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菩提果–一 海濤 輯
1.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雜阿含經》
2.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雜阿含經》
3.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雜阿含經》
4.慈心無害想,不害于衆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雜阿含經》
5.賢德有正念,賢德常正念,不殺不教殺,不伏不教伏,慈心于一切,心不懷怨結。《雜阿含經》
6.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善逝哀愍故,常教授衆生;哀愍衆生者,是法之所應。《雜阿含經》
7.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于殺生淨除其心。《中阿含經》
8.若彼弟子恭敬順行而立于智,其心歸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違師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師行慈事,不行怨事。《中阿含經》
9.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中阿含經》
10.汝等于我法中出家修道,宜起慈心,哀愍黎庶!《長阿含經》
11.若能以慈心念一切衆生,如構牛乳頃,其福最勝。《長阿含經》
12.當舍我人想,獨處修慈心,除欲無臭穢,乃得生梵天。《長阿含經》
13.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叁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製。《長阿含經》
14.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廣大。《增壹阿含經》
15.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增壹阿含經》
16.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叁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衆生,此福功德不可稱量。《增壹阿含經》
慈悲心.菩提果–二 海濤 輯
1.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爲力,弘益衆生。《增壹阿含經》
2.雲何爲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于衆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衆生。《增壹阿含經》
3.我聲聞中……多遊于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悲泣衆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增壹阿含經》
4.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閑靜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貴,恒與和合,是謂比丘第一重法。複次口行慈心,終無虛妄,可敬可貴,是謂第二重法。複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貴,是謂第叁重法。《增壹阿含經》
5.如來有大慈悲,愍念衆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舍一切衆生,如母愛子。《增壹阿含經》
6.施惠無難者,蒙此獲福佑,當起慈惠心,作福無有懈。《增壹阿含經》
7.當行慈心,廣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增壹阿含經》
8.沒有其它人比自己更可愛,但其它人也是最愛自己。所以由于自愛之故,不應傷害他人。《相應部》
9.我與彼等亦相同,彼等與我亦無異;自己與彼相比較,不可殺害諸衆生。《經集》
10.沙門之戒,慈仁爲本,不得殘殺蠕動之類。哀念人物,逾于赤子,亦不怨訟。求直于人,常念所生及師友恩。精進求道,欲度父母。《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11.當發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轉在生死,悉曾爲親族。譬如樹生華,轉成果無異;父母妻子友,宗親亦如是。《修行道地經》
12.其有從瞋恚,怨害向他人,後生墮蛇虺,或作殘賊獸。譬如竹樹劈,芭蕉騾懷妊,還害亦如是,故當發慈心。《修行道地經》
13.其行慈心者,等意無憎愛,不問于遠近,乃應爲大慈。等心行大哀,及至叁界人,行慈如是者,其德逾梵天。《修行道地經》
慈悲心.菩提果–叁 海濤 輯
1.其修道者,成具慈心,火所不燒,刀刃不害,毒亦不行,衆邪不得便。《修行道地經》
2.慈心力故,于惡世中安隱無患,于破法衆中獨隨法行,于熱煩惱令心清冷,如近聚落有涼清池。《禅法要解》
3.廣集仁慈心,功德無邊際,身口無過惡,愛敬由之生。《一百五十贊佛頌》
4.菩薩摩诃薩如實知貪心而不生瞋,知離貪心而不生憙,唯于貪心衆生生于大悲,于離貪心衆生生于大慈。《法集經》
5.菩薩摩诃薩如是如實知衆生心:于未得解脫衆生不生瞋心,得解脫衆生不生憙心,唯于未得解脫衆生生大悲心,得解脫衆生生大慈心。《法集經》
6.菩薩起貪心時,修不淨觀即滅貪心;起瞋心時,修行大慈即滅瞋心;起癡心時,修因緣行即滅癡心。《法集經》
7.以如實知故,菩薩于一切衆生生大慈悲。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實叁昧法門如實知,爲令一切衆生成就!」《法集經》
8.是菩薩以大慈悲心熏修。依彼大慈悲心,修持增上戒、增上叁昧、增上慧滿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集經》
9.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應觀法空,緣一切智具勝功德,愍念有情受貧匮苦,應行布施波羅蜜多。《大般若經》
10.若菩薩摩诃薩緣一切智智,大悲爲上首,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诃薩則能攝受一切智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大般若經》
11.諸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觀法空。緣一切智,具勝功德,愍念有情,而行布施,心無所著。若能如是修行布施,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大般若經》
12.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爲上首,修行布施波羅蜜多。《大般若經》
13.菩薩摩诃薩成就二法,魔不能壞。何等二?觀一切法空,不舍一切衆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慈悲心.菩提果–四 海濤 輯
1.若菩薩摩诃薩安住大慈波羅蜜故,則于一切衆生慈心遍滿。《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2.菩薩即爲彼諸衆生起慈悲心而作是言:「我當于彼無主、無親、無救、無護諸衆生等而作救護。」爲彼因緣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大寶積經.大乘十法會》
3.修習慈悲念,舍離谄曲心,常樂在空閑,是則菩提道。《大寶積經.叁律儀會》
4.諸聲聞慈,唯能自救;諸菩薩慈,畢竟度脫一切衆生。《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5.衆生緣慈,初發大心菩薩所得;法緣之慈,趣向聖行菩薩所得;無緣之慈,證無生忍菩薩所得。《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6.在家多怒,出家多慈;在家負擔,出家舍擔。《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7.若能住是慈悲地中,斯則能爲利益他事,則亦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諸波羅蜜等。《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
8.譬如一切水種,百谷、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衆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9.菩薩成就四法,受端正身。何等爲四?
一者、于惡友所不起瞋心;二者、住于大慈;
叁者、深樂正法;四者、造佛形像。《大寶積經.妙慧童女會》
10.有四法知恩、報恩。雲何爲四?一者、勸諸衆生趣菩提故;二者、知所作業不失壞故;叁者、慈愛衆生如己身故;四者、善能修行菩薩事故。《大寶積經.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11.是善男子、善女人爲他所瞋,罵詈诃責,誹謗輕毀,稱揚惡名。如是諸惡,悉應忍之,起慈悲心,純淨無垢,欲得如來心故。《大寶積經.善臂菩薩會》
12.慈是菩薩家,心平等故;悲是菩薩家,深心念故;喜是菩薩家,生法喜故;舍是菩薩家,離貪著故;不舍菩提是菩薩家,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思益梵天所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