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黃連忠,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臺灣現代佛教學會秘書長

  一、前言

  太虛大師曾于1932年12月在閩南佛學院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對于此經推崇備至。並舉出題旨明晰、譯史明確、法義豐富與時機合宜等四項特質。其中,在“法義豐富”條下,列出了“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義涵,彰顯此經的殊勝價值。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即在分析此經的敘述結構,論證此經開顯的修行次第,進一步揭示此經的奧妙與豐富的涵蘊內容。

  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曆史地位與研究價值

  在近代佛教史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受到重視及弘揚,關鍵即在太虛大師的講釋及演傳,在印順法師編撰的《太虛大師的年譜》,記錄了1932年(民國21年)12月講于閩南佛學院的曆史:“二十叁日,太虛大師于閩院,開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勝濟、窺谛、東初、燈霞、雪生等合記,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文)。大師譽此經爲“法備五乘,義周十宗”,頗爲推重。”

  爲何此經愈來愈受到近代佛教的重視呢?主要是此經的題旨明確與“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法義豐富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契機于太虛大師所謂之“時機合宜”。在題目方面,即是此經的宗旨所在,從十二分教之一的“本生”爲基礎,以諸法皆從心地所生的“心地觀”爲喻說,顯示能生世出世法之能依與一切法皆可依止之所依二義。

  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敘述結構與修行次第

  此經的敘述結構,可以略分爲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經文推演的敘述結構,二是佛法分析的敘述結構。前者,是屬于經綱的經文綱領;後者,是屬于內容的應機漸說。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紹,是有利于解析的明白,以下即從此開始分析此經的結構。

  太虛大師對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敘述結構的介紹,是以傳統的科文爲基礎,以“略彰分齊”爲方法,將此經的綱領清晰的提出來,頗資現代學人休學參考之幫助。

  此經的修行次第,亦有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二是從共法到不共的道次第。前者是從凡夫到成佛間的事相修習,著重于離欲解脫的修證次第;後者是從五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的理論闡釋,著重于義理建構的論證模式。兩者理事合一,相輔相成,而成完密的道次笫。首先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角度觀察,此經在修習佛法的道次第上,首重報恩,然後發諸善妙諸行,成就佛果。

  前文討論到修行心地觀法的道次第,其中融合聲聞解脫道與大乘菩薩道,展現在修證次第上,即是共法與不共法的區別。所謂“共法”,可能有兩層意義;一是共世間乃至外道的修行方法,如報父母恩、報衆生恩與報國王恩等;二是共佛教中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等五乘,或是共後叁乘而成叁乘共法,如報叁寶恩等。換句話說,五乘共法以“報恩行”爲基礎,通貫大小乘佛法而爲修道的起點,這一點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特色,必須加以特別注意。

  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與往生兜率天宮內院的彌勒法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有叁段關于往生彌勒淨土十分重要的敘述,其一: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未來世中一切衆生,若有得聞此《心地觀.報四恩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廣令流布,如是人等福智增長,諸天衛護,現身無疾,壽命延長;若命終時,即得往生彌勒內宮,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叁會當得解脫,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見佛聞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智慧。

  此處釋迦牟尼佛已經授記並且勸導衆生,應該報答“世出世恩”,其中有四種恩應深思回報: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其中的國王恩,以現代意義而言,則爲“國家恩”,由此轉生諸功德,永不退轉。

  其次,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的第二段紀錄,載有: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爲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于現世獲大福智,住持叁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觐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無垢性品〉中提到出家僧衆的修行爲:“出家菩薩常于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忏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不貪世間五欲之樂,精勤修習,心常忏悔,如此安住四無垢性,修行十二頭陀,便能入道。所謂的“四無垢性”。由此可見,從四無垢性到叁十七道品的修持,即是彌勒法門修行的要點之一,值得注意。

  五、結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是一部殊勝的經典,誠爲太虛大師所言,此經可爲初學佛法的佛法概論,可爲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礎。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經的成立之思想背景,可能是地處于南北傳佛教的中間地帶,而且是初期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否則不會形成如此複雜而又通融大小乘佛教的教義模式。換句話說,此經的優點是博采衆說,通貫五乘。因此,研究此經須更進一步的厘清其思想背景。

  此外,若從诠釋學的角度來看,縱使此經非佛親口所說,還是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本文研究的心得有四項:

  第一,本經的敘述結構十分完整,首尾相承,經分八卷十二品,從教起因緣、請法到釋疑、重頌、結明,相當符合十二分教中的一此形式。

  第二,本經“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豐富內容,可以成爲很好的佛學概論的教材,同時普攝群機,適合在現代弘揚佛法之依據。其中又以叁段喻示可以往生兜率天宮內院,那是由于發心修持報四恩行、四無垢行與入阿蘭若行等,並以此爲核心,統攝一切小乘與大乘法門的修持,亦可視爲佛教諸經論中彌勒法門的補充,亦可與“彌勒叁經”做一比較。

  第叁,本經修行的道次第,首重報恩,此乃五乘共法之基,亦是登聖之門。由此可見,佛法重視世間法的倫理與善行,並且積極的予以提升擴充爲佛法的要領。

  第四,本經融貫小乘的聲聞緣覺二乘與大乘菩薩道。不僅在修行事相上互參成就,也積極回小向大,提升至理念互通之心地觀法上。換言之,本經的心地觀法是全經的眼目,亦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然後真俗二谛圓融無礙的開展,最後證成圓滿的佛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