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60慈悲心鑰

  慈悲心鑰–一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于一切衆生修慈,于親友、中人、怨家平等心,離瞋、恚、愛。如是滿舍波羅蜜。《解脫道論》

  

  2.若人初起忿恨,焚燒慈心,令其心濁,從此增長面目嚬蹙。《解脫道論》

  

  3.觀有情類如己謂慈;樂有情類離苦謂悲;于他興盛欣慰謂喜;于親怨相不思謂舍。《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4.等觀一切如友謂慈;于遭苦者哀愍謂悲;由勝解力想有情類得益離損欣慰謂喜;于有情相等觀謂舍。《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5.悲者以彼樂爲自樂故。是故菩薩所有施果,皆應布施一切衆生。

  

  6.悲、慈心法雖一,四義不同,故分二種:

  一、功能不同:悲能拔苦,慈能與樂;

  二、治患不同: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慈遣麁重;

  叁、境界不同:悲心多緣苦衆生起,慈緣無樂衆生而起;

  四、得報不同:悲得空處,慈生遍淨。《大乘義章》

  

  7.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覺意,設斷五道因緣者,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爲大慈大悲。《鸠摩羅什法師大義》

  

  8.菩薩大事者,所謂不舍一切衆生。然度衆生必須二事:一者,內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濟。《金剛般若疏》

  

  9.大悲雖拔其苦而實無所拔,大慈雖與其樂而實無所與。故慈悲不妨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悲心。《金剛般若疏》

  

  10.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諸菩薩不舍生死由大悲故,菩薩起苦是利他因,菩薩不舍生死時即是不舍一切苦。

  

  11.悲施財叁果,悲者恒增長;愛生及攝生,資生複叁樂。

  

  12.苦者悲諸苦,不施雲何樂?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

  

  13.施及于施果,普施于一切; 彼樂我樂故,施彼我無須。

  

  14.悲者以大悲,盡施及常施; 應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

  

  慈悲心鑰–二 海濤 輯

  

  1.若人厭財而行施者,是人雖不欲財而財自來。極廣極妙道理如此,以大心故,若有如此還用布施,是則資財來而複來,菩薩則施而複施。何以故?非求自樂,欲令施無窮故。

  

  2.一切世間皆愛世樂及自身命,一切聲聞緣覺雖不愛世樂及自身命,而于涅槃起住著意,菩薩不爾,大悲自在故,于涅槃尚不住,何況住彼二愛中,已說大悲無著,次說大悲愛勝。

  

  3.阿羅漢、辟支佛尚無大悲愛,況余世間而有可得!若如是者,豈不過世乎!

  

  4.慈者,于求樂衆生聚起與樂行;悲者,于有苦衆生聚起拔苦行;喜者,于有喜衆生聚起不離行;舍者,于諸受起煩惱衆生聚起令離行。

  

  5.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煩惱,如前所說過失悉遠離故;二者、不舍衆生,爲成熟衆生生死不能汙故。

  

  6.一切生死以苦爲體,以無我爲性,菩薩于苦得如實知,于無我得無上覺,如是得知覺已,由大悲故于生死不生厭離,由勝覺故亦不爲煩惱所惱,是故菩薩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

  

  7.見苦自性時,知苦生悲苦,亦知舍方便,恒修不厭生。

  

  8.菩薩觀世間苦見其自性時,即生悲苦,如彼遠離方便,亦求如實知。知已,恒修不厭,是名大悲功德。

  

  9.菩薩悲自在,寂靜尚不住;世樂及身命,此愛雲何起!

  

  10.菩薩見衆生苦,是名悲因。起極憐愍,遠離小乘心,是名悲體。得一切世間勝,諸地不退,是名悲業。

  

  11.貪愛非無障,世悲亦世間;菩薩悲愛起,障盡亦過世。

  

  12.得悲諸菩薩,舍苦而起苦;彼初起苦怖,證時欣樂甚。

  

  13.悲苦最希有,苦勝一切樂;更樂悲生故,辦非有況余。

  

  14.施與悲共起,能令菩薩樂;叁界中樂受,比此無一分。

  

  15.生死苦自性,不舍由悲故;起苦利他因,雲何舍不習?

  

  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大乘莊嚴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