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者已開始采用這些方法從事某一專題的研究。
頁68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 鑒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叁、階段性特性
二十年來大陸的佛學研究是二十世紀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另一個時期是二叁十年代),回顧這一階段的佛學研究曆程,就我個人的簡單理解,我認爲至少表現出如下兩方面的階段性特征。
第一,對佛教(佛學)的評價,經曆了從全面的否定到部分的適度的肯定的轉變。佛學的複蘇和發展是與改革開放的政治環境和思想環境分不開的,八十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學者擺脫了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片面和教條的理解,那種宗教是迷信是反動的極左論調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糾正,學術界逐步開始實事求是地研究宗教,全面地評價宗教的社會作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佛學研究,逐步得到恢複和開展。但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問題,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如何定位的問題,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也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九十年代初,政府在充分吸取學術界討論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爲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定位,這一理論也成爲評價和衡量現時期大陸宗教各個方面的指標。學術研究雖然具有前瞻性和相對的獨立性,但是,毋庸置疑,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對學術的影響是巨大且深刻的。因此,經過十余年的醞釀和討論,到九十年代後,大陸的佛學研究事業開始走上全面發展的軌道。
第二,佛學研究呈現出文化研究的特點。受到八十年代遍及全國的“文化熱”的影響,以及國外傳入的文化人類學、宗教社會學、比較宗教學、宗教心理學等新學科的刺激,佛學研究也出現了注重佛教文化研究的傾向,這些研究熱心于佛教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佛教禮儀等方面,出版了大批的著作、論文和期刊 ,並以佛教文化爲題召開了許多次學術研討會 ,一時間談佛教必談文化,佛教文化成爲熱門話題。佛教和佛學的文化性特點,還凸出表現在佛教界的認同和提倡。趙樸初在《佛教與中國文化》等文章中,多次談到了佛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關系,認爲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積極作用。
“宗教是文化”、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等說法,雖然不是新的創見,但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觀點突破了以往視宗教爲反動迷信的片面僵化的格局,有助于人們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看待和評價佛教,對推動佛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提高對佛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有著非常巨大的積極作用。同時,這一觀點還大大拓寬了佛學研究的領域,爲佛學研究增加了新的視角。學術界對這一現象的評價,多數是持肯定意見的,但也有人在肯定的同時,又提出了自己的更深層的反思。葛兆光認爲,八十年代以來文化史的研究雖然出現過一些很不錯的著作,但是那種總是從外緣切入的視角和過分關心中國現實的心情又遭到了很多批評,因爲這種研究要說明的不是宗教而是文化,關心的焦點不是宗教而是現實。他們探討的目的性過于強烈,總是試圖說明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及其對古代曆史與現代社會的影響,因此在資料選擇上、評價上都有極其濃烈的主觀色彩 。何光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上撰文指出,宗教雖然從有形方面看構成了文化形式之一,但從無形方面看則構成了文化的內在精神而非文化本身 。
頁69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 鑒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四、問題與展望
今天,我們已經踏入了新世紀的門檻,佛學研究事業呈現著興旺繁榮的景象,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目前大陸的佛學研究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亟待社會各界包括學者們共同努力。
第一, 科研體製亟待改革,人才培養仍需加強,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以社科院系統爲代表的科研體製,由于缺乏內部競爭機製和明確的獎懲製度,難以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利于人材的成長、培養和合理流動。佛學專業人才短缺,研究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狀,青年科研人才嚴重不足,加上資金的短缺和編製的限製,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佛學碩士生和博士生不能(或不願)得到充分發揮自己專長的職位,造成人材的浪費。
第二, 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分配不均衡,造成熱的越熱、冷的越冷的情況。如持續多年的禅學熱、史學熱,而對佛教的禮儀、戒律等方面著力較少,對佛教現狀的社會調查和現實應用理論研究,更顯蒼白,形成“厚古薄今”的局面,漢傳佛教研究投入較多,而藏傳、南傳和外國佛教研究則相對薄弱。
第叁, 現行教學體製在對佛學專業這樣的特殊學科的課程設置上,缺乏針對性,缺少佛學研究中非常需要的佛教語言訓練,如梵文、巴利文、藏文、古漢語及現代的日、英、德、法語等(哪怕只精一門),及佛教文獻學等基本知識和語言工具的教學,影響了佛學後備人才的培養。
第四, 在研究工作中缺少必要的分工合作,資訊交流還需加強。佛學博大精深,佛教典籍浩若煙海,古今中外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棟,以每個人有限的精力不可能窮盡,只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志向,選取其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領域,狠下功夫,才可能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各有所專、各有所長的研究者合理分工,加強合作,取長補短,互通資訊,相互尊重 。
我們說近二十年來我國的佛學研究,是二十世紀最繁榮的時期之一,但這種說法是相對于前叁十年的蕭條和停滯而言的。如果就目前大陸佛學研究的真實狀況而言,我們的佛學研究僅僅處在恢複和起步階段;如果同我們的鄰國日本和我們的同胞臺灣相比,則我們的研究應該說還有不小的差距。承認這種差距,並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迎頭趕上。有人預言,在政經改革和文化重建的過程中,佛教將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顯教 。不管這一預言能在多大程度上變成現實,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只要社會各界特別是佛學界佛教界攜手努力,佛學研究事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加明媚的春天。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