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P3

  ..續本文上一頁高僧傳》卷22有傳,俗姓張,弘農華州(今山東費縣東北),遠祖因徒,今居雍州之新豐(今廣東省親豐縣東山)。初師事昙延,受具足戒後便隨洪遵律師學《四分律》,向昙遷學《攝大乘論》,還學《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十地經論》、《百論》、《中論》等,貞觀初年“有敕召爲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25]皇帝下令,于延興寺造藏經,讓玄琬任監護。卒于貞觀10年(636年)臘月初7,時年七十五歲。撰《佛教曆代國王賞罰叁寶法》及《安養蒼生論》、《叁德論》各一卷。主要弟子是僧伽。

  道英,《續高僧傳》卷25有傳,俗姓陳,蒲州猗氏(今山西省安澤縣東南)人,十八歲依叔休律師出家,去並州(今山西曲陽)炬法師聽《華嚴》等經。開皇19年(599年)入解縣(今山西虞鄉縣西)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後住京師勝光寺從昙遷學《攝大乘論》。晚年回蒲州住普濟寺,卒于貞觀10年(636年)9月中,時年七十七歲。

  明馭,《續高僧傳》卷26有傳,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縣)人,初學《涅槃》,後習《攝大乘論》,然後住無漏寺進行講解。仁壽年中,敕送舍利于濟洲(今山東薦

  頁184

  平縣西南)崇梵寺,晚年卒于禅定寺。

  靜凝,《續高僧傳》卷26有傳,汴州(今河南開封縣北)人,原學經、律和《十地經論》,後跟隨昙遷學《攝大乘論》,學修止觀。[26]開皇6年(586年)隨遷入雍,住興善寺。仁壽2年(602年)奉敕送舍利杞州(今湖南省漢壽縣西)。

  地論師慧遠及其弟子淨業、辯相、淨辯以及辯相的弟子靈潤等都曾弘揚《攝大乘論》。

  靈潤,《續高僧傳》卷15有傳,俗姓梁,河東虞鄉(今山西省虞鄉縣西)人,其父任青州益都令,外祖吳超任懷州懷令,堂祖吳同任齊州山薦令,姨夫候援任曹金鄉令。靈潤依止靈粲師住興善寺,十叁歲開始學《涅槃經》,後向道奘學《攝大乘論》。二十叁歲還返京室,向智念學小乘論,向辯相學大乘論和小乘論。後在淨影寺弘揚《攝大乘論》,並造疏五卷。講《涅槃》七十余遍,《攝大乘論》叁十余遍,並各造義疏十叁卷、玄章叁卷,至于《維摩》、《勝鬘》、《起信》等,有機會便講,各有疏部。弟子智衍,住蘭田法池寺,弘揚《攝大乘論》和《涅槃經》。

  地論師昙延(515~588)的弟子法常、慧海、道愻、慧誕等也是著名攝論師。

  法常,《續高僧傳》卷15有傳,俗姓張,南陽白水(今陝西省浦城縣)人,十九歲投昙延出家,二十二歲開始學《攝大乘論》。對《成實論》、《毗昙》、《華嚴》、《十地經論》等隨講出疏。曾爲皇儲授菩薩戒。貞觀9年(635年)又奉敕召入爲皇後戒師,卒于貞觀19年(645年)6月26,時年七十九歲。原講《涅槃經》,後專弘《攝大乘論》。著有《攝論義疏》八卷、《玄章》五卷,對《涅槃》、《維摩》、《勝鬘》等經,各有疏記。

  慧海,《續高僧傳》卷11有傳,俗姓張,河東虞鄉(今山西省虞鄉縣西)人,十四歲依山門大昭玄統昙延出家,十八歲開講《涅槃經》,受具足戒後居弘農(今屬

  山東省)之伏讀山坐禅。周武滅佛期間,避難入陳,鑽研《攝大乘論》。隋代住靜法寺,卒于大業2年(606年)5月27日,時年五十七歲。

  道愻,《續高僧傳》卷14有傳,俗姓張,河東虞鄉(今山西虞鄉縣西)人,尤通《涅槃經》和《攝大乘論》,與弟子道謙俱依昙延爲師。晚年住蒲州仁壽寺,在此弘揚佛法,卒于七十五歲。

  慧誕,《續高僧傳》卷26有傳,其傳稱:“釋慧誕,雍州人,學究《涅槃》及通《攝論》,每登講席,有名京室,即昙延法師之學士也。住延興寺,仁壽下敕召起

  頁185

  塔于杭州天竺寺,住在靈隱山。……貞觀初年卒于本寺,七十余矣。”[27]

  唐玄奘不僅重譯《攝大乘論》,還翻譯了《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647年)和世親的釋論,《攝論》弘揚更盛,但它屬于唯識宗依據的十一論之一,被唯識宗融合了。從此以後,攝論師絕傳。

  二、攝論師的哲學理論

  攝論師哲學理論的突出特點是“九識”論,除第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卷3對此說明如下:

  真谛叁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如〈九識品〉說。言九識看,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第八爲我、我所,惟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賴耶識,自有叁種:一、解性梨耶,有成佛義;二、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如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叁、柒汙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于一真如有二義:一、所緣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

  九識品》中說。[28]

  圓測的這段話說明了攝論師哲學理論的基本特點,攝論師主張九識,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設,分別緣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識、六根、六塵合爲十八界。第七識是阿陀那識,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爲“我”。第八識阿賴耶識分爲叁種:一、解脫性的阿賴耶識,有成佛的因素;二、果報阿賴耶識,緣取十八界;叁、染汙性的阿賴耶識,把世間萬物區分爲四類: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第九識是阿摩羅識(amala-vijbana),另譯阿末羅識,意譯清淨識、無垢識等。第九識以真如爲其本體。

  圓測還指出了攝論師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說。”這就指出了攝論師的觀點主張和玄奘唯識宗的不同,攝論師多依安慧義,唯識宗多依護法義。十大論師之一的安慧,是早期唯識師,攝論師依此立宗,說明攝論師的觀點是古唯識義。安慧的唯識理論,突出特點是他的“一分”論,以爲只有“自證分”是實有,見、相二分都非實有,所以他的唯識理論是“無相唯識”。

  體現攝論師哲學特點的是設立的第八識和第九識。

  頁186

  攝論師的第八識同于地論師北道派是染、淨混合或真、妄混合,我國叁論宗創始人吉藏(549~623年)著《中論疏》卷7稱:“八識有二義:一妄二真,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29]卷7又稱:“攝大乘師明,六道衆生皆從本識來,以本識中有六道種子,故生六道也,從清淨法界流出十二部經[30],起一念聞熏習附著本識,此是反去之始,聞熏習漸增,本識漸減,解若都成,則本識都滅”。[31]《攝大乘論》卷中稱:

  阿毗達摩修多羅中,佛世尊說法有叁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叁、染汙清淨分。依何義說此叁分?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汙分,真實性爲清淨分,依他性爲染汙清淨分。依如此義故說叁分,于此義中依何爲譬?以金藏土爲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見有叁法:一、地界,二、金,叁、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此土以火燒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地界土顯現時,由虛妄相顯現。金顯現時,由真實相顯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識爲無分別智火燒煉時,此識由虛妄分別智顯現,不由真實性顯現。若爲無分別智未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不由虛妄分別性顯現。是故虛妄分別性識,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32]

  此中所說“本識”即阿賴耶識。在攝論師看來,阿賴耶識就像藏金的土一樣,既有染汙性的土,又有清淨性的金。沒有經過修練或修練不到家的人只顯現染汙性,不顯現清淨性;經過修練成佛後,染汙性已除,只顯清淨性。

  攝論師還用真、俗二谛解釋阿賴耶識的染、淨二分,染汙部分相當于俗谛,清淨部分相當于真谛。《續高僧傳》卷15〈靈潤傳〉稱:

  至如攝論梨耶,義該真、俗。真既無念,性淨,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諸義。轉依已後,真谛義邊,即成法身。俗谛義邊,成應化身。如來轉依,作果報體。據于真性無滅義矣,俗谛自相有滅不滅,以體從能,染分義滅。分

  頁187

  能異體,慮知不滅。[33]

  “九識”論是攝論師哲學理論的突出特點,圓測(613~696)指出,攝論師立第九識的根據是陳真谛翻譯的《決定藏論》。該論稱:

  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證阿摩羅識。阿耶羅識爲粗惡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粗惡苦果,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爲聖道得道做根本;阿摩羅識亦複不爲煩惱根本,但爲聖道得道做根本。[34]

  這裏把第九識阿摩羅的性質都交待清楚了,阿摩羅識是清淨的,無煩惱的,是常住的永恒“真理”,地聖道的根本。因爲阿賴耶識是染、淨的混合體,染汙部分全滅,阿賴耶識即滅。阿賴耶識滅後即證阿摩羅識。由此看來,阿摩羅識就是阿賴耶識中的清淨部分,是成佛後的思維主體。

  攝論師提出第九識的佛經根據是《金光明經》卷4所講的如如。什麼叫如如呢?真谛譯《叁無性論》稱:“明此亂識即是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由分別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35]意思是說:沒有一般人錯誤認識的遍計所執性(分別性),也沒有依他起性,只有圓成實性,這才是阿摩羅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亂識,是一切虛妄境界的所依。斷除阿賴耶識,即是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是永恒的,無變易的,故稱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等,是事物的理體,《大乘義章》卷3對如如解釋如下:“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如如…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