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 十一月

  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對舍利弗說:“告訴我,舍利弗,一個秉持正信,專心認真的聖潔弟子,對如來或其教誨會存有疑問或不能確定嗎?”

  “不的!世尊,他不會。聖潔的弟子憑著信心與力量努力精進、堅持不懈地斷除惡行、發展善行。他意志堅定、力量強大、毫不猶豫地負起行善的責任,努力實踐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進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于分辨、能記憶久遠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能使雜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專一。他的心念專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正定,能了解輪回是無休止的。有始以來衆生因無明的阻礙,貪欲的束縛而在無盡的生命輪回中浮沈。超越了這愚癡、黑暗的階段,便能到達快樂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棄一切輪回的基礎、斷除欲望、平和寂靜的階段進入涅槃。這種智慧由正見能力所控製。”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進、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專一,一次又一次修習正念,清楚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進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經聽聞過這些事物,如今我親身體會它們。”這種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製。”

  十一月二日

  樹在爲人遮蔭時並無分別心。同樣的,積極修習禅定的修行者不應對衆生産生分別心。相反的,他應培養一視同仁的慈愛心,對行劫者、殺人犯、敵人或自己,都懷著同樣的想法:“這些衆生將如何消除敵氣、不相互傷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樂與有保障?他們將如何照顧自己呢?”

  十一月叁日

  世尊之親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來見世尊。世尊問道:“蒂莎,發生了甚麼事?爲何這般傷心失意,坐在我身邊大哭?”

  “世尊,這是因爲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戲弄我。”

  “蒂莎,這是因爲你舌尖嘴利,卻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應該再舌尖嘴利,也不應該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應該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說了這話,世尊還加上一首偈:

  蒂莎爲何生氣?別生氣。

  謙和對你最有益,

  抑製氣憤、傲慢與矯飾心是至善的,

  爲此,我們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個人要如何觀察感受呢?當感覺到愉快時,他知道:“我感覺愉快。”當感覺到痛苦時,他知道:“我感覺痛苦。”當感覺到中性感覺時,他知道:“我既不感覺愉快,也不感覺痛苦。”當感覺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覺是世俗的。又,當感覺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觀察內外之感受,他細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與消失因素。他也覺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習直至達到有智慧與專注的階段。這樣的人能獨立,不執著于世間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無法確定一個心已得到解脫的人屬于那裏的。即使他們想:“這心識是屬于如來的。”也不對。爲甚麼呢?因爲如來是無蹤迹的。雖然,我這樣講,仍然有些隱士與婆羅門錯誤地說:“沙門喬達摩是虛無主義者,因爲他教導斷除、消滅、使實有之物消失。”我並沒有說這些。在以前和現在,我只是在教導甚麼是苦及如何滅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個人很憐憫衆生的痛苦,爲了衆生的利益、衆生的快樂、人與天神的利益與快樂,他出生在人世間。他是誰呢?就是如來、聖者、徹底覺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同樣體驗到愉快、痛苦與不樂不苦的感受。他們兩間有何分別處與相異處呢?

  當凡人體驗到痛苦時,他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的肉體與精神都有如此感受。這有如一個人被一枚飛镖射中後,又遭到另一枚飛镖的攻擊。他會感受到被兩枚飛镖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怨恨、抗拒,結果産生了一股強烈的怨恨與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尋求感官之樂。爲甚麼呢?因爲凡人除了尋求感官享樂之外,並不知道其他脫離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樂時,享樂的貪念逐漸加強。他不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不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危險性,也不知道如何脫離它們。由于缺乏這種知識,所以對不苦不樂的感受無知。無論是苦、樂或不苦不樂,他都認爲是束縛。他被生、老、死、悲傷、恸哭、疼痛與絕望所束縛。我說他是被痛苦所束縛。

  當經受訓的聖潔弟子體驗到痛苦時,他不會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只體驗到肉體的感受。這有如一個人只被一枚飛標射中,不再遭受隨後的飛镖攻擊。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並不抗拒、怨恨,也就不會産生強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並不尋找感官享樂。爲甚麼呢?因爲他知道脫離疼痛的其他方法。由于不去享受感官之樂,他便不會對享樂産生任何貪念。他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與危險性,也知道如何脫離它們。有了這種知識,對不苦不樂的感受不會無知。無論他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時,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他脫離了生、老、死、悲傷、恸哭、疼痛與絕望。我說他脫離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財富是甚麼?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發到四方。他充滿著充實的、無量的、不念嗔恨與惡意的慈心、悲心、喜心與舍心,並將它們散發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個角落。這就是比丘的財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對世尊說:“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將來,也不會有比世尊更爲覺悟的隱士或婆羅門。”

  “舍利弗,你的說法十分果斷,有如獅子自信地吼叫。爲甚麼會這樣呢?難道你知道過去諸佛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來諸佛的心念嗎?”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嗎?”

  “不的,世尊。”

  “那麼,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何以卻像獅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說話如此果斷呢?”

  “世尊,我雖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我卻了解佛法。假設有一個城市,築有堅固的城牆、高聳的樓房和一道大城門。把守這大門的是個非常銳敏、警覺的人,只讓相識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門外。在巡視城牆時,他連一個足以讓貓兒出入的洞孔都沒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衆生要出入城市,必定得通過大門。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過去諸佛通過摒棄五障、摒棄削弱正見的煩惱、設立四念處、了解七覺支的真相而證得正覺。所有未來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聖者、正等正覺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個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樣的?他的動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誨、了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並且牢記在心、依法修行。他還擁有美麗的嗓子,發言時,用詞文雅、清楚,聲音清晰、易聽。他教導同修者,驅策、鼓勵他們,並且使他們快樂。

  十一月十一日

  混雜在黃金內的不純物質有:塵埃、沙粒、砂礫和小石塊。淘金者或其學徒把金堆積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塵埃。完成這程序後,依然有沙粒與小石塊存在。淘金者重複相同的程序,洗畢時,還存有極小的沙粒與塵埃。淘金者再次重複該程序,結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學徒把金砂倒入坩埚熔解。這時的金,雖已熔化,但還不純、還有些混雜物質。它不易彎曲、不能加工、沒有光澤、脆弱易斷,不能用來製造物品。再過一段時間,金匠熔化了金,將它倒出,將所有的雜質濾去。這時的金易于彎曲、能夠加工、光澤四射、不再脆弱易斷,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製成金盤、戒指、項煉與煉子等等。一個積極發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在摒棄身、口、意上的不潔淨時,經常檢查它們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再升起。在這之後,尚有些微小的不淨念頭,如邪淫、嗔恨、殘酷之念頭黏附著他。他再次把這些不潔淨之念一一摒棄。摒棄之後,尚有些更微小的不淨念頭,如對親人、國家、聲譽的思念。這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再次檢查不潔淨之念,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能再升起。這時,他只剩下佛法的念頭。在這階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靜、高超,也尚未安穩和專注于一境。這集中力還受習性所抑製。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穩定、平靜、專一與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習性所抑製,而能平靜、高超、安穩和專注。不論心念轉移到那一門知識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旅行,來到一條曾爲古人走過的路。他沿著這條道路行走,來到一座曾爲古人居住過的皇家古城。城內設有公園、叢林、蓄水池和圍牆,確實是個可愛的地方。假設這個人向國王或臣子禀告他的發現,說道:“大人,我發現了一座古城,請您將它重修。”又假設這座古城經過重修後,繁盛了起來、住滿了人,而且還繼續擴張發展。同樣的,我看到一條古路,一條古時諸佛曾經曆過的路。那是甚麼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叁日

  一個人如何修習觀心?起貪念時,知道心在思念著貪;不起貪念時,知道心不念貪。起嗔念時,知道心念嗔;不起嗔恨時,知道心不念嗔。起癡念時,知道心念癡;不起癡念時,知道心不念癡。心念專一時,知道心念專一;心念散亂時,知道心念散亂。心念經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經修習發展。心念未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未修習發展。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沒…

《佛陀法語 十一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