2期), 廖立地《日本佛教考察散記》(中國宗教,1996,1期), 胡攀《試論日本茶道與禅宗的關系》(重慶社會科學,1996,2期)。
關于中外佛教的比較研究,方立天的《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哲學研究,1984,3期)將印度佛教小乘、中觀、 瑜珈派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佛教般若派、涅槃派、天臺、華嚴、禅宗的思維方式相比較,認爲直覺、否定、內省是中印佛教思維方式的共同點,而比附、圓融、頓悟則是中國佛教思維方式顯著的特點。同氏的《簡論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異同》(佛學研究,1996,5期), 認爲中印佛教心性論的相同之處是重視心性、推崇真常唯心和內省修持,不同之處表現在思想重心不同,對心的理解的變異、心性意義界定的分殊和修養方法的差異。楊曾文的《中日佛教的比較》(哲學研究,1989,1 期)從佛教傳入本土後與本土文化、政治的關系上對中日佛教作了比較,指出佛教傳入中國時,依附于儒道,佛教傳入日本時則當做先進文化指導政治、鎮護國家;中國佛教間接助王化,日本佛教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中國佛教以翻譯作爲主要事業並進行著述,日本佛教則把抄寫論文佛教作爲主要事業,用漢字寫作。韓升的《淨土宗的機遇——中日兩國淨土教的世俗性和比較研究》(佛學研究,1996,5期), 認爲日本淨土教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強調佛教的世俗性和實踐性,在他力信仰、衆生平等和惡人往生方面遠比中國徹底。何建明的《中日近代臨濟宗比較研究初論》(中國哲學史,1996,4),比較了中國近代臨濟禅師來果、 虛雲和日本近代臨濟宗人宗演、鈴木大拙的禅學理論與方法的同異。
八、佛教辭書及相關著述
近年來,爲了適應日益興起的學佛研佛的需要,重印了明代一如法師編纂的《叁藏法數》和近代丁福保居士編著的《佛學大辭典》。與此同時,一些學者根據時代要求,編纂了新的佛教辭書。任道斌主編《佛教文化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99萬字,收入詞目5 千余條,涉及人物、流派、神祗、事件、文獻、建築、名勝、書店、繪畫、雕刻、文學、音樂、戲典、教育衛生等方面。寬忍法師主編的《佛學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是第一部用現代語體編寫的大部頭佛學辭典。此書收錄經論典籍、名詞術語、宗派法門、諸佛菩薩、諸天鬼神、高僧大德、儀軌製度、名物法器、及巴利語系、藏語系佛教術語等辭目1600余條,詳釋其義,全書逾360萬字。 袁賓主編《禅宗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93萬余字,收釋禅宗名詞術語、人物、寺院、山塔等詞目6400余條,爲國內第一部禅宗專科辭書。陳兵編著《新編佛教辭典》(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收入辭目萬余條,按內容結構分類編排,較以前佛教辭書,充實了近現代佛教人物及佛教著述的條目。此外,黃卓越主編的《中國佛教大觀》(上、下冊,哈爾濱出版社,1994)是一部綜合性的佛教著述,全書按佛史述略、法門宗派、教理概述、高僧傳略、叁藏提要、叢林禮儀、寺塔建築、聖像崇拜、佛教文學、佛教藝術、海外印迹等凡十一編,分別敘述,類似佛教百科。
與佛教辭書功能相關的其它著述的:白化文的《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9),對漢地佛教的殿堂配置、諸佛菩薩、羅漢天神的造像特色、寺院的日常行事與節日活動等作系統介紹。馬書田的《中國佛教諸神》(團結出版社,1994),依經籍和傳說,對中國佛教中的諸佛、菩薩、羅漢、神僧、諸天鬼作全面介紹和分析。
以上所述是近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的主要成果,由于篇幅所限,還有許多論著未能述及。綜觀十年來的中國佛教研究,研究方法日益客觀,研究內容日益廣泛,研究水平日益提高,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成績斐然。但同時中國佛教研究複興不久,還有大量工作要作。例如:在佛教典籍整理研究方面《中華大藏經》的編輯出版是中華佛教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但需要標點才能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實現它的學術價值。單行本佛典的點校注釋,集文獻整理與思想研究于一書,深受學者歡迎,還可以擴大規模,形成如禅宗典籍校釋系列、淨土典籍校注系列等。在佛教史編撰方面,唐以後的斷代佛教史編撰仍是薄弱環節,禅宗史以外的其它宗派史還是空白。對佛教人物和佛教理論範疇的研究,雖有大量論文,但專著甚少。對外國佛教特別是日本研究佛教的大量成果介紹、吸取和研究還很不夠。佛教現代化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需要進行更深入地探討。總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佛教研究沒有止境,中國佛教研究已從多方面展開,還有待繼續加深、加強、開拓和系統化。相信經過持續不斷地開拓前進,到下世紀,中國佛教研究會出現更加繁榮的局面。
《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