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峨眉山普賢菩薩信仰的哲學诠釋▪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問題本質上是一種現實問題,這就是他所耳聞目睹的現實苦難。如何使人們從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中解脫出來,徹底擺脫生死輪回之苦,達到永恒寂靜的涅〖FJF〗B231〖FJ〗境界,便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和最終理想。生老病死是人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是任何生命都不可避免的必然規律,對這種必然規律的絕對超越,徹底擺脫生老病死之苦的涅〖FJF〗B231〖FJ〗妙境,只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超然的、神聖的境界。所以說,“人間力量的宗教化,世俗力量的神聖化,宗教理想境界的超自然化,乃是宗教産生的前提”。15

  峨眉山高出西南,嚴峻挺拔,鍾靈毓秀。因此山“雲凝翠,鬓黛遙狀,真如〓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16又由于自然條件的奇異配合,造成晝有佛光、夜有聖燈17等天然奇觀。正是這樣再樸素不過的人間美景、自然山色,一旦被冠以菩薩道場的聖名,便立刻神聖化、超自然化了。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乃至石頭瓦塊,洞穴溪流,一切的一切都披上了神靈的聖裝,成爲普賢菩薩顯示神聖、興慈運悲的象征,受到萬民敬仰,四衆崇拜。如菩薩石、普賢茶、普賢竹、善賢錢、洗象池、佛光、聖燈等等。同時,普賢菩薩這一超然的,不可思議的天國神聖,也因此而取得了信徒所喜聞樂見且容易接受的人間形象,具有了化導衆生、接引有情的方便之所。“峨眉從漢以來二千年,大小寺宇莫不崇奉普賢菩薩,四方信士禮敬普賢者,亦莫不指歸峨眉”。18普賢菩薩乘六牙象的莊嚴化身,隨機顯現的應化事迹,超越時空,惠及宇內。故有“降中興以慰宋後”、“來天安以應道溫”、“駕象降普明之室”、“化女子而求宿,顯昙翼之真修”、“爲舍得以驅牛,示亡僧之破戒”19……如此等等變現無常的千萬化身,隨緣赴感,當機說法的菩薩善行。普賢菩薩的慈悲智慧,使峨眉山憑添了幽谧和靈氣;峨眉山的山山水水,梵宇琳宮,鍾聲佛號,縷縷清煙又強化了普賢的神聖與莊嚴,並且架起了一座連接天國與人間的橋梁。

  再次,從宗教的世俗基礎和客觀根源來看,宗教作爲一種曆史悠久的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産生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宗教的産生是社會的需要,它是人們面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種種異已的力量而感到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企求某種超越的力量作爲命運依托和精神歸宿的這樣一種信仰系統。費爾巴哈正是基于此點,才把人的依賴感說成是宗教的根源。恩格斯發展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從主觀至客觀,把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已力量作爲宗教産生的客觀基礎。就宗教的社會功能而言,宗教是人們通過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而減輕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從而獲得最高幸福的手段,是維系社會的穩定和一體性的象征體系和價值體系。

  人之所以崇拜神,信仰宗教,在于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崇拜和信仰,得到仁慈的神的恩典,滿足靠人力所不能滿足的願望。但神的仁慈如何表現

  願望和滿足如何實現

  這就得靠神的超自然能力所創造的奇迹——神迹。20人的願望和需求是不受限製的、超自然的,但超自然的願望的實現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神的奇迹則正是以超自然的方式,迅速地實現人的願望,是理想與現實的直接統一。多少年來無數善男信女、高僧大德虔誠地朝拜峨眉,禮敬普賢,興寺建塔,誦經布道,其迹可感,其心至誠。然無一不是抱著各種各樣的願望,希求通過菩薩的保佑和恩賜,而得以實現。他們的願望常常是美好而善良的,甚或是利益衆生、大公無私的,但他們所企求借以實現願望的方式,則無一例外地具有超自然性。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奇迹乃是基督教(引者注:其他宗教亦如此)之本質重要的東西,是本質重要的信仰內容。但是,什麼是奇迹呢

  是一個被實現了的超自然主義的願望;除此之外,便什麼也不是了”。21“宗教奇迹是以人的某種願望,某種需要爲其前提”。22對神迹的信仰和崇拜是神靈萬能的證明,而人的願望和需要則是人們信仰神迹的主觀根據。

  如果說祈求實現人們的超自然的願望是神迹信仰的世俗基礎,那麼希望通過神迹崇拜而維系社會穩定和一體化則是神迹信仰的社會根源。峨眉山自唐代以來,受到曆代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各朝君王敕賜頻頻,地方官吏爭相效尤。捐贈寺廟,置製法器,賜衣贈食,樂此不疲。峨眉山法緣隆盛,聲望日重,菩賢菩薩天人共仰,僧俗皆敬,是與統治者的這種全面支持分不開的。峨眉山普賢菩薩信仰之所以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這就要歸因于它所起的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功能。從曆代帝王的敕書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明神宗敕賜峨眉山白水寺藏經書曰:“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爾住持及衆僧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壺肅靜。忏已往衍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已無爲之治道焉”。23他在敕賜慈延寺藏經敕書中說得更爲明確。“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術之外,複有釋教,相翼並行。……蓋仁慈清淨,其功德不味;神道設教,于化誘爲易”。24

  綜上所述,神迹作爲神的基本品性之一,與宗教本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果沒有對神迹的信仰,宗教就會因此而喪失引人入勝的魅力,喪失廣大信徒的信仰。25神迹是否存在的問題,是同神是否存在相等價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已經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科學的答案。同時也應該看到,圍繞著對宗教神迹的信仰而産生的另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豐富了人類的文化思想寶庫,爲人類文化的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一朵。以普賢菩薩信仰爲中心而逐步形成的峨眉山佛教文化,以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風貌,豐富多彩的內涵和震古灼今的巨大影響力,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燦爛光輝的篇章。

  ①喻廣文山志,轉引自胡世安《題喻廣文峨眉山志》。

  ②峨眉山佛教文化,“駱坤琪著《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9月。

  ③胡世安編《譯峨籁

  宗鏡紀》。

  ④印光《峨眉山志〗。

  ⑤參見印光峨眉山志《流通序》。

  ⑥同上。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54頁。

  ⑧參見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第一編,第二章、第七節。

  ⑨《金剛經》。

  10印光《峨眉山志》卷二。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

  15參見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第一編,第一章。

  16《峨眉郡起》。

  17“佛光”、“聖燈”均屬山中的自然現象。

  18印光《峨眉山志》卷二。

  19同上。

  20同8。

  2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162頁。

  22《費爾巴喻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737頁。

  23印光《峨眉山志》卷六。

  24同上。

  25參見葉在吉《宗教學通論》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

  

《關于峨眉山普賢菩薩信仰的哲學诠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