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質—一 海濤 輯
1.若我們想要消除自己內心的迷惑與痛苦,並有益于他人與世界,那麼不論抱持何種信仰,都應當努力學習,以了解心的真面目和運作方式。
2.我們對自己和心的運作方式了解愈多,心能發揮的功用也愈大。
3.我們可以調伏自己的心,將它運用在某些特殊的事物上,就如我們想要産生慈悲的愛,調伏心便能産生此等功效。
4.有句古諺說,將佛教融入某個新文化裏,猶如將花朵與岩石混合在一起。花朵代表人類具有的慈悲與智慧,以及清明和喜悅在生命中綻放的潛能,岩石則代表了迷惑的心的冥頑本質。
5.我們的心似乎缺乏彈性,雖然也會被花朵的柔軟所打動,但卻不知如何將這份柔美運用于心靈上。「覺悟的社會」,正是花朵與岩石將會相遇之處。
6.智慧或許告訴我們,所追尋的事物永遠也無法尋獲,而我們之所以不斷尋覓,部分原因正是內心從未真正感到滿足。
7.佛陀的修道之旅告訴世人:我們也能喚醒開放的心,並以此體悟生而爲人的意義。
8.佛陀說:「輪回的本質就是真正的痛苦。」我們可能連自己生命中的痛苦都無法看清,部分歸因于我們已經太習慣痛苦的存在。
9.若是透視表象的障蔽,我們便能發現痛苦猶如一條地底的暗流,不斷地滲出地表。
10.輪回是痛苦的循環,它就如輪子般無止盡地轉動下去。
11.雖然明知道這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改變輪回的基本性質,但我們仍不斷企圖讓計策得逞,且簡直是樂此不疲。這正是人類繼續在生死輪回之間流浪的原因,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推動輪回。
12.我們活在幻象之中,以爲生命是循著一條直線在進行。雖然地球是圓的,但只要我們踏在平地上,它似乎就是一個平面。世人自以爲依循直線,勇往直前,實際上,我們是被困在無明痛苦的轉輪之中。
生命的本質—二 海濤 輯
1.我們明白無常是一條穿越生命的河流,沒有任何岩石能阻擋它的奔流,生命中的悲傷與痛苦因而如影隨形。
2.死亡來臨時,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若我們一味虛耗生命,否認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結果必然是痛苦不堪。
3.人類一旦看清無常與無我所幻化的遊戲之後,就不會再將自己看得如此重要,而能自在地享受生命。因爲我們了悟到,痛苦是源自于追求永恒的欲望。
4.生命猶如大地之歌,它的基調即是生、老、病、死。那是「我」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在這規則裏,我們所得到的快樂不斷地變質爲痛苦。這其中沒有任何永恒或穩定的特質,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我」。
5.我們能擁有這珍貴的人身已極屬難得,因爲人身讓我們有機會去發現人類本來具足的覺性。假如能像佛陀那樣,看清實相本身的空性與光明的本質,便能瞬間從夢境中覺醒。
6.「覺醒」是閃耀的、燦爛的、流動的與本然清淨的。它正是人類本具的特質,也是連結全人類的生命特質。
7.一旦我們開始明白,自己那未受調伏的心爲何迷惑,就不會看著「冰淇淋」而說「那就是快樂」了。我們會了悟,人生中即使沒有冰淇淋也一樣能快樂,這顆心天生就是既滿足又快樂的。
8.當念頭與情緒讓我們分心時,必須注意它,再不斷地將心專注于呼吸上。如此我們的心便從造成痛苦的昏昧狀態,轉化成安定、清明且強固的狀態。
9.思惟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鮮少細想的深奧真理,雖然它們涵蓋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思惟這些真理,以改變自己對于實相和生命的認知。
10.思惟輪回的重點不是要讓人感到無力或沮喪,而是要人明白輪回的本質,不再受到愚弄。
11.思惟無常也是一種解脫的經驗,它能爲生命帶來節製與喜悅。
生命的本質—叁 海濤 輯
1.産生輪回的動力在于,我們不斷地想從不善行中獲得快樂,結果只讓人更加迷惑,進而生起固執、貪欲、侵略、嫉妒與驕慢的情緒。這樣做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2.「痛苦」其實是將自身視爲真實,而呈現出的心靈狀態。我們可能窮盡畢生之力,企圖創造出某種具體的、永恒的自我,或終生向外尋求能反映這類虛幻之物的東西,希望它能如同我們所期盼的那般既真實又永恒。
3.盡管我們苦苦尋求,但它根本不存在,一切只是緣木求魚,不斷地尋求只會帶來痛苦。萬物總是隨著因緣聚合而又分離,除了人之外,這似乎是萬物皆能接受的事實。
4.我們可以窮盡畢生之力創造堅實的自我,卻無法讓時光停駐片刻。一旦我們接受這份單純的真理,便能超越生命中的迷惑與痛苦。
5.但是我們累世累劫以來就不斷執著于某種虛幻、由各種想法和觀念所拼湊出來的「身分」,企圖保持快樂,這才是我們痛苦的起因。這並非某種原罪,而是源于迷惑的心所延展的古老習氣。
6.迷惑的心是軟弱的,因爲它不停地迷亂。人類爲了維持「我」的舒適而需索無度,造成心的迷亂。
7.若仔細思惟心的散逸與過分自我重視,就會發現這正是導致痛苦的根源,因爲困惑的心無法超越它自己。
8.我們必須了解迷惑的心的痛苦,並決定不願再受這痛苦的危害。這並非教你要遁世歸隱,而是要認清人的「存在」,其實有著如夢一般的虛幻本質,不要受到它的欺騙,或自欺欺人——相信存在是具體且真實的。
9.當你在禅修中發現「無我」,並在當中學習如何擺脫念頭與情緒的束縛時,如此一來,對于生命的基本事實便能更加熟悉。一旦接受生命無常與無我的本質,就能離苦,從而獲得內心的甯靜。
10.透過修習甯靜的安住,我們更加堅定追求安穩、清明之心的欲望。
生命的本質—四 海濤 輯
1.人性本具的良善,使我們與衆生聯系在一起,讓我們學會以逆境自我砥砺,激發出繼續追尋真理的勇氣,來取代侵略行爲以及因之而生的苦難。最後,我們或許真的能將憤怒之心轉化爲愛與慈悲的能量。
2.我們對衆生所體驗到的痛苦産生誠摯的同理心,希望他們的痛苦能消失,這便是慈悲的誕生。
3.慈悲讓人心中生起愛。「愛」就是希望他人能快樂,能心想事成——不論是物質或精神——只要他們希求的,便能滿足。
4.這種愛與慈悲即稱爲「菩提心」,意思是「覺悟的心」,已覺悟的心會很自然且無條件地關心他人的福祉。
5.菩提心帶著一點點溫柔的哀傷,猶如一個永遠裸露的傷口,它是我們的真實本性。培養這份特質,能使我們未來更平順,因爲有這些適當的條件,覺悟的心會如花朵般綻放。
6.菩提心可以無私而廣大,就如父母不願讓孩子受苦,而願爲他們做任何事一樣。
7.藉由感激人生的每個面向而助益他人:身體健康時,我們心存感激;即使生病時,也能利用病苦來喚醒自己,明白生命的可貴。
8.我們可以感激自己擁有的健康,並對患病者心懷慈悲。當病重時,我們仍能保持好奇和勇氣,並把握此機會來激勵他人。
9.痛苦給予人最直接的體驗,使我們能仁慈且慷慨地對待他人,它讓我們直接透過同理心來幫助他人。我們藉由痛苦來培養慈悲心,並推已及人,希望別人能避開痛苦。
10.如果我們生活富裕,就應感謝自己擁有能力幫助他人;如果我們並不富有,也應感謝清貧生活中的簡樸和自由,我們永遠都能思惟和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11.當心中産生無私的愛與慈悲時,我們便産生無比的力量,想幫助別人從迷惑和死怖黑暗的輪回中解脫出來。我們確實都是「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