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曹洞宗中影響較大的禅師,乃多出自壽昌系。石濂大汕就是屬于曹洞宗壽昌系的僧人,關于其禅法傳承,曆來爭論頗多。大汕的早期學法經曆,難以詳考。據稱曾印法于覺浪道盛,他也自稱是道盛的嗣法弟子。
大汕著有《證僞錄》一書,批判由霁侖超永等編的禦序《五燈全書》。大汕反對《五燈全書》把覺浪定爲曹洞宗叁十叁世之說,而將覺浪定爲第二十八世,他自己當然也就是第二十九世傳人。這一說法雖然在當時不能被大多數僧侶、文士所接受,但卻被澳門普濟禅院所承認。今天普濟禅院祖堂中的《西天東土曆代祖師菩薩蓮座》,上寫“洞宗第二十九世開建長壽飛來石濂大汕太祖太老和尚”(注:鄭炜明、黃啓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7頁。), 將大汕視爲開山祖師,尊崇備至。
大汕的禅法思想和人格特征,包括其俗世化傾向、叁教合一觀念、禅淨一致理論與實踐、不忍忘世的情懷、富有商人氣息的風格等等,都明顯地受到了嶺南佛教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澳門佛教的特點與走向。
大汕晚年雖然受到清當局的逮解和許多士大夫的冷落與批評,被貶爲“混迹法門,追逐名利的投機家”,被稱爲“妖僧”,以至死于押解途中,但在澳門,由于大汕對普濟禅院的重修,和他對發揚和堅持中國佛教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而受到普濟禅院及澳門佛教界的一致推崇。可以說,說到澳門佛教,不能不說普濟禅院;而說到普濟禅院,則不能不論及大汕和尚。
大汕之重修普濟禅院,其意義不僅在于使這一澳門的最古老寺院有了遠勝昔日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在17世紀末中西文化交錯雜陳的澳門,通過對普濟禅院的重修,使這一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寺院成爲堅持和保存中國文化的陣地,同時也成爲明末清初具有抗清思想的文人士大夫的雅集之所。
在17世紀末的澳門,西方天主教正通過這裏傳向中國內地。此時的澳門,教堂林立,教士聚居,教徒紛雜。中西文化相互交錯、相互矛盾、相互融合,西方教堂與東方禅林並列雜陳,中華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與沖擊。在這個時候,大汕重修普濟禅院,尤如樹起了一座中華文明的豐碑,對于中國文化的保存與發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重修之後的普濟禅院,同時也變成了不肯降清的明末遺民文士的聚集地。慵叟在《澳門雜詩》中說:“明末諸遺老多爲澳門之行。”而來澳門,又多居于普濟禅院。現在,普濟禅院中仍存有迹刪的草書屏條、天然函罡的行書詩軸、澹歸和尚的《丹霞日記》和行書條屏、羅岸先畫的《米南宮拜石圖》、黎簡的行書對聯和隸書中堂、陳恭尹的詩幅等等。“普濟禅院在叁個多世紀中成爲了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雜陳的都市中保存和展示中華文化的中心地”(注:姜伯勤著:《大汕大師與禅宗在澳門及南海的流播》,《文化雜志》第13、14期,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第131頁。),這與大汕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叁)近代的振興
經曆了清初佛教的短暫興盛,到了清中期以後,以禅宗爲代表的佛教在全國範圍內呈現出不可避免的衰落趨勢,澳門佛教的發展也陷入停滯。到了清末及民國初年,隨著大陸佛教複興運動的蓬勃興起,澳門佛教出現了第二次高潮。
澳門佛教在近代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寺院的普遍重修和擴建上。寺院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的多少和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興盛或衰落。普濟禅院經過大汕的重修之後,清嘉慶戊寅年(1818)又重修了一次。經過這次重修,禅院已頗堂皇,但內部左右偏殿,還未有西廳各堂,東廳亦只有數楹,僧舍過少,名實未符。到鹹豐年間,曆經40年的風雨侵蝕,詹牙殿角,已呈飄頹。當時住持暢瀾和尚發起募捐,于鹹豐八年戊午(1858)大事重修,東偏拓展園亭,增建僧舍,西廳各堂及地藏殿亦相繼落成。今日所見的普濟禅院,其大致規模,即于是次重修擴建而奠定。(注:李鵬翥著:《澳門古今》,叁聯書店香港分社/澳門星光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219—220頁。)
另外,澳門佛教淨土宗寺院菩提禅院(約始建于1933年)和無量壽功德林(始建于1925年)皆始建于本世紀二叁十年代,屬于澳門禅宗另一重要派別臨濟宗的寺院藥王禅院(始建于1933年)和竹林禅院(始建于1911年)亦創建于這一時期。
觀音信仰是澳門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觀音廟的修建和擴展與佛教的發展狀況是同步的。這一時期,在澳門本島及離島新建的觀音廟有位于氹仔的觀音岩廟(建于1871年)、位于氹仔墟的觀音堂(約建于1902年)等,位于路環九澳的觀音古廟也于1839年得以重修,位于澳門旺廈的觀音古廟更是于1867、1876和1882年數次重修(注:鄭炜明、黃啓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4 頁。)。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佛教在近代澳門的興盛與發展。
澳門佛教在近代的發展與繁榮,還表現在佛學教育的開展、佛教組織的創立以及佛教出版物的出現。澳門女子佛學院即始建于這一時期,創辦者是香港紳商何東的夫人張蓮覺居士。張居士也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徒,熱心公益,爲了改善港澳地區的女子社會地位,于1929年在澳門和香港兩地分設寶覺日夜義學校,又在澳門無量壽功德林創辦女子佛學院。女子佛學院得到了功德林創辦者張玉濤居士的大力支持,招收了數十名港澳學生,在此研習佛學,接受教育。後來由于張玉濤居士出家離職,佛學院無人授課,自行停辦。
本世紀30年代末,竺摩法師從內地來到澳門,不久,在澳門創辦了澳門佛教界曆史上第一份自己編輯出版的佛教刊物——《覺音》月刊,編輯部設在位于叁巴仔街的無量壽功德林。《覺音》的創辦成爲溝通澳門佛教界和內地佛教界的重要橋梁,爲澳門近代佛教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由尹法顯居士創辦的澳門佛學社是澳門最有影響的佛教組織之一,該社曾于1951年8月17日出版《無盡燈》創刊號, 該社社長也是竺摩大師;澳門佛學社在1952年曾開辦澳門佛學社佛教平民義學,收學生40余人;1953年又邀得香港的弘經法師至澳門宣講《心經》。1953年秋天,比丘尼淨覺、覺源兩師徒創辦澳門淨覺學社,有學生40余人。
本世紀40年代末,澳門佛教界還有一件意義非同尋常的事情,就是虛雲大師的澳門弘法。1947年農曆八月初一日,應澳門佛教僧俗釋寬如、釋寬榮和李民欣居士的邀請,虛雲大師來到澳門講經說法,在平安戲院開示歸戒。此次說法,盛況空前,影響甚大,皈依者衆多。在說法中,虛雲首先宣說什麼是“法”,認爲“法者即衆生心,衆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注:鄭炜明、黃啓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8頁。)。 然後依次講叁歸五戒,“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叁歸五戒爲根本……故叁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藥之妙法”。因此,“先釋叁歸,次明五戒”(注:同上引書,第19頁。)。在對叁歸五戒的闡述中,他把叁歸和五戒歸結爲“一心”與“攝心”,認爲,叁歸“雖名叁種叁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注:同上引書,第20頁。),若要不犯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注:同上引書,第23頁。)。虛雲大師的澳門弘法,在近現代澳門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叁、現狀與展望
在澳門,現有大小廟宇40多所,以及數十所土地廟神社。在這些廟宇中,可稱得上“遍地寺廟,滿天神佛”。這大小寺廟宮觀,多數集中在澳門本島。這些廟宇有的屬佛教系統,供奉諸佛菩薩及其部屬,如觀音堂、菩提園等;有的屬于道教系統,如位于叁巴門的呂祖仙院等;有的屬于敬天法祖的儒家正統;但絕大多數是屬于融合儒、釋、道叁教于一體的民間信仰,如屬于媽祖信仰的媽閣廟、天後宮、天後古廟,屬于觀音信仰的觀音堂、觀音岩、觀音古廟,還有康公廟、譚公廟、北帝古廟、蓮溪廟、康真君廟、醫靈廟、包公廟、叁婆廟、叁聖宮、武帝殿等。在這些廟宇中,供奉著形形色色的神靈,他們或者各自爲政,互不相擾;或者和平共處,一起享受信徒的供養和禮拜。值得注意的是,澳門的大多數廟宇,特別是屬于道教和民間信仰系統的,一般都沒有出家人居住,而由在家信徒或街坊值理會負責管理。
澳門現存的有出家人居住的廟宇大都是屬于佛教系統的,這些廟宇分屬于比丘、比丘尼兩個系統,其中,屬于比丘系統的主要有普濟禅院(俗稱觀音堂)、蓮峰廟、媽閣廟、菩提園(菩提禅院)、藥山寺(藥王禅院)、竹林寺(竹林禅院)和澳門禅淨中心;屬于比丘尼系統的主要有無量壽功德林、紫竹園、香闌禅、永善蓮苑、菩提堂等。
澳門佛教徒的人數很多,但具體數字難以統計,因爲大多數居民信奉中國傳統宗教,他們很難分得清哪些神靈是屬于佛教的,哪些又是屬于道教、儒家或民間宗教的。據1970年統計,信佛的人占居民的76.7%,這其中包括了儒、釋、道叁教及民間信仰者。(注:參見李桂玲編著:《臺港澳宗教概況》,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39頁。 )更有澳門當地的報紙稱,起碼有90%以上的家庭每日燒香拜佛,家裏設有佛龛,早晚叁柱香,節慶日則進廟參拜。(注:參見魏秀堂著:《澳門面面觀》,中國建設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87頁。)
澳門佛教界的比丘和比丘尼的確切人數也很難說清,有的說有僧尼60余人(注:參見李桂玲編著:《臺港澳宗教概況》, 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40頁。),有的說有20人左右。 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是因爲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目前,澳門的僧尼從來源上基本可以分爲叁類:一是澳門本地(指持有澳門身份證)的比丘和比丘尼,人數極少,不超過20位。二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近些年有一些中國大陸(以廣東、福建居多)的僧人以各種不同的途徑來到澳門,協辦各種法事。這些僧人流動性大,數量不定,一般在十幾和幾十位之間。其叁是來自香港(持有香港身份證)或臺灣而在澳門定居傳法的。這一類僧尼最有代表性,他們常往來于澳門和香港之間,在港澳兩地都有寺院和佛事活動,其人數亦不超過10位。因此,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數目不定、流動性大的第二類之外,澳門的常住僧尼人數應在30名以內。澳門叁大古刹的住持機修法師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認爲,澳門的僧尼人數分別在20名以內;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菩提禅院住持健钊法師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說,澳門大約有比丘10名,比丘尼20名。
澳門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淨土宗,禅宗中又分爲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家。澳門叁大古刹之一的普濟禅院,就是至今保存得很好的曹洞宗寺院之一。
澳門禅宗的另一派別是臨濟宗。臨濟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傳播範圍最廣的一家,但不知何故,在以前那麼多有關澳門宗教或佛教的著述中,我們竟然沒有看到對澳門臨濟宗的介紹。我們在考察中發現,澳門現有兩座臨濟宗寺院,即竹林寺和藥山寺。這兩個寺院的曆史均不長,但皆與廣州的臨濟宗寺院華林寺有很深的淵源。
澳門佛教的另一重要派別是淨土宗,傳法道場在菩提禅院。菩提禅院,原名菩提園,亦始建于本世紀叁十年代(約1933年),原戶主是當時嶺南的著名畫家羅寶山。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六日,釋智圓法師以俗名李屏祥的名義購入原菩提園的主要部分。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營造,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前期,菩提禅院已逐漸發展成爲有一定規模的、獨具特色的佛教寺院。智圓大師是澳門佛教淨土宗的創始人。據1989年立的《氹仔菩提禅院碑》稱,智圓法師是浙江金華人,1928年于杭州昭慶寺受戒,後來長期在廣東弘法。抗戰期間自中山石岐徙澳門,初建智心佛堂,爲弘法道場,又辦蓮友互助社以安置老弱,最後購入菩提園加以擴建,使之成爲澳門佛教淨土宗的重要道場。
位于澳門本島叁巴仔街13號的無量壽功德林,是澳門淨土宗的另一重要道場。無量壽功德林多年來禀承傳統,勤修淨土念佛叁昧,成爲澳門佛教女衆的主要道場。現有比丘尼四人,即德修、祥信、普持和聞正。
禅宗和淨土宗是澳門佛教中的主要派別,而倡導禅淨合一、禅淨雙修則是澳門佛教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特點與中國內地佛教發展的大趨勢是一致的。
近年來,密教也開始在澳門傳播,出現了金剛乘佛學社、澳門佛教正法明*輪會等密教組織。其中,前者屬于西藏密宗甯瑪派(俗稱紅教),全稱爲“西藏密宗甯瑪派金剛乘學會”;後者則主張顯密雙修。1992年初成立的國際聯密佛教慈航會澳門分會,創會者是香港以密宗秘法聞名的陳果齊。另外,還有原屬于日蓮正宗的國際創價學會,有據說是天臺宗傳承的佛天法師道場等。
澳門的民間信仰亦很盛行,影響深遠,且與澳門佛教的關系非常密切,經常處于相互混雜之中。媽祖信仰、觀音信仰是民間傳統信仰的兩個中心,對其他海神和傳統民間神祗的崇拜亦很普遍,而所有這些皆與佛教信仰相互交涉在一起。佛教與民間宗教的相互交涉是澳門佛教的另一個主要特點,這一問題既涉及到民間信仰的起源及在曆史上與佛教的相互影響等曆史問題,又涉及到當今澳門各寺觀廟宇群神共處、一般信衆逢神即拜、神佛不分等現實問題。
澳門佛教組織的發展曆史可追溯至本世紀初葉。1918年張玉濤居士(觀本法師)仿效當時內地的居士林、講習會等學佛組織,在澳門創立佛聲社,招集佛教信衆學習佛法,提倡素食。1934 年, 已于叁年前(1931)正式出家爲僧的觀本法師曾于無量壽功德林組織佛學院。民國時期活躍于澳門的佛教組織有澳門佛教解行學社,又名澳門佛教密嚴精社(注:鄭炜明、黃啓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4頁。)。抗戰期間, 有皈依呂祖的羅浮白鶴觀弟子李勁唐(法號若虛;他又皈依西藏多傑覺擾拔師,勤修密法),以其所創的廣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門大叁巴,崇祀聖神、太上道祖、觀世音和叁寶,修持無極氣功,行道密雙修之法,成爲後來香港崇珠閣佛道社的前身(注:黃兆漢、鄭炜明著:《香港與澳門之道教》,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第7頁。)。
現在澳門的佛教組織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組織有很多,其中影響較大、活動較多的有澳門佛教總會、澳門佛教青年中心、地藏殿、金剛乘佛學社、澳門佛學社、澳門創價學會等。
(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4期)
《澳門佛教的起源與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