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造像形态探胜(张总)▪P2

  ..续本文上一页中还有不少是官吏眷属与比丘僧尼等。像铭多数都是为死亡故的亲人,发愿则是为平安安乐,长寿,离苦得乐,闻法,也有强调:“同见弥勒、弥勒三会共成正觉,面见弥勒、莲生兜率面奉慈氏,与弥勒俱生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一切众生永离三途,同生兜率,面奉弥勒。升兜率天,思止龙华树。”在造弥勒像的铭记中,也有一些所愿是为“托生西方妙乐国土。”但在造释迦像等佛像之中,也有不少铭为龙华会与兜率天等,可见弥勒信仰与其他信仰也交与作用。

  在弥勒造像交脚菩萨为兜率天上补处菩萨,即弥勒上生像,即弥勒上生像,倚坐佛像为下生弥勒像。此为典型弥勒造像。交脚菩萨坐椅上,双小腿交叉,是兜率天宫内院中弥勒形态。敦煌石窟早期的275窟之中,就有此巨大形象,而克孜尔石窟也有不少窟内柱正壁龛上绘此形象,敦煌石窟还有不少弥勒上生与下生结合的壁画。这些画面巨大完整,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即是描绘弥勒净土的理想世界,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种种形态的生动反映。与绘画相似的弥勒上生与下生,还有上生与下生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在造像碑等石雕造像也有出现。

  除了上述的典型的弥勒上生与下生的图像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造像。例如弥勒像与思惟菩萨像。佛教造像之中有一种半跏思惟姿态的菩萨造像,其特点是一只手支颐作思考问题的思惟状,而腿部则为一腿取坐姿,一腿平置于另一膝腿上。在日本与韩国有不少这种姿态的菩萨造像被定为弥勒造像,但确切的证据则只有日本野中寺所藏一躯半跏坐姿思惟菩萨在造像铭确指为弥勒,虽然只有一例确证,但为什么日本与韩国会出现很多如此的金铜佛像呢?其中关系与转变的情形确为很有趣的现象。

  原先,在古印度犍陀罗等造像之中,交脚坐姿的弥勒菩萨像亦不多见。在中国,交脚坐姿于天宫中的菩萨弥勒像在北朝时极为流行,同时也出现有不少半跏思惟菩萨。中国石窟与单体造像及造像碑等之中出现的半跏思惟像一般来说,都是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前为菩萨之时的故事。具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释迦身为悉达多太子时,在树下观耕得初禅思惟之时情况,更多的一种是表现太子出家时,其坐骑白马犍陟与马夫车匿辞行,白马舔足,依依不舍之情状。因思惟造像中很多都有白马辞别的场面,如河南渑池鸿庆寺石窟之中大型浮雕,或是龙门石窟黄莆公窟中浮雕,或是河南郑州出土的郑某造像背光后的浮雕,或是日本大板美术馆藏郭氏造像,均为有白马辞别的思惟菩萨场面,而金铜佛像之中,如仇寄造像等均是在背光后面刻出树下思惟之形象。而有数件像铭中也有确指为造太子像等等,可见为释迦像无疑。但这些造像有无与弥勒的关系呢,亦不可说为完全没有。如云冈石窟第5或第6窟后室最后的大龛有交脚弥勒为主像,而两半跏思惟为胁侍的雕刻形象,还有些国外博物馆藏有些出自云冈龙门、交脚与思惟相结合姿态的造像,即思惟姿态手相与半跏坐像。另外河北曲阳出土有不少白石佛像。其中有种龙树思惟像,龙树思惟像,顾名思义其雕成的树应为龙华树,与龙华三会有关。而实际雕造确也将树上缠成龙,即树干上有龙的龙华树。但铭文为龙树思惟的仅极少几件,而且没有完整的造像,只有像座具铭文,而另外则有雕出各种半跏思惟像,有些仅有底座,有些成双成对,即半跏思惟双像,另有不少龙绕树上的半跏思惟像或双像,还有些龙树雕成极复杂的复杂龛形,这些半跏像与弥勒的究竟关系还难确定,以龙树思惟而论,似应为龙华树下弥勒像,但佛经中龙华树下应是弥勒佛,弥勒菩萨应在天宫。而这些半跏像造型更近于悉达太子像。但是如此造型作品,竟在日本韩国成为普遍的弥勒,却是很有趣的。

  唐代初年,由于武则天的称帝,问题子曾在都城建天宫天枢,又在白马坂造大佛巨像,极为崇丽伟壮。但可惜建成不久就毁弥勒佛像在中国得到空前供奉,中国的大佛,很多都是倚坐姿态的弥勒大像。如举世最高的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四川荣县大佛,宁夏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摩崖弥勒大佛的传统似可追溯到南朝所建栖霞山大佛及北齐的浚县大佛,但唐代的弥勒大像更是盛极一时,蔚为壮观。

  唐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弥勒均让位于中国高僧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名为契此,相传是弥勒下世於浙江四明的化身为布袋和尚。布袋僧能“示人凶吉”,以及水旱灾像。《铸鼎余闻》载元袁桷《延佑四明志》中的《释道考》云:

  “布袋和尚为唐末人,梁代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葬寺西二里,曰弥勒庵。宋元符元年,赐号定应大师;三年祥光现于葬所,得锡杖净瓶,邑人建阁藏之。崇宁三年,赐阁崇宁阁。”布袋和尚被称为弥勒化身,关键也就在于这个偈语。《宋高僧传》中记载布袋僧的行迹与事状说: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月委)(月畏),蹙(安页)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廛卩)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

  布袋化寂后,乡人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中国的圣迹高僧是很有传统的。南朝有圣僧宝志,传化观音化身。唐朝末年,金地藏自新罗来,在安徽池州九华山苦行,是为地藏菩萨化身显圣。

  在宋代时,史料记载也有不少异僧。有些与契此颇类,如梁未通公,居处无常,所语狂谲,饮食酒肉,游行民间。梁末还有阿专师,游行乡间,能行神迹。更为着名的就是济公和尚了。这些神僧也有不少留下了艺术形象,但最为普及的仍为布袋弥勒。

  布袋和尚情况。在石窟中,有杭州西湖石窟造像之中的南宋阶段的布袋弥勒佛,是现知最早的布袋和尚像。江西赣州有通天岩石窟,其中也有着布袋和尚的掉乡。

  布袋僧的袒腹露怀,席坐于地,手持念珠,笑口常开的形象,却步入寺庙殿堂,成为寺庙天王殿中规制的佛像。人们一进入佛教寺庙,先入天王殿,就会见到这个笑呵呵的大肚弥勒。“大肚能容,笑口长开”竟也成为佛教人生观最重要的写照。弥勒佛的造型到观念都民间化世俗化了,成为中国人们心中最为熟知又极为亲切的佛像。

  弥勒佛的民间化与世俗化还进一步体现在民间宗教的信仰上,宝卷之中有不少弥勒宝卷。《龙华誓愿文》、《弥勒三灰经》、《龙华会经》、《五龙经》、《滴泪经》、《弥勒颂》、《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三教应劫总观统书》、《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弥勒佛出西宝卷》、《布袋经》、《弥勒古佛教劫篇》及《弥勒尊经》。

  这些宝卷之中《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将地藏十王信仰与弥勒佛联系起来,在原曾有的《阎罗王授记经》即《佛说十王经》与道教系的《玉历宝钞》的基础上溶进弥勒信仰的内容,使弥勒起到主导作用。

  

《弥勒造像形态探胜(张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