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61慈悲的導引

  慈悲的導引–一 海濤 輯

  

  1.菩薩常以四事因緣名爲大悲:

  一者、谛觀衆生受苦因緣甚深難解;二者、無量世中修集;

  叁者、至心修集;四者、以至心故,爲于衆生不惜身命。以是四事因緣故,能爲衆生勞謙忍苦,受于苦身。是故菩薩名淨大悲。《菩薩善戒經》

  

  2.佛神通力無有量,愍念有情常顯現,以上妙法令我聞,億千萬偈歎無盡!《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3.甯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當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4.菩薩摩诃薩修集慈心,觀受樂者,令其增長;觀苦衆生,滅苦生樂;觀不苦、不樂者,斷除苦、樂,令得涅槃。《菩薩善戒經》

  

  5.菩薩觀察受苦衆生,有百一十。爲除是苦,修集大悲。《菩薩善戒經》

  

  6.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住在何處?當言住于大悲。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故名大悲。《菩薩善戒經》

  

  7.菩薩修集是無量心,得現在樂,能令衆生遠離苦惱,得無量無上功德之聚,莊嚴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善戒經》

  

  8.菩薩摩诃薩先修慈心;爲調衆生故,次說軟語,爲破惡業故;見諸衆生受惡業者,心不怖畏,生救護故。《菩薩善戒經》

  

  9.若有人修行,常起慈悲心,是人知因果,則能脫苦網。《正法念處經》

  

  10.菩薩摩诃薩有五因緣,爲諸衆生受大苦切,心無愁惱:

  一者、有大勇健力故;二者、修集無愁故;

  叁者、勤善方便健精進故;四者、智慧力健故;

  五者、專念修悲心故。《菩薩善戒經》

  

  11.菩薩慈心爲諸衆生壞惡心故,修集慈心;能利衆生,心無悔恨;常修集故,得現世樂。是故如來說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傷,眠無惡夢,諸天擁護。舍此身已,得生初禅。《菩薩善戒經》

  

  慈悲的導引–二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者、不發菩提之心;二者、不得憐愍之心;

  叁者、不勤精進;四者、不敬重戒;

  五者、不知一切世事。《菩薩善戒經》

  

  2.若作息災法,當起慈悲心;若作增益法,當起堅固不退心;若作敬愛法,當起敬愛心;若作降伏法,當現忿怒相,起心食叁界。《瑜伽大教王經》

  

  3.生老病死苦,逼迫于衆生,複加于恚害,多怨複增怨,見世衆苦迫 應起慈悲心《佛所行贊》

  

  4.若菩薩修靜慮時,于諸有情起慈悲心,名爲方便;觀法寂滅,是名智慧。《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5.雲何行慈?見苦厄人當起慈心,爲作救護,皆令得所。《未曾有因緣經》

  

  6.何謂爲悲?見諸衆生無明愛故造生死業,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應懈怠,當勤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當以智慧光明照除衆生無明黑暗,令見大明,免衆苦縛;雖未成佛,凡所施爲一切善業,回施衆生令得安樂,衆生有罪我當代受。是名悲心。《未曾有因緣經》

  

  7.何謂爲喜?若見世人修行善業求叁乘果,勸助隨喜;見受樂人心亦隨喜,見端正人、見勇健人、見富貴人、見智慧人、見慈心人、見孝順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勸助隨喜是爲喜心。《未曾有因緣經》

  

  8.何謂爲舍?凡所施爲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是名爲舍。《未曾有因緣經》

  

  9.衆生無量故慈心無量,衆生無量故悲亦無量,衆生無量故喜亦無量,衆生無量故舍亦無量,是故名爲四無量心。《未曾有因緣經》

  

  10.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爲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未曾有因緣經》

  

  11.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十地經論》

  

  慈悲的導引–叁 海濤 輯

  

  1.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願我念衆生,萬倍勝自愛;願彼所作惡,于我果報熟!《寶行王正論》

  

  2.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無災橫而致命終。《大毗婆沙論》

  

  3.所謂大慈大悲心,于衆生如父母、兒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兒子,己身自然生愛,非推而生愛也。《大智度論》

  

  4.菩薩善修大悲心故,于一切衆生乃至怨雠同意愛念,是大悲果報。利益之具都無所惜,持內外所有盡與衆生。《大智度論》

  

  5.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大智度論》

  

  6.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大智度論》

  

  7.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大智度論》

  

  8.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大智度論》

  

  9.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大智度論》

  

  10.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本,從悲而出,瞋爲滅悲之毒。……當觀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見。《大智度論》

  

  11.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大智度論》

  

  12.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衆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大智度論》

  

  13.慈悲心有叁種,衆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衆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習畢竟空故,名爲無緣。《大智度論》

  

  14.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智度論》

  

  慈悲的導引–四 海濤 輯

  

  1.若處眷屬中,當起是意:普願一切衆生遠離鬪诤,互相愛敬,爲善知識,慈和平等。《未曾有因緣經》

  

  2.菩薩應發四種轉勝心。雲何爲四?謂:持戒轉勝;多聞轉勝;大慈轉勝;大悲轉勝。是爲四。《大乘四法經》

  

  3.菩薩應發四種如山心。雲何爲四?謂:于乞者無瞋嫌心;向惡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羅蜜常不舍心;所修衆行皆究竟心。《大乘四法經》

  

  4.若人多瞋恚,後生恒醜陋;慈忍無忿怒,受身常端正。《分別業報略經》

  

  5.佛心者,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衆生。《觀無量壽經》

  

  6.戒定慧解知見生,叁明六信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衆生善業因緣出。《無量義經》

  

  7.菩薩見衆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爲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大智度論》

  

  8.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于一切。《大智度論》

  

  9.複次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度脫衆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大智度論》

  

  10.先以慈心欲令衆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心;于叁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舍心。《大智度論》

  

  11.成就救濟者,飲大悲甘露;菩薩行此行,永除悭病老。《大丈夫論》

  

  12.大悲所起施,意願成菩提;如是知見人,能成一切施。《大丈夫論》

  

  13.菩薩悲心以施爲體,世間衆生以結使爲體。純以衆苦,以爲一味。爲得樂故,行悲心施。《大丈夫論》

  

  14.有苦爲大海,無智爲大暗,能拔濟方便是大悲。《大乘莊嚴經論》

✿ 继续阅读 ▪ 07-060慈悲心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