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詩賞析
韓廷傑
一、寒山的影響
寒山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奇人,影響範圍包括儒、釋、道叁家,影響地域遠達國內外。引人注目的蘇州寒山寺,即以“寒山”命名,因爲寒山曾于此寺住過,清代葉昌熾著《寒山寺志》記載說:“寒山寺,創建于梁天監時,舊名妙利普名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故即以爲名。”又記載說:“唐元和中有寒山子,掣瘋掣顛,來此縛茅以居,尋遊天臺寒岩,與拾得、豐幹爲友,終隱而去。”《蘇州府志》又記載說:“相傳寒山、拾得嘗止此,故名。然不可考。”這說明《寒山寺志》的記載,只是一種傳說,並非史實。
又有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使寒山寺家喻戶曉,亦使寒山名聞天下。因爲清光緒叁十一年(1905年)日本人伊藤博文贈給寒山寺巨鍾,所以寒山寺吸引很多日本人前來觀賞,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亦風靡日本。日本島田翰還刻有《寒山詩集》,並爲之作序,向日本人介紹寒山及其詩作。
最早關注寒山的是杜光庭(850——933),他曾著《仙傳拾遺》,記載寒山事迹,可惜已佚,《太平廣記》引述如下:“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曆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好爲詩,每得一篇一句辄題目樹間石山。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叁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爲叁卷,行于人間。十余年忽不複見。”
《太平廣記》說寒山的詩有叁百余首,與現存者基本一致,《全唐詩》收有311首。闾丘胤的《寒山子詩集序》、志南和尚的《叁隱集記》所載與此相同,但寒山自己卻說他的詩有600首,其詩稱: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
叁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
一例書岩石,自誇雲好手。
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
寒山的詩都寫在岩石上,被僧人道翹抄錄記載下來。寫詩處所不定,很容易丟失。寒山自己記得他寫的五言詩有500首,七言詩79首,叁言詩21首,總共正好是600首。但現存只有300多首,佚失近半。“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看來寒山詩以佛教題材爲主,他把自己的詩視爲文字般若,成佛之母。寒山詩語言通俗易懂,清奇雅致,不愧爲中國文壇的奇花。
寒山詩的流行本是道翹輯本,另有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志南輯本和明代計益軒刻本。
寒山與天臺山國清寺豐幹、拾得的友誼被佛教徒傳爲佳話。寒山的詩富有禅味,很受禅宗推崇,《景德傳燈錄》卷叁十七分別爲寒山、豐幹、拾得立傳,元代釋覺岸的《釋氏稽古略》卷叁引國清寺碑銘詳細記載寒山、拾得、豐幹的公案。據《祖堂集》卷十六、《宋高僧偉》卷十一,沩山靈佑曾在天臺山見過寒山,據《古尊宿語錄》卷十四,趙州從谂曾與寒山問答。
更有甚者,佛教界根據傳說視寒山爲文殊菩薩的化身,視豐幹爲阿彌陀佛的化身,視拾得爲普賢菩薩的化身,叁人號稱“叁聖”或“叁隱”。因爲這叁人都隱棲于天臺山國清寺,所以又稱爲“國清叁隱”。寒山詩集附有拾得詩48首,豐幹詩2首。
這種傳說始自《釋氏稽古略》卷叁所引國清寺碑銘:“豐幹,垂迹天臺山國清寺,庵于藏殿西北隅,來一虎,遊松徑,見一子,可年十歲,扣之無家無姓,師引之歸寺,養于廚所號曰拾得,有一貧氏,從寒岩來,曰寒山子。叁人相得甚歡,是年豐幹雲遊,適闾丘胤來守臺州,俄患頭風,豐幹至其家,自謂善療其疾,闾丘見之,師持淨水灑之即愈。問所從來,曰:天臺國清。曰:彼有賢達否?幹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闾丘識之,叁日到寺,訪豐幹遺迹,谒二大士,闾丘拜之,二士走曰:豐幹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爲?進入岩穴,其穴自合,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詩僧集之,成卷版行于世。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寒山爲“和聖”,封拾得爲“合聖”,二人合稱“和合二聖”或“和合二仙”。象征家庭和睦幸福,受到新婚夫婦的特別崇拜。據臺灣陳慧劍居士著《寒山子研究》一書考證,這種傳說始自“萬回”。《西湖遊覽志》記載:“宋時杭城以臘日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裏之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今其祀已絕。”看來宋代杭州市有祀萬回的習俗,天臺山離杭州很近,受其影響是很自然的。萬回“蓬頭笑面”的形相很像寒山、拾得。于是把一神萬回變爲二神:寒山、拾得。
寒山的影響不僅在宗教界,俗人也受其影響,如王安石就很崇拜寒山,曾寫《擬寒山詩》20首。
寒山的影響力還越出國界,到達朝鮮、日本及西方,寒山詩被華特生譯爲英語,在西方國家流傳。
寒山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美國極端消極的嬉皮派很崇拜寒山的詩,把寒山奉爲嬉皮派的祖師爺。
二、寒山的身世
寒山影響如此深遠,他是怎樣一個人?至今說不清。一般人談寒山,皆據闾丘胤的《寒山子詩集序》:“詳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許人也。自古老見之,皆謂貧人、瘋狂之士,隱居天臺唐興縣西七十裏,號爲寒岩。每于茲地時還國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尋常收貯余殘飯滓于竹筒內。寒山若來,即負而去。或長廊徐行,叫喚快活,獨言獨笑。時僧遂捉罵打趁,乃駐立,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狀如貧子,形貌枯啐。一言一氣,理合其意,沈而思之,隱況道情。凡所啓言,洞該玄默。乃桦皮爲冠,布裘破蔽,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燈頭化物。或長廊唱詠,唯言:咄哉!咄哉!叁界輪回。或于村墅與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順,自樂其性,非哲者安可識之矣。
胤頃受丹丘薄宦,臨途之日,乃萦頭痛。遂召日者,醫治轉重。乃迂一禅師豐幹,言從天臺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疾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淨水。時乃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祛殄。乃謂胤曰:臺州海島岚毒,到日必須保護。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堪爲師仰?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遁迹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來或去,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著火。言訖而去。”……
這闾丘胤何許人也?據出版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臺州府志》記載,第七任臺州刺史是闾丘蔭,並注明有《寒山子詩序》,見藝文。闾丘胤很可能就是這位爲寒山詩作序的闾丘蔭。據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可能是580——680之間。關于寒山的生活年代,學術界說法不一,胡適根據《仙傳拾遺》的記載,寒山于大曆中在天臺山隱居,據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大約在700——780年之間。臺灣趙宗蕃先生曾發表《寒山子其人其詩》一文,認爲寒山的生活年代應在642——742之間。陳慧劍先生的《寒山子研究》一書,認爲寒山的生活年代應在700——820之間。由此年代推知,闾丘胤爲寒山詩作序一事難以成立,很可能是後人的僞托。
根據各種記載以及寒山詩,可知寒山原爲陝西鹹陽人,因爲他有這樣一首詩:
去年春鳥鳴,此時思弟兄。
今年秋菊爛,此時思發生。
渌水千場咽,黃雲四面平。
哀哉百年內,腸斷憶鹹親。
這是寒山隱居天臺山時思念家鄉的一首詩。“腸斷憶鹹親”。瘋瘋顛顛的寒山,實際上是一個富有感情的人,他思念家人使之“斷腸”。寒山出身于官僚家庭,他有這樣一首詩: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叁州。
欲驗飛凫集,須征白兔遊。
靈瓜夢裏受,神橘座中皎。
鄉國何迢遞,同魚寄水流。
在這種優越的家庭環境裏,寒山從小受過儒家的傳統教育,與兄共居,學文學武,但他很不得志,多次參加科考,名落孫山,想當官也當不成。請看如下詩:
雍容美少年,博覽諸經史。
盡考曰先生,皆稱爲學士。
未能得官職,不解秉耒耜。
冬被破布衫,蓋是書誤已。
少小帶經鋤,本將史共居。
緣遭他輩責,剩被自妻疏。
抛絕紅塵境,常遊好閱書。
誰能借鬥水,活取轍中魚。
個是何指大,時來省南院。
年可叁十余,曾經四五選。
中裏無青蚨,箧中有黃絹。
行以食店前,不敢暫回面。
一爲書劍客,二迂聖明君。東宋文不嘗,西征武不勲。
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今日既老矣,余何不足雲。
寒山叁十多歲,參加過四五次考試都失敗了,父兄妻子對他都很冷淡。在此情況下,他決意背井離鄉,抛妻別子,到處流浪,到過湖北,還在山東當過小官。寒山對此都不滿意,最後決定去天臺山隱居。請看如下詩:
少年學書劍,叱馭到荊州。
聞代匈奴盡,婆娑無處遊。
歸來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壯士未志聘,彌猴騎土牛。
無非隱逸士,自號山林人。
仕魯蒙帻帛,且受裹疏巾。
道有巢許操,恥爲堯舜臣。
彌猴罩帽子,學人避風塵。
剛到天臺縣,很不習慣,十分挂念自己的愛妻和兒子,請看如下詩:
垂柳暗如煙,飛花飄似霞。
夫居離婦州,婦住思夫縣。
各在天一涯,何時得相見?
寄語明月樓,莫貯雙飛燕。
昨夜夢還家,見婦機中織。
駐梭如有思,擎梭似無力。
呼之回面視,況複不相識。
應是別多年,鬓毛非舊色。
之子何惶惶,蔔居須自審。
南方瘴疠多,北地風霜甚。
荒陬不可居,毒川難可飲。
魂兮歸去來,食我家園箕。
寒山在天臺縣,又娶了一房老婆,又有了兒子,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有時還彈琴寫字喝點酒,帶著兒子摘野果,生活得很愉快。也有人認…
《寒山詩賞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