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還有不少是官吏眷屬與比丘僧尼等。像銘多數都是爲死亡故的親人,發願則是爲平安安樂,長壽,離苦得樂,聞法,也有強調:“同見彌勒、彌勒叁會共成正覺,面見彌勒、蓮生兜率面奉慈氏,與彌勒俱生龍華樹下,叁會說法,一切衆生永離叁途,同生兜率,面奉彌勒。升兜率天,思止龍華樹。”在造彌勒像的銘記中,也有一些所願是爲“托生西方妙樂國土。”但在造釋迦像等佛像之中,也有不少銘爲龍華會與兜率天等,可見彌勒信仰與其他信仰也交與作用。
在彌勒造像交腳菩薩爲兜率天上補處菩薩,即彌勒上生像,即彌勒上生像,倚坐佛像爲下生彌勒像。此爲典型彌勒造像。交腳菩薩坐椅上,雙小腿交叉,是兜率天宮內院中彌勒形態。敦煌石窟早期的275窟之中,就有此巨大形象,而克孜爾石窟也有不少窟內柱正壁龛上繪此形象,敦煌石窟還有不少彌勒上生與下生結合的壁畫。這些畫面巨大完整,藝術形象極爲豐富,即是描繪彌勒淨土的理想世界,也是對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種種形態的生動反映。與繪畫相似的彌勒上生與下生,還有上生與下生結合在一起的作品在造像碑等石雕造像也有出現。
除了上述的典型的彌勒上生與下生的圖像外,還有一些較爲特殊的造像。例如彌勒像與思惟菩薩像。佛教造像之中有一種半跏思惟姿態的菩薩造像,其特點是一只手支頤作思考問題的思惟狀,而腿部則爲一腿取坐姿,一腿平置于另一膝腿上。在日本與韓國有不少這種姿態的菩薩造像被定爲彌勒造像,但確切的證據則只有日本野中寺所藏一軀半跏坐姿思惟菩薩在造像銘確指爲彌勒,雖然只有一例確證,但爲什麼日本與韓國會出現很多如此的金銅佛像呢?其中關系與轉變的情形確爲很有趣的現象。
原先,在古印度犍陀羅等造像之中,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像亦不多見。在中國,交腳坐姿于天宮中的菩薩彌勒像在北朝時極爲流行,同時也出現有不少半跏思惟菩薩。中國石窟與單體造像及造像碑等之中出現的半跏思惟像一般來說,都是表現釋迦牟尼成佛前爲菩薩之時的故事。具體又有兩種情況,一是釋迦身爲悉達多太子時,在樹下觀耕得初禅思惟之時情況,更多的一種是表現太子出家時,其坐騎白馬犍陟與馬夫車匿辭行,白馬舔足,依依不舍之情狀。因思惟造像中很多都有白馬辭別的場面,如河南渑池鴻慶寺石窟之中大型浮雕,或是龍門石窟黃莆公窟中浮雕,或是河南鄭州出土的鄭某造像背光後的浮雕,或是日本大板美術館藏郭氏造像,均爲有白馬辭別的思惟菩薩場面,而金銅佛像之中,如仇寄造像等均是在背光後面刻出樹下思惟之形象。而有數件像銘中也有確指爲造太子像等等,可見爲釋迦像無疑。但這些造像有無與彌勒的關系呢,亦不可說爲完全沒有。如雲岡石窟第5或第6窟後室最後的大龛有交腳彌勒爲主像,而兩半跏思惟爲脅侍的雕刻形象,還有些國外博物館藏有些出自雲岡龍門、交腳與思惟相結合姿態的造像,即思惟姿態手相與半跏坐像。另外河北曲陽出土有不少白石佛像。其中有種龍樹思惟像,龍樹思惟像,顧名思義其雕成的樹應爲龍華樹,與龍華叁會有關。而實際雕造確也將樹上纏成龍,即樹幹上有龍的龍華樹。但銘文爲龍樹思惟的僅極少幾件,而且沒有完整的造像,只有像座具銘文,而另外則有雕出各種半跏思惟像,有些僅有底座,有些成雙成對,即半跏思惟雙像,另有不少龍繞樹上的半跏思惟像或雙像,還有些龍樹雕成極複雜的複雜龛形,這些半跏像與彌勒的究竟關系還難確定,以龍樹思惟而論,似應爲龍華樹下彌勒像,但佛經中龍華樹下應是彌勒佛,彌勒菩薩應在天宮。而這些半跏像造型更近于悉達太子像。但是如此造型作品,竟在日本韓國成爲普遍的彌勒,卻是很有趣的。
唐代初年,由于武則天的稱帝,問題子曾在都城建天宮天樞,又在白馬坂造大佛巨像,極爲崇麗偉壯。但可惜建成不久就毀彌勒佛像在中國得到空前供奉,中國的大佛,很多都是倚坐姿態的彌勒大像。如舉世最高的四川樂山淩雲寺大佛,四川榮縣大佛,甯夏須彌山圓光寺大佛等。摩崖彌勒大佛的傳統似可追溯到南朝所建棲霞山大佛及北齊的浚縣大佛,但唐代的彌勒大像更是盛極一時,蔚爲壯觀。
唐代以後,各式各樣的彌勒均讓位于中國高僧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名爲契此,相傳是彌勒下世於浙江四明的化身爲布袋和尚。布袋僧能“示人凶吉”,以及水旱災像。《鑄鼎余聞》載元袁桷《延佑四明志》中的《釋道考》雲:
“布袋和尚爲唐末人,梁代貞明二年(916),于奉化嶽林寺東廊坐逝。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葬寺西二裏,曰彌勒庵。宋元符元年,賜號定應大師;叁年祥光現于葬所,得錫杖淨瓶,邑人建閣藏之。崇甯叁年,賜閣崇甯閣。”布袋和尚被稱爲彌勒化身,關鍵也就在于這個偈語。《宋高僧傳》中記載布袋僧的行迹與事狀說: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或雲四明人也。形裁(月委)(月畏),蹙(安頁)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廛卩)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菹,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爲“長汀子”“布袋師”也。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有偈雲:“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
布袋化寂後,鄉人共埋之,後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中國的聖迹高僧是很有傳統的。南朝有聖僧寶志,傳化觀音化身。唐朝末年,金地藏自新羅來,在安徽池州九華山苦行,是爲地藏菩薩化身顯聖。
在宋代時,史料記載也有不少異僧。有些與契此頗類,如梁未通公,居處無常,所語狂谲,飲食酒肉,遊行民間。梁末還有阿專師,遊行鄉間,能行神迹。更爲著名的就是濟公和尚了。這些神僧也有不少留下了藝術形象,但最爲普及的仍爲布袋彌勒。
布袋和尚情況。在石窟中,有杭州西湖石窟造像之中的南宋階段的布袋彌勒佛,是現知最早的布袋和尚像。江西贛州有通天岩石窟,其中也有著布袋和尚的掉鄉。
布袋僧的袒腹露懷,席坐于地,手持念珠,笑口常開的形象,卻步入寺廟殿堂,成爲寺廟天王殿中規製的佛像。人們一進入佛教寺廟,先入天王殿,就會見到這個笑呵呵的大肚彌勒。“大肚能容,笑口長開”竟也成爲佛教人生觀最重要的寫照。彌勒佛的造型到觀念都民間化世俗化了,成爲中國人們心中最爲熟知又極爲親切的佛像。
彌勒佛的民間化與世俗化還進一步體現在民間宗教的信仰上,寶卷之中有不少彌勒寶卷。《龍華誓願文》、《彌勒叁灰經》、《龍華會經》、《五龍經》、《滴淚經》、《彌勒頌》、《彌勒佛說地藏十王寶卷》、《叁教應劫總觀統書》、《大聖彌勒化度寶卷》、《彌勒佛出西寶卷》、《布袋經》、《彌勒古佛教劫篇》及《彌勒尊經》。
這些寶卷之中《彌勒佛說地藏十王寶卷》將地藏十王信仰與彌勒佛聯系起來,在原曾有的《閻羅王授記經》即《佛說十王經》與道教系的《玉曆寶鈔》的基礎上溶進彌勒信仰的內容,使彌勒起到主導作用。
《彌勒造像形態探勝(張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