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造像形態探勝(張總)

  彌勒造像形態探勝

  張總

  彌勒,梵名MAITREYA,意爲慈氏,是佛教中最爲重要的佛菩薩形象。衆所周知,佛教造像一般分爲佛像、菩薩像、高僧像等數類,而彌勒造像具有彌勒菩薩、彌勒佛、化現布袋和尚的形態,是具有叁大類豐富造形的佛教造像。

  不僅如此,彌勒形象還與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與七佛,與釋迦、與無量壽佛及盧舍那佛(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等有密切的聯系。彌勒也有淨土信仰,彌勒與南北朝以來的農民起義,彌勒與武則天時稱帝之革命等方面,都有很強烈的特點,而且,彌勒形象由印度及中亞而中國,由由中國至朝鮮等國,其間信仰與造型形態如何中國化,確實很值得研究。

  因而,我們在此探究彌勒造像的形態以及所據經軌的種種情況,將此中豐富形態略加梳理,必會對彌勒信仰及藝術有更好的了解把握。

  彌勒造像可知的形式至少有如下數種:

  交腳菩薩、倚坐佛像、倚坐菩薩、半跏思惟菩薩、布袋和尚形象、立姿佛像,結跏趺坐佛像、立菩薩像,彌勒上生、彌勒下生及上生與下生的組合像、遊戲坐姿的布袋高僧形象。

  彌勒經變繪畫中有上生形象與下生形象,上生與下生的彌勒佛菩薩造型與石窟碑像等雕塑造像也息息相關。再者如樂山大佛般倚坐的摩崖巨像,也是唐代盛行一時之事。彌勒的特殊形象還有交腳思惟菩薩像、龍樹思惟雙像、在南北朝及隋代下層起義中與百色特殊關系。這些豐富形態變化,尚未得到精密嚴整的梳理。

  彌勒經典譯出約從安世高《大乘方等要慧經》爲始,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時,彌勒淨土得到介紹。以後主要仍是《彌勒上生經》有《彌勒下生經》的譯介,還有《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及很多經疏。有關彌勒的一些疑僞經典也須重視。

  彌勒與觀音菩薩的疑僞經典有:

  《彌勒爲女身經》一卷(僧佑《出叁藏記集》)

  《彌勒下生觀世音施珠寶經》一卷。(隋法經《衆經目錄》

  《彌勒下生遣觀世音大勢至勸化衆生舍惡作善壽樂經》一卷(《唐開元釋教錄》中定爲僞經)

  有關的彌勒經典之中,特別是在中撰述的僞經中,有如上所列的彌勒觀音經,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南北朝時,觀音信仰已很流行,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最早所出有南朝宋昙無竭譯出《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授記經》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靈驗故事已很流行。

  我們又注意到,觀世音的造型細節特征中,與彌勒菩薩也有特殊因素。在古印度,佛像起源于西北部的犍陀羅(GANDALA)地區,其佛像造型樸素,身著僧衣,而菩薩造型則有如貴族,華美雍容。其頭上束發,身上飾有項圈、臂钏,腕镯等等璎珞珠寶,布帛繞體,形容莊嚴。犍陀羅雕像之中彌勒菩薩十分具有代表性,造像數量多而且雕刻精美,現在印度與歐美的博物館中藏有不少的犍陀羅彌勒菩薩。犍陀羅彌勒往往有著一個重要特征,即手持淨瓶。例如,收藏在印度拉合爾博物館的彌勒菩薩像、藏在節爾各答博物館的納圖出土彌勒菩薩像都是右手揚起,左手下垂提著一個淨水瓶。現藏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的薩赫利·巴洛爾博物館與美國堪薩斯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的彌勒菩薩像,雖然左手略有殘損,但手中提有淨瓶的細部特征仍很清楚。現藏坦叉始羅博物館還有一件坦叉始羅達摩羅吉诃的交腳菩薩坐像群雕,內容是諸神請彌勒從率天宮降下的情節,彌勒菩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亦提著一個淨瓶,置兩膝間。拉合爾博物館像特征明確完整,圓形頂光,左手以食指與中指間提瓶頸,姆指壓在瓶口。

  中國現在有也這樣的金銅菩薩之像。藏于日本騰井有鄰館的十六國時代金銅菩薩,相傳出自陝西叁原縣。此像犍陀羅韻味濃厚,粗犷濃重,其手姿一如前述菩薩像,左手提著一個淨瓶。北京故宮博物館藏一件定爲東晉的金銅菩薩像,與上像造型相同,但風格纖細,脫盡外來風貌,盡顯中國高雅格調。

  中國金銅佛像之中最早的觀世音菩薩像,是屬于蓮花手觀音的形態,即在觀音菩薩右手中持有一朵蓮花,左手自然下垂執帛帶。例如北魏皇興四年(470)王鍾造像,北魏皇興五年仇寄奴造像均是如此。而金銅觀音造型逐漸變化,由右手持蓮花左手下垂變成了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提淨瓶的形茂。例如美國芝加哥美術院藏西魏大統五年(539)康生造觀音,其右手提著一個淨瓶,而東魏興和元年(539)觀音則左手提淨水瓶,右手上舉楊柳枝。陳太建元年的觀音像、石觀音像等亦有同樣現象,如北周天和元年(566)比丘智口造觀音像亦右手提瓶。觀音菩薩的淨瓶愈來愈重要,如水月觀音之像,一般都有淨瓶置于其身旁岩邊。若《西遊記》等文學著作中觀音菩薩,手中淨瓶以柳枝沾水,具有無邊法力。但中國觀音菩薩手中的淨瓶,竟是源自印度彌勒菩薩的手中,這其中變化的奧秘,還可深入探究。

  彌勒菩薩像還有一些冠上具有化佛,此與觀音菩薩冠中現阿彌陀佛化像也有類似處。第275的交腳彌勒菩薩冠中就有化佛,第390窟北壁隋代彌勒說法菩薩之寶冠飾一坐佛。雲岡石窟也有冠飾化佛的彌勒形象。

  具背光飛天的金銅飛天形象。

  從北魏之時,就有一種特別的金銅佛像,工藝極爲複雜精美,背光镂空,間有火焰蓮花紋瓣,外緣則鑲裝著一組淩空的飛天。或者是花朵狀的裝飾。筆者以探尋了這樣一組飛天的狀況,發現其多數形象均銘爲彌勒佛,個別的銘爲釋迦或觀音。其中最爲著名的有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北魏正光五年(522)年午猷爲亡兒造彌勒像。較早的造像還有正光叁年魏氏造像,及更簡陋的形態之像。較晚的有山東博興出土之北齊河清叁年(564)孔昭弟像外,造型爲交腳坐姿的菩薩像。這些造像中主要是彌勒菩薩像,但是除孔昭弟像外,基本沒有彌勒的特征,與釋迦佛等佛像的造型沒有任何區別,如大都會藏像,立佛裹衣博帶,是北魏典型風格,但銘爲彌勒。

  彌勒形象還有一頭頂戴寶塔的造型,如敦煌第323窟所畫一尊彌勒菩薩,印度笈多朝有此種形象彌勒,但中國所見極少。

  彌勒與七佛造像

  這類造像在北涼石塔上出現的很多。公元二叁世紀時,犍陀羅藝術之中也出現了七佛與彌勒的造像,如現藏白沙瓦博物館的一件浮雕,雕出了七佛想(缺一佛、殘一佛)與彌勒菩薩之像。七佛爲高肉髻,赤腳並立,作說法姿態。左端是彌勒菩薩,手中亦持有淨瓶。而酒泉與敦煌、吐魯番曾出土有多件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一件,總數達于十二或十叁件。這些石塔在覆缽形塔體上開出八個圓龛,龛中雕有七佛像與一身交腳菩薩像,個別塔如程段兒塔上造有兩層龛像,均爲七佛一彌勒。七佛與彌勒的造像意爲叁世佛流轉成佛,因爲彌勒是未來佛,而七佛是過去兩世之中所現的佛,七佛中最後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因而七佛彌勒就是表達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佛的思想與形式。這種叁世佛的形態在北朝的石窟之中是非常流行的。雲岡石窟之中也有很多彌勒菩薩交腳坐像,其中有些是與七佛的組合,如第35號窟口東側帳形龛,雕交腳菩薩並有脅侍菩薩,龛楣雕出了七佛之像。其銘文有:惟大代延昌四年(513)——爲亡弟安風瀚造彌勒並七佛、立侍菩薩。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側有一帳形龛,雕獅座上的交腳菩薩並二菩薩,龛右側豎列七小龛,內刻坐佛。龛銘爲:大魏永平四年(508)……道宋……造彌勒像一區並七佛二菩薩。

  南朝則有彌勒與無量壽佛的造像較爲多見。如南方最大的兩處石窟龛像,一爲彌勒石像,一處爲無量壽佛像。說明彌勒與無量壽佛信仰的流行。

  彌勒救世思想彌勒淨土彌勒信仰在社會低層的影響,與下層起義有密切關系。在初盛唐,彌勒信仰又與最高統治者的 利益結合,成爲武則天稱帝的思想武器。五代以後的布袋和尚形象則最爲普及和深入人心,成爲最大衆化的信仰。

  龍華叁會

  北朝造像彌勒非常流行。在很多石窟與造像碑中都可見到其數量甚多。過去日本學者佐騰永智的《北朝造像銘考》、塚本善隆的研究也從龍門等大石窟的銘記中探求了佛教信仰的變化。佐騰永智搜集的金銅石佛資料中,彌勒造像數量最多,北魏時達111,東魏北齊36,西魏北周3,總計150例尊或組像。而阿彌陀像北魏15、東魏北齊17、西魏北周1例,總計爲33例尊或組像。雖然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深入,這些材料已顯陳舊,但也能約略說明問題。近年對龍門石窟所作最爲詳盡的碑銘記錄中,亦有對造像題材及數量的分析。如北朝紀年造像的題材統計,阿彌陀1例、無量壽8例、觀音15例、釋迦牟尼50例,而彌勒爲35例,在諸中造像中僅次于釋迦,位列第二。隋唐時紀年造像情況,阿彌陀147例、彌勒15例、釋迦11例、觀音53例、同時又有盧舍那、多寶佛、藥師等多種題材出現。…總之,北朝到隋唐,佛教造像之中最顯著的一個趨勢就是原先彌勒很突出,漸爲阿彌陀佛居于最優,還有北朝至隋唐時無紀年造像之中,彌勒爲22例、阿彌陀124例、無量壽爲9例、釋迦佛42例、觀音147例。總之,龍門造像是相當典型地反映出中國佛教思想的內涵變化。彌勒是佛教傳入後並得大發展時期到南北朝階段人們最爲信仰尊崇的佛像之一。雖然以後爲彌陀淨土的阿彌陀與觀音在數量居先上所代替,但是自五代起,彌勒佛以中國高僧的形象重新出現,而且在寺廟的天王殿中,更是達到了極爲普遍的程度。其中信仰形的內涵是否也有所變化呢?

  南北朝至隋唐,石窟與造像的石雕銅鑄之中,留下了很多的銘記,這些發願文一般都留下了造像人心中所想所願。龍門石窟銘記之中,彌勒造像等等題記之中,留下了很好的材料。龍問北朝彌勒最集中是在古陽洞,古陽洞是龍門最早的洞窟,是北魏孝文帝遷洛之初所造,其銘記中有不少達官貴族,多也都是遷都洛陽的主要力量。像銘之…

《彌勒造像形態探勝(張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