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P2

  ..续本文上一页学者已开始采用这些方法从事某一专题的研究。

  页68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三、阶段性特性

  二十年来大陆的佛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另一个时期是二三十年代),回顾这一阶段的佛学研究历程,就我个人的简单理解,我认为至少表现出如下两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对佛教(佛学)的评价,经历了从全面的否定到部分的适度的肯定的转变。佛学的复苏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环境分不开的,八十年代初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摆脱了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片面和教条的理解,那种宗教是迷信是反动的极左论调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纠正,学术界逐步开始实事求是地研究宗教,全面地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佛学研究,逐步得到恢复和开展。但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定位的问题,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九十年代初,政府在充分吸取学术界讨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为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定位,这一理论也成为评价和衡量现时期大陆宗教各个方面的指标。学术研究虽然具有前瞻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毋庸置疑,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是巨大且深刻的。因此,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和讨论,到九十年代后,大陆的佛学研究事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

  第二,佛学研究呈现出文化研究的特点。受到八十年代遍及全国的“文化热”的影响,以及国外传入的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比较宗教学、宗教心理学等新学科的刺激,佛学研究也出现了注重佛教文化研究的倾向,这些研究热心于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礼仪等方面,出版了大批的着作、论文和期刊 ,并以佛教文化为题召开了许多次学术研讨会 ,一时间谈佛教必谈文化,佛教文化成为热门话题。佛教和佛学的文化性特点,还凸出表现在佛教界的认同和提倡。赵朴初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等文章中,多次谈到了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关系,认为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宗教是文化”、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等说法,虽然不是新的创见,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观点突破了以往视宗教为反动迷信的片面僵化的格局,有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佛教,对推动佛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对佛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一观点还大大拓宽了佛学研究的领域,为佛学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多数是持肯定意见的,但也有人在肯定的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更深层的反思。葛兆光认为,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史的研究虽然出现过一些很不错的着作,但是那种总是从外缘切入的视角和过分关心中国现实的心情又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这种研究要说明的不是宗教而是文化,关心的焦点不是宗教而是现实。他们探讨的目的性过于强烈,总是试图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及其对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影响,因此在资料选择上、评价上都有极其浓烈的主观色彩 。何光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撰文指出,宗教虽然从有形方面看构成了文化形式之一,但从无形方面看则构成了文化的内在精神而非文化本身 。

  页69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四、问题与展望

  今天,我们已经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佛学研究事业呈现着兴旺繁荣的景象,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大陆的佛学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亟待社会各界包括学者们共同努力。

  第一, 科研体制亟待改革,人才培养仍需加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以社科院系统为代表的科研体制,由于缺乏内部竞争机制和明确的奖惩制度,难以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材的成长、培养和合理流动。佛学专业人才短缺,研究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状,青年科研人才严重不足,加上资金的短缺和编制的限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佛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不能(或不愿)得到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职位,造成人材的浪费。

  第二, 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分配不均衡,造成热的越热、冷的越冷的情况。如持续多年的禅学热、史学热,而对佛教的礼仪、戒律等方面着力较少,对佛教现状的社会调查和现实应用理论研究,更显苍白,形成“厚古薄今”的局面,汉传佛教研究投入较多,而藏传、南传和外国佛教研究则相对薄弱。

  第三, 现行教学体制在对佛学专业这样的特殊学科的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缺少佛学研究中非常需要的佛教语言训练,如梵文、巴利文、藏文、古汉语及现代的日、英、德、法语等(哪怕只精一门),及佛教文献学等基本知识和语言工具的教学,影响了佛学后备人才的培养。

  第四, 在研究工作中缺少必要的分工合作,资讯交流还需加强。佛学博大精深,佛教典籍浩若烟海,古今中外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以每个人有限的精力不可能穷尽,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志向,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狠下功夫,才可能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各有所专、各有所长的研究者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互通资讯,相互尊重 。

  我们说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佛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但这种说法是相对于前三十年的萧条和停滞而言的。如果就目前大陆佛学研究的真实状况而言,我们的佛学研究仅仅处在恢复和起步阶段;如果同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我们的同胞台湾相比,则我们的研究应该说还有不小的差距。承认这种差距,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迎头赶上。有人预言,在政经改革和文化重建的过程中,佛教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显教 。不管这一预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现实,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只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佛学界佛教界携手努力,佛学研究事业将会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感恩与报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