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圓滿禅定波羅蜜—一 海濤 輯
◎佛告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靜慮圓滿。何等爲十?
一者,積集福德;二者,能多厭離;
叁者,勤修精進;四者,具足多聞;
五者,得不顛倒勤修領受;六者,法隨法行;
七者,成利根性;八者,得心善巧;
九者,得奢摩他、毗缽舍那善巧;十者,得不執著。
1.雲何菩薩積集福德?
一、謂諸菩薩愛樂大乘,複能積集一切善根,所生之處攝善知識,而能修習種種妙行。
二、又常願生大婆羅門家、剎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處恒得正信。由是因緣增長無量廣大善根,爲常不離善知識故。善知識者,所謂諸佛、一切菩薩。
叁、由是菩薩串習善根,增長熾盛,觀察世間苦惱逼迫、衆病所集、愚暗所蔽、無所安住。何以故?以欲因緣故。
2.雲何菩薩能多厭離?
一、謂諸菩薩由前因緣,我今不應于此世間行于貪欲,以彼貪欲但由妄情分別生故。
二、諸佛廣說一切貪欲種種過患,所謂欲如尖摽、如镩、如劍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敗臭穢可惡。由是菩薩起厭離心,剃除須發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于非家。
3.雲何菩薩勤修精進?謂此菩薩既出家已,發大精進,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
4.雲何菩薩具足多聞?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多聞領受,于世俗谛及勝義谛深妙理中,善能宣說。
5.雲何菩薩得不顛倒勤修領受?謂此菩薩于諸谛理領納于心,精勤修習無倒善巧。
6.雲何菩薩法隨法行?謂此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爲菩薩修習道支。
菩薩圓滿禅定波羅蜜—二 海濤 輯
7.雲何菩薩而得利根?謂此菩薩習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菩薩由此安住寂靜,遠離執著、一切愦鬧,不樂多言。複能舍離欲尋、恚尋、害尋及不死尋,遠離眷屬、名稱、利養。
8.雲何菩薩得心善巧?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得心善巧,身常寂靜,觀察其心于善、不善及與無記,自念我今心住何性?若住勝善清淨,心生信樂歡喜。
9.雲何菩薩得奢摩他、毗缽舍那善巧?
一、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
二、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于心——心爲自性、心爲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
叁、既善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
四、菩薩住心一境性已,入定觀察,得離生喜樂。心得喜已,遠離欲界惡、不善法及有尋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靜慮(初禅)。
五、又離尋伺,不味喜樂,觀無常已,出初靜慮,住內等淨,得定生喜樂,是名菩薩入第二靜慮(二禅)。
六、次厭離喜及觀苦已,住舍正念、正知及樂心安正受。佛說:「成就住舍念樂,入第叁靜慮,修行而住。」(叁禅)
七、作空解已,入第四靜慮,便舍我執。舍我執故,苦樂亦斷,憂喜滅故,住不苦樂,舍念清淨,是名修習第四靜慮。(四禅)
八、又菩薩觀身與虛空等。既信解已,舍諸色想,滅有對想,離種種想。舍色想故,滅有對想;離異想故,入無邊空,是謂修習空無邊處。
九、超過一切空無邊已,有識等生,入無邊識,是謂修住識無邊處。
十、超過一切識無邊已,入無所有,是謂修住無所有處。
菩薩圓滿禅定波羅蜜—叁 海濤 輯
十一、超無所有,修習而住非想非非想處。
十二、又諸菩薩遠離能緣想受心故,名住滅定。雖入彼定,終不樂著。
十叁、出彼定已,與慈心俱,舍怨憎心,遠損害想,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于一方面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余叁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慈)
十四、與悲心俱,舍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于一方面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余叁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悲)
十五、菩薩與喜心俱,舍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余叁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喜)
十六、菩薩與舍心俱,離怨憎心,舍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余叁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舍)
10.雲何菩薩得不執著?謂此菩薩得五神通亦不執著,常能希求菩提資糧、諸法圓滿。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靜慮圓滿。
1.《菩薩地論》雲:「禅定乃專住善法之安心境界。」因此,禅定是由斷除那些不相應的散亂境界而獲得的。
2.《菩薩地論》雲:「諸菩薩之禅定相者:
一、遠離一切妄念;二、自覺身心十分清淨;
叁、異常安寂;四、貪心不起。
五、不覺諸味;六、遠離一切諸相。若具足如是等相,應知即是于所觀法喜樂安住之禅定。」
3.《菩薩地論》雲:「菩薩圓滿禅定波羅蜜多已,即能圓滿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現證佛位,現證大覺之位。」
4.暫時的果報是能夠獲得離貪之天身。龍樹菩薩雲:「若依四禅之定力,能除貪樂怖苦心,並獲諸天之果報,如彼梵光廣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