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P3

  ..续本文上一页曹洞宗中影响较大的禅师,乃多出自寿昌系。石濂大汕就是属于曹洞宗寿昌系的僧人,关于其禅法传承,历来争论颇多。大汕的早期学法经历,难以详考。据称曾印法于觉浪道盛,他也自称是道盛的嗣法弟子。

  大汕着有《证伪录》一书,批判由霁仑超永等编的御序《五灯全书》。大汕反对《五灯全书》把觉浪定为曹洞宗三十三世之说,而将觉浪定为第二十八世,他自己当然也就是第二十九世传人。这一说法虽然在当时不能被大多数僧侣、文士所接受,但却被澳门普济禅院所承认。今天普济禅院祖堂中的《西天东土历代祖师菩萨莲座》,上写“洞宗第二十九世开建长寿飞来石濂大汕太祖太老和尚”(注:郑炜明、黄启臣着:《澳门宗教》,澳门基金会,1994年11月第1版,第17页。), 将大汕视为开山祖师,尊崇备至。

  大汕的禅法思想和人格特征,包括其俗世化倾向、三教合一观念、禅净一致理论与实践、不忍忘世的情怀、富有商人气息的风格等等,都明显地受到了岭南佛教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澳门佛教的特点与走向。

  大汕晚年虽然受到清当局的逮解和许多士大夫的冷落与批评,被贬为“混迹法门,追逐名利的投机家”,被称为“妖僧”,以至死于押解途中,但在澳门,由于大汕对普济禅院的重修,和他对发扬和坚持中国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受到普济禅院及澳门佛教界的一致推崇。可以说,说到澳门佛教,不能不说普济禅院;而说到普济禅院,则不能不论及大汕和尚。

  大汕之重修普济禅院,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这一澳门的最古老寺院有了远胜昔日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在17世纪末中西文化交错杂陈的澳门,通过对普济禅院的重修,使这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寺院成为坚持和保存中国文化的阵地,同时也成为明末清初具有抗清思想的文人士大夫的雅集之所。

  在17世纪末的澳门,西方天主教正通过这里传向中国内地。此时的澳门,教堂林立,教士聚居,教徒纷杂。中西文化相互交错、相互矛盾、相互融合,西方教堂与东方禅林并列杂陈,中华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在这个时候,大汕重修普济禅院,尤如树起了一座中华文明的丰碑,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存与发扬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重修之后的普济禅院,同时也变成了不肯降清的明末遗民文士的聚集地。慵叟在《澳门杂诗》中说:“明末诸遗老多为澳门之行。”而来澳门,又多居于普济禅院。现在,普济禅院中仍存有迹删的草书屏条、天然函罡的行书诗轴、澹归和尚的《丹霞日记》和行书条屏、罗岸先画的《米南宫拜石图》、黎简的行书对联和隶书中堂、陈恭尹的诗幅等等。“普济禅院在三个多世纪中成为了在澳门这个中西文化杂陈的都市中保存和展示中华文化的中心地”(注:姜伯勤着:《大汕大师与禅宗在澳门及南海的流播》,《文化杂志》第13、14期,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第131页。),这与大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近代的振兴

  经历了清初佛教的短暂兴盛,到了清中期以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不可避免的衰落趋势,澳门佛教的发展也陷入停滞。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年,随着大陆佛教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澳门佛教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澳门佛教在近代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寺院的普遍重修和扩建上。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的多少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兴盛或衰落。普济禅院经过大汕的重修之后,清嘉庆戊寅年(1818)又重修了一次。经过这次重修,禅院已颇堂皇,但内部左右偏殿,还未有西厅各堂,东厅亦只有数楹,僧舍过少,名实未符。到咸丰年间,历经40年的风雨侵蚀,詹牙殿角,已呈飘颓。当时住持畅澜和尚发起募捐,于咸丰八年戊午(1858)大事重修,东偏拓展园亭,增建僧舍,西厅各堂及地藏殿亦相继落成。今日所见的普济禅院,其大致规模,即于是次重修扩建而奠定。(注:李鹏翥着:《澳门古今》,三联书店香港分社/澳门星光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219—220页。)

  另外,澳门佛教净土宗寺院菩提禅院(约始建于1933年)和无量寿功德林(始建于1925年)皆始建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属于澳门禅宗另一重要派别临济宗的寺院药王禅院(始建于1933年)和竹林禅院(始建于1911年)亦创建于这一时期。

  观音信仰是澳门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观音庙的修建和扩展与佛教的发展状况是同步的。这一时期,在澳门本岛及离岛新建的观音庙有位于氹仔的观音岩庙(建于1871年)、位于氹仔墟的观音堂(约建于1902年)等,位于路环九澳的观音古庙也于1839年得以重修,位于澳门旺厦的观音古庙更是于1867、1876和1882年数次重修(注:郑炜明、黄启臣着:《澳门宗教》,澳门基金会,1994年11月第1版,第14 页。)。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佛教在近代澳门的兴盛与发展。

  澳门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与繁荣,还表现在佛学教育的开展、佛教组织的创立以及佛教出版物的出现。澳门女子佛学院即始建于这一时期,创办者是香港绅商何东的夫人张莲觉居士。张居士也是一位着名的佛教徒,热心公益,为了改善港澳地区的女子社会地位,于1929年在澳门和香港两地分设宝觉日夜义学校,又在澳门无量寿功德林创办女子佛学院。女子佛学院得到了功德林创办者张玉涛居士的大力支持,招收了数十名港澳学生,在此研习佛学,接受教育。后来由于张玉涛居士出家离职,佛学院无人授课,自行停办。

  本世纪30年代末,竺摩法师从内地来到澳门,不久,在澳门创办了澳门佛教界历史上第一份自己编辑出版的佛教刊物——《觉音》月刊,编辑部设在位于三巴仔街的无量寿功德林。《觉音》的创办成为沟通澳门佛教界和内地佛教界的重要桥梁,为澳门近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尹法显居士创办的澳门佛学社是澳门最有影响的佛教组织之一,该社曾于1951年8月17日出版《无尽灯》创刊号, 该社社长也是竺摩大师;澳门佛学社在1952年曾开办澳门佛学社佛教平民义学,收学生40余人;1953年又邀得香港的弘经法师至澳门宣讲《心经》。1953年秋天,比丘尼净觉、觉源两师徒创办澳门净觉学社,有学生40余人。

  本世纪40年代末,澳门佛教界还有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事情,就是虚云大师的澳门弘法。1947年农历八月初一日,应澳门佛教僧俗释宽如、释宽荣和李民欣居士的邀请,虚云大师来到澳门讲经说法,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此次说法,盛况空前,影响甚大,皈依者众多。在说法中,虚云首先宣说什么是“法”,认为“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注:郑炜明、黄启臣着:《澳门宗教》,澳门基金会,1994年11月第1版,第18页。)。 然后依次讲三归五戒,“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药之妙法”。因此,“先释三归,次明五戒”(注:同上引书,第19页。)。在对三归五戒的阐述中,他把三归和五戒归结为“一心”与“摄心”,认为,三归“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注:同上引书,第20页。),若要不犯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注:同上引书,第23页。)。虚云大师的澳门弘法,在近现代澳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状与展望

  在澳门,现有大小庙宇40多所,以及数十所土地庙神社。在这些庙宇中,可称得上“遍地寺庙,满天神佛”。这大小寺庙宫观,多数集中在澳门本岛。这些庙宇有的属佛教系统,供奉诸佛菩萨及其部属,如观音堂、菩提园等;有的属于道教系统,如位于三巴门的吕祖仙院等;有的属于敬天法祖的儒家正统;但绝大多数是属于融合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如属于妈祖信仰的妈阁庙、天后宫、天后古庙,属于观音信仰的观音堂、观音岩、观音古庙,还有康公庙、谭公庙、北帝古庙、莲溪庙、康真君庙、医灵庙、包公庙、三婆庙、三圣宫、武帝殿等。在这些庙宇中,供奉着形形色色的神灵,他们或者各自为政,互不相扰;或者和平共处,一起享受信徒的供养和礼拜。值得注意的是,澳门的大多数庙宇,特别是属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系统的,一般都没有出家人居住,而由在家信徒或街坊值理会负责管理。

  澳门现存的有出家人居住的庙宇大都是属于佛教系统的,这些庙宇分属于比丘、比丘尼两个系统,其中,属于比丘系统的主要有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莲峰庙、妈阁庙、菩提园(菩提禅院)、药山寺(药王禅院)、竹林寺(竹林禅院)和澳门禅净中心;属于比丘尼系统的主要有无量寿功德林、紫竹园、香阑禅、永善莲苑、菩提堂等。

  澳门佛教徒的人数很多,但具体数字难以统计,因为大多数居民信奉中国传统宗教,他们很难分得清哪些神灵是属于佛教的,哪些又是属于道教、儒家或民间宗教的。据1970年统计,信佛的人占居民的76.7%,这其中包括了儒、释、道三教及民间信仰者。(注:参见李桂玲编着:《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39页。 )更有澳门当地的报纸称,起码有90%以上的家庭每日烧香拜佛,家里设有佛龛,早晚三柱香,节庆日则进庙参拜。(注:参见魏秀堂着:《澳门面面观》,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87页。)

  澳门佛教界的比丘和比丘尼的确切人数也很难说清,有的说有僧尼60余人(注:参见李桂玲编着:《台港澳宗教概况》, 东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40页。),有的说有20人左右。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目前,澳门的僧尼从来源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澳门本地(指持有澳门身份证)的比丘和比丘尼,人数极少,不超过20位。二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近些年有一些中国大陆(以广东、福建居多)的僧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到澳门,协办各种法事。这些僧人流动性大,数量不定,一般在十几和几十位之间。其三是来自香港(持有香港身份证)或台湾而在澳门定居传法的。这一类僧尼最有代表性,他们常往来于澳门和香港之间,在港澳两地都有寺院和佛事活动,其人数亦不超过10位。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数目不定、流动性大的第二类之外,澳门的常住僧尼人数应在30名以内。澳门三大古刹的住持机修法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澳门的僧尼人数分别在20名以内;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菩提禅院住持健钊法师在与笔者的交谈中说,澳门大约有比丘10名,比丘尼20名。

  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中又分为临济宗和曹洞宗两家。澳门三大古刹之一的普济禅院,就是至今保存得很好的曹洞宗寺院之一。

  澳门禅宗的另一派别是临济宗。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家,但不知何故,在以前那么多有关澳门宗教或佛教的着述中,我们竟然没有看到对澳门临济宗的介绍。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澳门现有两座临济宗寺院,即竹林寺和药山寺。这两个寺院的历史均不长,但皆与广州的临济宗寺院华林寺有很深的渊源。

  澳门佛教的另一重要派别是净土宗,传法道场在菩提禅院。菩提禅院,原名菩提园,亦始建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约1933年),原户主是当时岭南的着名画家罗宝山。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六日,释智圆法师以俗名李屏祥的名义购入原菩提园的主要部分。经过数十年的苦心营造,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菩提禅院已逐渐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佛教寺院。智圆大师是澳门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据1989年立的《氹仔菩提禅院碑》称,智圆法师是浙江金华人,1928年于杭州昭庆寺受戒,后来长期在广东弘法。抗战期间自中山石岐徙澳门,初建智心佛堂,为弘法道场,又办莲友互助社以安置老弱,最后购入菩提园加以扩建,使之成为澳门佛教净土宗的重要道场。

  位于澳门本岛三巴仔街13号的无量寿功德林,是澳门净土宗的另一重要道场。无量寿功德林多年来禀承传统,勤修净土念佛三昧,成为澳门佛教女众的主要道场。现有比丘尼四人,即德修、祥信、普持和闻正。

  禅宗和净土宗是澳门佛教中的主要派别,而倡导禅净合一、禅净双修则是澳门佛教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与中国内地佛教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近年来,密教也开始在澳门传播,出现了金刚乘佛学社、澳门佛教正法明*轮会等密教组织。其中,前者属于西藏密宗宁玛派(俗称红教),全称为“西藏密宗宁玛派金刚乘学会”;后者则主张显密双修。1992年初成立的国际联密佛教慈航会澳门分会,创会者是香港以密宗秘法闻名的陈果齐。另外,还有原属于日莲正宗的国际创价学会,有据说是天台宗传承的佛天法师道场等。

  澳门的民间信仰亦很盛行,影响深远,且与澳门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处于相互混杂之中。妈祖信仰、观音信仰是民间传统信仰的两个中心,对其他海神和传统民间神祗的崇拜亦很普遍,而所有这些皆与佛教信仰相互交涉在一起。佛教与民间宗教的相互交涉是澳门佛教的另一个主要特点,这一问题既涉及到民间信仰的起源及在历史上与佛教的相互影响等历史问题,又涉及到当今澳门各寺观庙宇群神共处、一般信众逢神即拜、神佛不分等现实问题。

  澳门佛教组织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本世纪初叶。1918年张玉涛居士(观本法师)仿效当时内地的居士林、讲习会等学佛组织,在澳门创立佛声社,招集佛教信众学习佛法,提倡素食。1934 年, 已于三年前(1931)正式出家为僧的观本法师曾于无量寿功德林组织佛学院。民国时期活跃于澳门的佛教组织有澳门佛教解行学社,又名澳门佛教密严精社(注:郑炜明、黄启臣着:《澳门宗教》,澳门基金会,1994年11月第1版,第14页。)。抗战期间, 有皈依吕祖的罗浮白鹤观弟子李劲唐(法号若虚;他又皈依西藏多杰觉扰拔师,勤修密法),以其所创的广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门大三巴,崇祀圣神、太上道祖、观世音和三宝,修持无极气功,行道密双修之法,成为后来香港崇珠阁佛道社的前身(注:黄兆汉、郑炜明着:《香港与澳门之道教》,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第7页。)。

  现在澳门的佛教组织以及与佛教有关的组织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活动较多的有澳门佛教总会、澳门佛教青年中心、地藏殿、金刚乘佛学社、澳门佛学社、澳门创价学会等。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4期)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