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入佛智—一 海濤 輯
1.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爲衆生善知識?佛言︰于一切衆生不舍慈心者。
2.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衆生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
3.慈是菩薩家,心平等故;悲是菩薩家,深心念故;
喜是菩薩家,生法喜故;舍是菩薩家,離貪著故;
不舍菩提是菩薩家,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思益梵天所問經》
4.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
一、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
二、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叁、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
四、舍名舍叁種心,但念衆生不憎不愛。
5.修慈心爲除衆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爲除衆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爲除衆生不悅樂故,修舍心爲除衆生中愛憎故。《大智度論》
6.爲諸衆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衆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爲大舍;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舍;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7.善男子!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余諸行不必能爾。
8.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間者。
9.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舍心者能斷貪欲瞋恚衆生。
10.菩薩摩诃薩四無量心能爲一切諸善根本。《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慈悲喜舍入佛智—二 海濤 輯
1.雲何名慈滅瞋恚?所謂對治瞋恚故。雲何名爲悲?謂滅除一切衆生苦惱故。雲何名爲喜?謂于一切衆生所生歡喜故。雲何名爲舍?謂無緣之悲能作佛所作故。《月燈叁昧經》
2.慈‧悲‧喜‧舍
一、雲何行慈?見苦厄人當起慈心,爲作救護,皆令得所。
二、何謂爲悲?見諸衆生無明愛故造生死業,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應懈怠,當勤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當以智慧光明照除衆生無明黑暗,令見大明,免衆苦縛;雖未成佛,凡所施爲一切善業,回施衆生令得安樂,衆生有罪我當代受,是名悲心。
叁、何謂爲喜?若見世人修行善業求叁乘果,勸助隨喜;見受樂人心亦隨喜,見端正人、見勇健人、見富貴人、見智慧人、見慈心人、見孝順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勸助隨喜,是爲喜心。
四、何謂爲舍?凡所施爲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是名爲舍。成就四事,名四無量心。《未曾有因緣經》
3.複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報恩:
一者、見惡衆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
二者、見苦衆生,目不暫舍,起悲因緣故;
叁者、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
四者、見怨家衆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緣故。《大方便報佛恩經》
4.菩薩成就四法,能攝菩提亦令增長:
一者,慈心遍一切處;二者,大悲無有厭惓;
叁者,喜心深愛敬法;四者,舍心離于憎愛。是名爲四。《轉女身經》
5.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于慈心;若受苦時,觀叁惡道,遠離瞋心,生于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于舍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
6.智者恒住悲,住慈與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證菩提。《月燈叁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