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演天臺,行修淨土――簡述近現代天臺宗大師倓虛對念佛淨土法門的張揚
論文作者:呂有祥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禅宗史)
倓虛大師(1875-1963),中國近現代著名高僧。河北省甯河縣(現爲天津市)人,俗姓王,名福庭。中年(43歲)出家,諱隆銜,字倓虛,從近代天臺宗高僧谛閑法師(1858—1932)圓具修學,受谛閑法師付天臺宗第44代法卷,爲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傳人。倓虛大師先後于營口、天津、哈爾濱、長春、沈陽、北京、西安、青島等地,創建恢複佛教道場,興辦佛教教育,弘揚天臺教行,爲天臺宗在北方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天臺宗的教法,以《法華》爲宗經,以《般若》、《中論》、《智論》爲指南,引諸經論以爲維,究諸法之實相,明一念叁千、一心叁觀、叁谛圓融之妙理,定慧雙修,達究竟圓滿之覺智。同時,在修持中引入念佛淨土法門,天臺智顗、四明知禮、虎溪懷則、藕益智旭、近代谛閑等天臺宗祖師,皆重視念佛修淨土法門,“教演天臺,行修淨土”成爲天臺宗的傳統。
倓虛大師秉承天臺宗“教演天臺,行修淨土”的傳統,講經說法四十余年,注疏經論,诠釋名相,解說義理,弘傳天臺教法;同時極力倡導念佛修淨土法門,認爲念佛淨土法門是“最上大法”,是最爲“簡要殊勝”的法門。一生講《彌陀經》二十四遍,作《念佛論》、《念佛歌》、《佛七開示》,《念佛伽陀弁言》、《念佛與往生》、《想離苦必須念佛》、《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攝之廣說》、《東林念佛堂舉行念佛七致詞》等文,對念佛淨土法門的意義作了廣泛的闡釋,豐富了念佛淨土法門的內容,增強了天臺宗的念佛淨土法門在現代的弘化。倓虛大師對念佛淨土法門張揚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念佛之目的:覺悟成佛,離苦得樂
在倓虛看來,人們修行佛道有兩個終極目的,一是覺悟成佛,二是“離苦得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說:“佛法發源于印度,流傳于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蓋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以慈悲爲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人們信奉修行佛法的終極目標是成佛,而“佛”的本質是能“自覺覺他”,“慈悲爲本”,拔苦與樂。于己而言,成佛就是使自己“覺悟”、“離苦得樂”。倓虛認爲“念佛”就是達到這個目的,而且能達到這個目的。他說:“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刹土,不隔毫端。”“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開佛知見,恢複自己的本覺性。”
念佛人“每天眼裏看佛,嘴裏念佛,身體拜佛,心裏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超生極樂世界爲觀念,這樣到末了,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能成佛。”
倓虛認爲,念佛之所以能覺悟成佛,是“因爲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但“因無始暗動,被六塵所蔽”,爲日常妄念知覺牽引,不能自覺,念佛能“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而恢複到本知本覺上去。能夠恢複本覺,就能成佛。……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裏那些肮髒的東西去得幹幹淨淨,肮髒東西去的了,佛性也就現前了。”念佛之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爲“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叁業。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叁業收攝住。久而久之,觀念成熟,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
心性本覺,客塵妄念所染,斷除妄念,本體心性自現,即見性成佛,這是基于《楞伽經》、《起信論》思想的禅宗要義。念佛以除業障,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宗的主張。倓虛大師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認爲念佛可以一舉兩得,以此彰顯念佛法門的意義。
二、念佛之殊勝:最上大法,圓攝五宗
倓虛認爲念佛法門是佛教一切法門中的“最上大法”,是最爲“簡要殊勝”的法門,其理由是:第一,念佛法門“廣大無外”“括無量法門”,涵蓋了一切經教、各個宗派的“宗旨”,達到並超過各宗教修行的目的。倓虛大師認爲,中國佛教宗派衆多,但大致可以分爲“宗、教、律、密、淨五大宗”。“宗”即禅宗,“教”指依大小乘之經論等而立的教派,如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等。倓虛認爲“一句阿彌陀佛而論,即能綜括禅、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具體而言:禅宗的最終目的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而念佛可至極樂淨土,一生受用,因此“一句佛號,即能超過最上禅宗”。經教的作用是教人信解行證,“證妙覺果海”;而念佛“以淨土圓具四土”,因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經教”。律宗的目的是以戒律修身,從而證得“清淨法身”;而念佛修淨土者“因淨果淨,依正二報具清淨”,因此“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律儀,本自清淨”。修密教者須多世持密咒,方達到“即身成佛”;而念佛修淨土者能“一生淨土,永不退轉,托質寶蓮,相好自然具足”,因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陀羅尼”。倓虛還特別指出,淨土經典《阿彌陀經》與天臺宗崇奉的最高佛經《法華經》具有同等意義,《阿彌陀經》“雖然和《法華經》的文項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總之,念佛法門統攝了五大宗教的宗旨和目的,“赅羅八教,圓攝五宗”,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所以是“最上大法”或“最上乘法”。
第二,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捷徑、最方便的法門,是一切人都可以修持的法門。“四宗(禅教律密)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惟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接,只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念佛這法比參禅,比修止觀,比修密宗,實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佛法門,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只要肯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准能往生佛國。”念佛法門“爲其他各宗所共有,又爲佛的七衆弟子所共學。例如天臺宗、賢首宗、叁論宗、法相宗,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淨土爲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參念佛是誰。”因此“一切修行法門中,對于出家、在家四衆弟子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的,還是念佛法門。”不論什麼人,不論什麼宗派,都可以修持,“叁根普被,九界齊收”,是“方便中之方便”,的“異方便”法門。
正因爲如此,所以“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過去的天臺智者大師、永明壽禅師、蕅益大師、徹悟禅師等,“末了都歸于淨土,專門念佛”;現代的律宗弘一律師、天臺宗谛閑老法師、禅宗虛雲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淨土。“
第叁,念佛法門是最爲穩妥的法門。這是因爲:其一,修其它宗,或因爲自己的根器不適合修某宗,或因爲遇不到相當人指導,往往“會出毛病走錯路”;而“念佛人只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絕不會走錯路的。”其二,修其它宗,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達到目的,除非到究竟處,否則仍有墮落的可能;而“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一旦往生西方淨土後就永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衆生爲止”。
叁、念佛之方法:誠心念佛,依根擇法
倓虛主張修持念佛法門,首先要“誠心念佛”,二要依根選擇念佛法。
首先,“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誠心念佛”就是要做到如徹悟禅師《淨土偈》所說的“一聲佛號一聲心”。他對“一聲佛號一聲心”的注解是“口念、耳聞、心思”。即口念佛號,耳聽念佛的聲音,心裏想佛,全神貫注,沒有雜念顛倒妄想。佛法的目的“無非在使人淨心”,念佛念經“只要誠心,天長日久,自然心淨。”“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
至于念佛的具體方法,倓虛認爲,念佛的方法古來有多種,“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各人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口念、觀想同時進行,也可以分開進行。“暇時靜坐,可觀想。觀佛像、菩薩像、極樂世界像,使心專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
此外,倓虛提出“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具體方法是“往裏一喘氣的時候念“南無阿彌”,往外一呼氣的時候念“陀佛”。這樣,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當人臨命終時,最後一息氣欲斷時,人一生的行業,也就隨著最後呼吸的一聲佛,去往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
倓虛提醒念佛者“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薩賜夢,作各種貪圖玄想。否則容易起魔。當知境像是環境,身體及一切身外物亦是環境。若能心不隨境轉,自得清淨。”
四、淨土之類別: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
淨土,又作清淨佛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國,美妙莊嚴,清淨無穢,相對于世俗衆生所居的“穢土”,故謂之“淨土”,是佛教描繪的理想境界。然而佛教的淨土境界有兩種類型。一爲“唯心淨土”,如《維摩诘經》所說“心淨則佛土淨”。認爲佛國淨土是自心的境界,自心清淨即是佛國淨土,非心外另有佛國淨土,或自心清淨,周圍世界即變爲佛國淨土。一爲“他方淨土”,典型如《阿彌陀經》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還有兜率天的彌勒淨土,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淨土、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淨土等。“唯心淨土”思想爲中國禅宗所繼承發揚。阿彌陀“西方淨土”爲中國淨土宗所宗本。“唯心淨土”是自心顯現的境界,故可在今生今世隨時隨地而現.而“西方淨土”是命終往生之處。這兩類淨土有明顯的差別,有人試圖加以融合,但往往閃爍其詞。
倓虛大師亦試圖把“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統一起來。有人問:“何不修唯心淨土,反而修西方淨土?何不念自性彌陀,反而念西方彌陀?”倓虛的回答是:“西方世界豈離心耶?又自性彌陀者,亦原說的是叁千性相自性彌陀也。”他在《念佛論》裏作了如下解釋:“念佛期內,每天一開始要念《彌陀經》,常住裏作晚課的時候,每天也要念《彌陀經》。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境界在心裏熏一遍,使在觀想上,成一種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也像一部電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長,在六根上所接觸的,整個是極樂世界的最勝境界,妙相莊嚴。在現時來說,雖然還沒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而在心裏上,卻早已被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包圍。人們的意識在無形中都沈浸在妙相莊嚴的氣氛裏,將來臨命終時,熏業現前,平日所持誦的阿彌陀佛聖號,諸聖衆等,到這時會真的現身來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妙境,在一刹那頃,也就化現目前了。”
在倓虛看來,生前念佛,心中呈現西方極樂淨土的莊嚴境界,此即唯心淨土;命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世界,此即西方淨土;生前修唯心淨土,命終後轉化爲西方淨土,由精神上的淨土轉化爲西方實體淨土。這裏,倓虛把唯心淨土和西方淨土有機地聯系起來了,但唯心淨土和西方淨土還是分屬于生前、死後兩個階段。倓虛接著說: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現。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願行堅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麼當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無量壽,衆生也具足無量壽;佛具足無量光,衆生也具足無量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相好莊嚴;衆生也有依正二報,相好莊嚴。在《阿彌陀經》裏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從這句經文裏,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般境界,都是隨著阿彌陀佛的福德業相,唯心所現。如果阿彌陀佛能這樣顯現,衆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衆生又何嘗不能顯現呢?所以說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在性分上並劃不出哪是衆生的邊界,哪是佛的邊界;在淨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都是一整個的。”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展現的世界;衆生本具佛性,通過念佛成佛,就與彌陀一樣能展現西方極樂世界。這樣,自己與彌陀一體不二,西方彌陀即是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即是自心淨土,二者合爲一體。這種解釋,是天臺宗“一念叁千”“十界互具”的思路。但既然現生今世可實現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的合一,爲什麼淨土宗還要孜孜以求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難道現生今世不能實現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的合一嗎?這恐怕是欲調合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者需要進一步解答的。
最後,用倓虛大師的《定慧頌》和《念佛歌》結束此文。
“成佛證聖何足奇,唯是念念在定慧。
莫怪吾人不成佛,一日幾時在定慧。
定慧究竟之所皈,阿彌陀佛只一句。
念佛好,念佛好,念佛乃是隨身寶。
每日若念千聲佛,叁世之罪皆能了。
叁世無罪增福壽,一生安樂有多好。
多作功德福無量,當仁不讓善中行。
幾句俚言警善士,念佛之士早開覺。”
《教演天臺,行修淨土――簡述近現代天臺宗大師倓虛對念佛淨土法門的張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