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寒山诗赏析

  寒山诗赏析

  韩廷杰

  一、寒山的影响

  寒山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奇人,影响范围包括儒、释、道三家,影响地域远达国内外。引人注目的苏州寒山寺,即以“寒山”命名,因为寒山曾于此寺住过,清代叶昌炽着《寒山寺志》记载说:“寒山寺,创建于梁天监时,旧名妙利普名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故即以为名。”又记载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掣疯掣颠,来此缚茅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而去。”《苏州府志》又记载说:“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然不可考。”这说明《寒山寺志》的记载,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史实。

  又有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寒山寺家喻户晓,亦使寒山名闻天下。因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人伊藤博文赠给寒山寺巨钟,所以寒山寺吸引很多日本人前来观赏,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亦风靡日本。日本岛田翰还刻有《寒山诗集》,并为之作序,向日本人介绍寒山及其诗作。

  最早关注寒山的是杜光庭(850——933),他曾着《仙传拾遗》,记载寒山事迹,可惜已佚,《太平广记》引述如下:“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目树间石山。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太平广记》说寒山的诗有三百余首,与现存者基本一致,《全唐诗》收有311首。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志南和尚的《三隐集记》所载与此相同,但寒山自己却说他的诗有600首,其诗称: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

  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寒山的诗都写在岩石上,被僧人道翘抄录记载下来。写诗处所不定,很容易丢失。寒山自己记得他写的五言诗有500首,七言诗79首,三言诗21首,总共正好是600首。但现存只有300多首,佚失近半。“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看来寒山诗以佛教题材为主,他把自己的诗视为文字般若,成佛之母。寒山诗语言通俗易懂,清奇雅致,不愧为中国文坛的奇花。

  寒山诗的流行本是道翘辑本,另有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志南辑本和明代计益轩刻本。

  寒山与天台山国清寺丰干、拾得的友谊被佛教徒传为佳话。寒山的诗富有禅味,很受禅宗推崇,《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七分别为寒山、丰干、拾得立传,元代释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卷三引国清寺碑铭详细记载寒山、拾得、丰干的公案。据《祖堂集》卷十六、《宋高僧伟》卷十一,沩山灵佑曾在天台山见过寒山,据《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从谂曾与寒山问答。

  更有甚者,佛教界根据传说视寒山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视丰干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视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三人号称“三圣”或“三隐”。因为这三人都隐栖于天台山国清寺,所以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诗集附有拾得诗48首,丰干诗2首。

  这种传说始自《释氏稽古略》卷三所引国清寺碑铭:“丰干,垂迹天台山国清寺,庵于藏殿西北隅,来一虎,游松径,见一子,可年十岁,扣之无家无姓,师引之归寺,养于厨所号曰拾得,有一贫氏,从寒岩来,曰寒山子。三人相得甚欢,是年丰干云游,适闾丘胤来守台州,俄患头风,丰干至其家,自谓善疗其疾,闾丘见之,师持净水洒之即愈。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闾丘识之,三日到寺,访丰干遗迹,谒二大士,闾丘拜之,二士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进入岩穴,其穴自合,寒拾有诗散题山林间,诗僧集之,成卷版行于世。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寒山为“和圣”,封拾得为“合圣”,二人合称“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象征家庭和睦幸福,受到新婚夫妇的特别崇拜。据台湾陈慧剑居士着《寒山子研究》一书考证,这种传说始自“万回”。《西湖游览志》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日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今其祀已绝。”看来宋代杭州市有祀万回的习俗,天台山离杭州很近,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万回“蓬头笑面”的形相很像寒山、拾得。于是把一神万回变为二神:寒山、拾得。

  寒山的影响不仅在宗教界,俗人也受其影响,如王安石就很崇拜寒山,曾写《拟寒山诗》20首。

  寒山的影响力还越出国界,到达朝鲜、日本及西方,寒山诗被华特生译为英语,在西方国家流传。

  寒山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美国极端消极的嬉皮派很崇拜寒山的诗,把寒山奉为嬉皮派的祖师爷。

  二、寒山的身世

  寒山影响如此深远,他是怎样一个人?至今说不清。一般人谈寒山,皆据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疯狂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饭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啐。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蔽,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灯头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

  胤顷受丹丘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遂召日者,医治转重。乃迂一禅师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疾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来或去,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着火。言讫而去。”……

  这闾丘胤何许人也?据出版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台州府志》记载,第七任台州刺史是闾丘荫,并注明有《寒山子诗序》,见艺文。闾丘胤很可能就是这位为寒山诗作序的闾丘荫。据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可能是580——680之间。关于寒山的生活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胡适根据《仙传拾遗》的记载,寒山于大历中在天台山隐居,据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大约在700——780年之间。台湾赵宗蕃先生曾发表《寒山子其人其诗》一文,认为寒山的生活年代应在642——742之间。陈慧剑先生的《寒山子研究》一书,认为寒山的生活年代应在700——820之间。由此年代推知,闾丘胤为寒山诗作序一事难以成立,很可能是后人的伪托。

  根据各种记载以及寒山诗,可知寒山原为陕西咸阳人,因为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

  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

  渌水千场咽,黄云四面平。

  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亲。

  这是寒山隐居天台山时思念家乡的一首诗。“肠断忆咸亲”。疯疯颠颠的寒山,实际上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他思念家人使之“断肠”。寒山出身于官僚家庭,他有这样一首诗: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

  欲验飞凫集,须征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神橘座中皎。

  乡国何迢递,同鱼寄水流。

  在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里,寒山从小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与兄共居,学文学武,但他很不得志,多次参加科考,名落孙山,想当官也当不成。请看如下诗:

  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

  尽考曰先生,皆称为学士。

  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

  冬被破布衫,盖是书误已。

  少小带经锄,本将史共居。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

  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

  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

  个是何指大,时来省南院。

  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

  中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

  行以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一为书剑客,二迂圣明君。东宋文不尝,西征武不勲。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余何不足云。

  寒山三十多岁,参加过四五次考试都失败了,父兄妻子对他都很冷淡。在此情况下,他决意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到处流浪,到过湖北,还在山东当过小官。寒山对此都不满意,最后决定去天台山隐居。请看如下诗:

  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

  闻代匈奴尽,婆娑无处游。

  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壮士未志聘,弥猴骑土牛。

  无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

  仕鲁蒙帻帛,且受裹疏巾。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

  弥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

  刚到天台县,很不习惯,十分挂念自己的爱妻和儿子,请看如下诗:

  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霞。

  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

  各在天一涯,何时得相见?

  寄语明月楼,莫贮双飞燕。

  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

  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

  呼之回面视,况复不相识。

  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

  之子何惶惶,卜居须自审。

  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

  荒陬不可居,毒川难可饮。

  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箕。

  寒山在天台县,又娶了一房老婆,又有了儿子,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有时还弹琴写字喝点酒,带着儿子摘野果,生活得很愉快。也有人认…

《寒山诗赏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