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58慈悲之道

  慈悲之道–一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間者。《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2.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舍心者,能斷貪恚及衆生相。《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3.菩薩摩诃薩四無量心能爲一切諸善根本。《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4.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5.能爲善者名實思惟,實思惟者即名爲慈。《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6.誰得安隱眠?所謂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視衆如一子。《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7.如來爲一切常作慈父母,當知諸衆生皆是如來子。《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8.叁世諸世尊,大悲爲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大般涅槃經》

  

  9.所謂大慈者,爲無礙心及于一切衆生等心所攝;大悲者,爲無厭惓及勤給足一切衆生所攝。《大方等大集經》

  

  10.如來乃以智慧方便、大慈大悲業因緣故,得大寂靜無價智慧。《大方等大集經》

  

  11.世尊住大慈者,以無礙慧于諸有情,平等觀察如虛空故;世尊住大悲者,以平等慧于諸有情,善行惡行若苦若樂無所動故;世尊住大喜者,行于禅定解脫到彼岸故;世尊住大舍者,心無憎愛如虛空故。《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12.行大悲者,謂菩薩學,至無量慧,攝取大哀。《文殊師利普超叁昧經》

  

  13.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衆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14.大慈大悲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名爲如來,大喜大舍名爲佛性。《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15.若于一衆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爲慈善。一切衆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慈悲之道–二 海濤 輯

  

  1.當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罵不得應,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獄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處世間,亦當慈心轉相愍念。《佛般泥洹經》

  

  2.慈悲真梵行,攝一切衆生,自利複利他,皆令得解脫。《大集會正法經》

  

  3.大悲心爲父,菩提心爲母,善法爲知識,能救護衆生。《大集會正法經》

  

  4.佛爲大悲者,最上世間尊,普觀諸有情,等同爲佛子。《大集會正法經》

  

  5.菩薩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等爲四?

  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愛其子,亦如自身無異;

  二者、若得苦痛、撾捶、割剝,計無有身而不愁憂;

  叁者、已得解空,離諸所見;

  四者、身所行惡常自責悔,他人所作見而不證。是爲四事,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須真天子經》

  

  6.佛是一切智具大悲者,隨諸衆生所可樂見皆令如意。《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7.視一切如身,若父母愛子,常持大慈意,照育諸人民;若有起恨心,則覺隨而滅,已解了于空,能爲第一忍。《須真天子經》

  

  8.智者恒住悲,住慈與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證菩提。《月燈叁昧經》

  

  9.莫生瞋怒意,常起慈悲心,若見彼過咎,不對說其愆。《月燈叁昧經》

  

  10.少欲知足住林間,懷慈愍心猶如劍;隨喜獨一無侶者,處林猶如刀入匣。《月燈叁昧經》

  

  11.菩薩摩诃薩住于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

  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割;

  叁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

  五者、爲非人護;六者、得身相莊嚴;

  七者、閉諸惡道;八者、隨其所樂生于梵天;

  九者、晝夜常安;十者、其身不離喜樂。《月燈叁昧經》

  

  12.除于二邊爲說中道,佛以慈爲首。《大莊嚴論經》

  

  慈悲之道–叁 海濤 輯

  

  1.雲何名慈滅瞋恚?所謂對治瞋恚故。雲何名爲悲?謂滅除一切衆生苦惱故。雲何名爲喜?謂于一切衆生所生歡喜故。雲何名爲舍?謂無緣之悲能作佛所作故。《月燈叁昧經》

  

  2.修忍之人一切愛敬,不忍之人衆所憎惡,增長煩惱。長煩惱故,生死增長;長生死故,生諸難處;生難處故,遠離善友;遠善友故,不聞正法;不聞正法故,重翳疑網;以疑網故,遠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方便報佛恩經》

  

  3.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獲善果報。《大莊嚴論經》

  

  4.如來教門,大慈爲本。《止觀輔行傳弘決》

  

  5.如來成就大慈平等,普爲一切有情。如來于一有情起于大慈,與一切有情而無有異。如來大慈雖遍有情界、盡虛空界,然大慈邊際實不可得。《寶雨經》

  

  6.如來成就大悲,不與一切聲聞、緣覺、諸菩薩共。如來于一有情起大悲時,與一切有情而無有異。《寶雨經》

  

  7.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樂,身離熱惱得清涼樂,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報其恩。《坐禅叁昧經》

  

  8.若多淫欲愛亂心,是時不應行慈等;淫人行慈益癡悶,如人冷病服冷藥。淫人心亂觀不淨,谛觀不淨心得定;行法如是相應故,如人冷病服熱藥。《坐禅叁昧經》

  

  9.瞋恚之惡失大利,失慈心者障礙佛道。《五門禅經要用法》

  

  10.修習慈心,常念衆生,令得佛樂;習之不息,便得離五欲,除五蓋。《五門禅經要用法》

  

  11.有六法,疾成正覺:

  一曰身常行慈,無怨無結;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義;

  叁曰心慈仁和,調隱哀念十方;四曰護戒不造想,求大乘之業;

  五曰正觀見十方空,道俗不二;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業,以濟危厄。是爲六。《演道俗業經》

  

  12.佛滅一切漏,無比大慈悲。《阿育王經》

  

  慈悲之道–四 海濤 輯

  

  1.一切衆生凡有叁聚:一者、怨;二者、親;叁者、中。如是叁聚名爲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親既成,次及怨家。《優婆塞戒經》

  

  2.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爲欲利益諸衆生故,爲得無量純善法故。《優婆塞戒經》

  

  3.若有說言離于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衆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于欲界,名欲界慈。《優婆塞戒經》

  

  4.菩薩受持菩薩戒者,至身專念自省己過,不訟彼短。見行惡者心不慎恨,見破戒者心生憐憫,無有瞋惱。《菩薩善戒經》

  

  5.若見衆生受大苦惱,生于悲心,隨其己力而爲除斷,願諸衆生悉令安隱。《菩薩善戒經》

  

  6.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菩提心修叁十七品,因叁十七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善戒經》

  

  7.菩薩摩诃薩成就、具足菩薩戒者,能爲一切衆生仆使。若爲衆生之所瞋罵、打害、劫奪,則生慈心。若見衆生厚重煩惱,發憐愍心,爲欲破壞衆生煩惱。《菩薩善戒經》

  

  8.菩薩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緣故;若施苦者,悲因緣故;若施有德者,喜因緣故;若施眷屬、兄弟、僮仆,舍因緣故。是名菩薩因智慧施。《菩薩善戒經》

  

  9.學菩薩戒者當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薩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菩薩善戒經》

  

  10.修慈悲心,能壞欲界所有煩惱。《菩薩善戒經》

  

  11.衆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優婆塞戒經》

  

  12.菩薩摩诃薩修集慈心,谛觀一切叁聚衆生:一者、受樂,二者、受苦,叁者、受不苦、不樂。《菩薩善戒經》

  

  13.菩薩摩诃薩四無量心合則爲悲,是故菩薩名爲大悲。《菩薩善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