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說佛舍利信仰

  淺說佛舍利信仰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呂有祥

  佛教的舍利信仰或舍利崇拜,是佛教徒全部信仰的一部分,它源于印度,傳于中國和其它佛教流傳地區,成爲佛教異于其它宗教的特別文化現象。

  南宋法雲著《翻譯名義集》卷五對舍利是什麼、舍利的形成、舍利的種類作了簡要概述:“舍利,新雲室利羅,或設利羅。此雲骨身,又雲靈骨,即所遺骨分,通名舍利。《光明》雲:“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論》雲:“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叁種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發舍利,其色黑也;叁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薩羅漢,皆有叁種。若佛舍利,椎擊不破,弟子舍利,椎試即碎。”

  “舍利”是什麼

  “舍利”是梵語Saria的音譯,按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經》所說,舍利指遺體和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包括未被燒化的骨節和被燒化而凝結成的固體顆粒)。

  《長阿含經》記載:佛在雙林樹間滅度,諸弟子“辦諸香花及衆伎樂,速詣雙樹。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華,伎樂供養。人東城門,遍諸裏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西城門,詣高顯處而閣維之。”此處說的佛舍利,即佛閹維(火化)前的遺體。

  又同經記載:阿難在佛生前問佛:“佛滅度後,葬法雲何

  ”佛言:“欲知葬法者,當如轉輪聖王。……先以香湯洗浴,用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積衆名香,厚衣其上而閣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刹懸缯,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這裏的佛舍利即是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

  佛教的其它經典,如《菩薩處胎經》、《大般涅槃經》、《蓮華面經》、《大莊嚴論經》、《大智度論釋》等經論中,遺體稱爲“全身舍利”,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稱爲“碎身舍利”。“碎身舍利”形狀、大小不一,其微小者如“芥子”狀的粉粒,其數無量。《大莊嚴論經》雲:佛“人涅槃時,爲濟衆生故,碎身舍利八斛四鬥,利益衆生。所碎舍利雖複微小如芥子等,所至之處人所供養與佛無異,能使衆生得于涅槃”。相傳,佛涅槃後,八分碎身舍利與八國,各起塔供養,至阿育王時,搜取舍利,盛于八萬四千寶箧,建立八萬四千寶塔。

  另有佛教經典提出“法身舍利”的說法,見于《大般涅槃經》、《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雲:“于四衢道,或高山頂、或于河岸、或于城門、或王道路,造作一大宰堵波。寫此陀羅尼並經,置于相輪樘中。如我先譬喻說滿叁千大幹世界,微塵數量法身舍利、法界舍利、骨舍利、肉舍利。”e真“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書寫佛所遺之“真言”、言教的經卷,而以舍利比喻之。智頗《妙法蓮華經文句》明確的說:“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

  按照以上的說法,“碎身舍利”不僅僅是骨舍利,還有“肉舍利”、“發舍利”,因此將“碎身舍利”稱爲“骨身”、“靈骨”、“遺骨分”,並不全面。碎身舍利就是舍利,包括遺體火化後的所有固狀物。“碎身舍利”,其形狀大小不一,其色澤紅、白、黃、黑、灰等多種多樣,質地堅硬,又稱爲“舍利子”或“堅固子”、“堅子”。舍利信仰主要是“舍利子”信仰。

  舍利子是遺體經火化才出現的,但並不是所有遺體火化都會出現舍利子,只有極少數遺體火化才會出現舍利子。這是爲什麼

  古往今來關于“舍利子”是怎麼形成的,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解釋,歸納起來,大體有叁類。

  一類是佛經上的說法。《金光明經》上說:舍利是“修行菩薩道”所致,“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這是說,因爲佛菩薩生前修行“戒定慧”,具備了“無量六波羅蜜功德”,由此熏習心身,從而滅度火化後形成舍利子。

  一類是從生物學、醫學的角度進行解釋。有人認爲,舍利子是佛教徒長期吃素和坐禅所致。持這種看法的人,或謂舍利子本是鈣化結石,由于長期攝取植物纖維,加之長期取坐姿,體內纖維堆積過多,久而鈣化成結石;或謂由于長期過多吃豆腐,豆腐中的硫酸鈣沈積在身體裏,經火化形成舍利子。

  一類是從氣功的角度進行推測,認爲舍利子是長期練氣功所致。或謂由于長期練氣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內丹,火化而成舍利子;或謂由于長期修煉,吸收了宇宙中高能量的物質,這些高能量物質滲透到體質中去,經高溫而熔化,在冷卻過程中與骨灰凝結在一起,成爲大小數量不一的舍利。

  第一類大概是佛教中關于舍利子形成原因和實質的經典權威性說法,亦爲佛教大師們所奉受。然而,曆史上奉行菩薩道,德高功偉的高僧無數,而火化後有舍利子的並不多見。而且據說有的非佛教人士火化後也有舍利子。可見戒定慧熏習心身,不一定是舍利子的唯一成因,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類說法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有人舉出相反的例證:有些長期坐禅和素食的僧人,死後火化,卻不一定發現舍利子,而不長期坐禅和沒有長期素食的人也能出現舍利子,由此證明舍利子的形成與長期取坐姿和素食沒有必然的聯系,臺灣聖嚴法師就認爲“肉食者死後火化也有舍利子,此與肉食與否無關”。

  對于第叁類說法,也有人反駁說,從曆史文獻和氣功實踐來看,不論是中國的儒道各家氣功還是印度的瑜伽術,都從未發現在練氣功人在死後火化發現舍利子的現象,可見這種推測也難以成立。

  由此看來,以上叁種對舍利子成因的解釋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滿意。但相比之下,第一類即《金光明經》的說法所涵蓋的舍利子形成因素更寬泛些,因爲“戒定慧”包含了舍利子形成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因素。“戒”中包含了日常生活規範(其中包括飲食),“定”與氣功有某種相通之處,而精神因素對身體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從科學的、物質的角度而論,舍利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構成舍利子的元素是什麼,需要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究和實踐的驗證。但對于舍利子信仰者來說,舍利子是哪些元素構成的,屬于什麼樣的物質,並不重要,也沒有必要去深究。正如佛菩薩的聖像,是畫像還是塑像雕像,是木質的還是金的、銅的,或是玉石的、陶瓷的都一樣,真正的信仰者不會因爲材質不同而信仰程度有所差別。如果對于同樣的聖像,由于材質不同而信仰程度有所差別,那信仰的動機和目的就不純正了,因爲真正的信仰者所信仰的不是構成聖像的材質,而是聖像所表征的宗教意涵。

  那麼,舍利子的宗教意涵是什麼呢

  在佛經裏有如下說法。

  其一,佛舍利是佛陀真身的方便示現、是佛陀真身的分體。“如來降形出一人一變化無方,或碎身舍利,或全身舍利,或隱沒不現,或流布世間,或現一佛境界,或現若幹諸佛境界,神足變化,道力自在。”色身滅度後,爲了化度無量的衆生,而碎身爲無數的舍利子。“雲何得有碎身舍利

  如來爲益衆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養。”“(佛)人涅槃時,爲濟衆生故,碎身舍利。……人所供養,與佛無異,能使衆生得于涅槃。”佛舍利與佛陀真身無異,衆生供養佛舍利即是供養佛陀真身,敬仰佛舍利即是敬仰佛陀真身,敬仰佛陀真身就要依照佛陀的教導而行,由此而生福德、人涅槃、得解脫。

  其二,佛示現滅度爲舍利,使衆生産生“佛出世,難可值遇”之想。《妙法蓮華經》卷五(安樂行晶)說:“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僑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如來難可得見,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意思是說,佛陀本來常在不滅,本可以久住于世,爲什麼要滅度火化爲舍利子呢

  是因爲如果佛陀久住于世,衆生就會産生依賴心、懈怠心。爲了避免衆生産生依賴心、懈怠的心,佛陀示現滅度爲舍利,使衆生産生“佛出世,難可值遇”之想,佛在世是短暫難得的,因此,趁有佛陀在世時,必須珍惜時機因緣,勇猛精進地修行,以求得正果。

  其叁,如上述,舍利子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換句話說,舍利子是“戒定慧”修行圓滿和“無量六波羅蜜功德”的物化表征,這是舍利子信仰的根本意涵所在。因此,正信佛教的人,見舍利子,心中呈現的是舍利子所蘊含的“戒定慧”修行圓滿和“無量六波羅蜜功德”,而不是停留在舍利子的形狀、大小、色澤和硬度等物質表象上。正信佛教的人,崇信供養舍利子,旨在崇信佛的無量功德和崇高精神,並時時激勵自己依佛法修行,奉行菩薩道,勇猛精進,做一個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的人,而不是其它的什麼目的。

  與此相反,如果舍棄了舍利子所表征的宗教意涵,專注于舍利子的物質特性或迷信于舍利子的傳說神迹,諸如舍利子如何堅固不壞、舍利子生出舍利子、舍利子從天而降、舍利子化作種種奇瑞等等,這是否經得起檢驗,姑且不論,重要的是這樣的信仰喪失了舍利子的教化意義,背離了佛教的無神論和無常觀,背離了佛碎身爲舍利,讓人們供養的本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