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对舍利弗说:“告诉我,舍利弗,一个秉持正信,专心认真的圣洁弟子,对如来或其教诲会存有疑问或不能确定吗?”
“不的!世尊,他不会。圣洁的弟子凭著信心与力量努力精进、坚持不懈地断除恶行、发展善行。他意志坚定、力量强大、毫不犹豫地负起行善的责任,努力实践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进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于分辨、能记忆久远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能使杂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专一。他的心念专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正定,能了解轮回是无休止的。有始以来众生因无明的阻碍,贪欲的束缚而在无尽的生命轮回中浮沉。超越了这愚痴、黑暗的阶段,便能到达快乐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弃一切轮回的基础、断除欲望、平和寂静的阶段进入涅槃。这种智慧由正见能力所控制。”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进、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专一,一次又一次修习正念,清楚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进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经听闻过这些事物,如今我亲身体会它们。”这种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制。”
十一月二日
树在为人遮荫时并无分别心。同样的,积极修习禅定的修行者不应对众生产生分别心。相反的,他应培养一视同仁的慈爱心,对行劫者、杀人犯、敌人或自己,都怀著同样的想法:“这些众生将如何消除敌气、不相互伤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乐与有保障?他们将如何照顾自己呢?”
十一月三日
世尊之亲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来见世尊。世尊问道:“蒂莎,发生了甚么事?为何这般伤心失意,坐在我身边大哭?”
“世尊,这是因为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戏弄我。”
“蒂莎,这是因为你舌尖嘴利,却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应该再舌尖嘴利,也不应该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应该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说了这话,世尊还加上一首偈:
蒂莎为何生气?别生气。
谦和对你最有益,
抑制气愤、傲慢与矫饰心是至善的,
为此,我们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个人要如何观察感受呢?当感觉到愉快时,他知道:“我感觉愉快。”当感觉到痛苦时,他知道:“我感觉痛苦。”当感觉到中性感觉时,他知道:“我既不感觉愉快,也不感觉痛苦。”当感觉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觉是世俗的。又,当感觉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观察内外之感受,他细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与消失因素。他也觉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习直至达到有智慧与专注的阶段。这样的人能独立,不执著于世间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无法确定一个心已得到解脱的人属于那里的。即使他们想:“这心识是属于如来的。”也不对。为甚么呢?因为如来是无踪迹的。虽然,我这样讲,仍然有些隐士与婆罗门错误地说:“沙门乔达摩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他教导断除、消灭、使实有之物消失。”我并没有说这些。在以前和现在,我只是在教导甚么是苦及如何灭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个人很怜悯众生的痛苦,为了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快乐、人与天神的利益与快乐,他出生在人世间。他是谁呢?就是如来、圣者、彻底觉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同样体验到愉快、痛苦与不乐不苦的感受。他们两间有何分别处与相异处呢?
当凡人体验到痛苦时,他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的肉体与精神都有如此感受。这有如一个人被一枚飞镖射中后,又遭到另一枚飞镖的攻击。他会感受到被两枚飞镖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这么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怨恨、抗拒,结果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怨恨与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寻求感官之乐。为甚么呢?因为凡人除了寻求感官享乐之外,并不知道其他脱离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乐时,享乐的贪念逐渐加强。他不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不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危险性,也不知道如何脱离它们。由于缺乏这种知识,所以对不苦不乐的感受无知。无论是苦、乐或不苦不乐,他都认为是束缚。他被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所束缚。我说他是被痛苦所束缚。
当经受训的圣洁弟子体验到痛苦时,他不会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只体验到肉体的感受。这有如一个人只被一枚飞标射中,不再遭受随后的飞镖攻击。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就是这么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并不抗拒、怨恨,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并不寻找感官享乐。为甚么呢?因为他知道脱离疼痛的其他方法。由于不去享受感官之乐,他便不会对享乐产生任何贪念。他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与危险性,也知道如何脱离它们。有了这种知识,对不苦不乐的感受不会无知。无论他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时,他不会被这些感受所束缚。他脱离了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我说他脱离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财富是甚么?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他充满著充实的、无量的、不念嗔恨与恶意的慈心、悲心、喜心与舍心,并将它们散发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这就是比丘的财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对世尊说:“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将来,也不会有比世尊更为觉悟的隐士或婆罗门。”
“舍利弗,你的说法十分果断,有如狮子自信地吼叫。为甚么会这样呢?难道你知道过去诸佛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来诸佛的心念吗?”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吗?”
“不的,世尊。”
“那么,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何以却像狮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说话如此果断呢?”
“世尊,我虽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我却了解佛法。假设有一个城市,筑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楼房和一道大城门。把守这大门的是个非常锐敏、警觉的人,只让相识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在巡视城墙时,他连一个足以让猫儿出入的洞孔都没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众生要出入城市,必定得通过大门。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过去诸佛通过摒弃五障、摒弃削弱正见的烦恼、设立四念处、了解七觉支的真相而证得正觉。所有未来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圣者、正等正觉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样的?他的动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诲、了解佛法的文句与字义,并且牢记在心、依法修行。他还拥有美丽的嗓子,发言时,用词文雅、清楚,声音清晰、易听。他教导同修者,驱策、鼓励他们,并且使他们快乐。
十一月十一日
混杂在黄金内的不纯物质有:尘埃、沙粒、砂砾和小石块。淘金者或其学徒把金堆积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尘埃。完成这程序后,依然有沙粒与小石块存在。淘金者重复相同的程序,洗毕时,还存有极小的沙粒与尘埃。淘金者再次重复该程序,结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学徒把金砂倒入坩埚熔解。这时的金,虽已熔化,但还不纯、还有些混杂物质。它不易弯曲、不能加工、没有光泽、脆弱易断,不能用来制造物品。再过一段时间,金匠熔化了金,将它倒出,将所有的杂质滤去。这时的金易于弯曲、能够加工、光泽四射、不再脆弱易断,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制成金盘、戒指、项炼与炼子等等。一个积极发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在摒弃身、口、意上的不洁净时,经常检查它们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再升起。在这之后,尚有些微小的不净念头,如邪淫、嗔恨、残酷之念头黏附著他。他再次把这些不洁净之念一一摒弃。摒弃之后,尚有些更微小的不净念头,如对亲人、国家、声誉的思念。这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再次检查不洁净之念,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能再升起。这时,他只剩下佛法的念头。在这阶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静、高超,也尚未安稳和专注于一境。这集中力还受习性所抑制。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稳定、平静、专一与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习性所抑制,而能平静、高超、安稳和专注。不论心念转移到那一门知识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旅行,来到一条曾为古人走过的路。他沿著这条道路行走,来到一座曾为古人居住过的皇家古城。城内设有公园、丛林、蓄水池和围墙,确实是个可爱的地方。假设这个人向国王或臣子禀告他的发现,说道:“大人,我发现了一座古城,请您将它重修。”又假设这座古城经过重修后,繁盛了起来、住满了人,而且还继续扩张发展。同样的,我看到一条古路,一条古时诸佛曾经历过的路。那是甚么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三日
一个人如何修习观心?起贪念时,知道心在思念著贪;不起贪念时,知道心不念贪。起嗔念时,知道心念嗔;不起嗔恨时,知道心不念嗔。起痴念时,知道心念痴;不起痴念时,知道心不念痴。心念专一时,知道心念专一;心念散乱时,知道心念散乱。心念经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经修习发展。心念未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未修习发展。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时,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心没…
《佛陀法语 十一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