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願─一 海濤 輯
1.「善思如母衆,難忍無量苦,憶念蒼生情,世世永不離。」
2.菩薩應發願爲所有衆生的利益及解脫而工作。由于此發願所具備的虔誠決心,所有爲利益衆生及令衆生解脫所必須做的工作,菩薩都以極強和不厭倦的力量來完成。
3.如果你虔誠獻身于佛法,你將對佛法生出直接而有意義的信仰、自信,及對衆生的慈悲心。
4.你如果知道並尊重佛法的真理,並在此尊重心下繼續修行,無疑的,你的存在將對你所接觸的人,尤其是這個國家有莫大的利益。
5.我們必須生活于大乘的理想中——開悟心之發展,關心于利益衆生及令衆生解脫。
6.我們必須全心全意修習慈悲心,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都留意它,實行它。
7.所有一切菩薩,對無數人生均有同等的威力和加持力,因此所有事物似乎都受其支配。自然界每一件事物都任由菩薩們差使。火可以變成水,水亦可以變成火。這都是由于菩薩的態度、願力及行動的力量使然。
8.皈依是進入戒律修習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受戒加強你修練菩提心並可讓你更容易、虔誠、穩健地走上佛法之路。
9.皈依——進入叁寶之道。
10.皈依的兩顆種子——恐懼與庇護。
11.皈依者的特別戒律:
一、不尋求其它皈依,不害他人,不交惡友,尊敬叁寶。
二、不放棄崇高的皈依,不尋求其它的皈依工具,即使在困頓中也一樣,要勤于皈依與供養,還要教導他人也這樣。
叁、簡言之,要盡形壽相信叁寶,堅此百忍只爲皈依,踏入佛法之道,唯有皈依叁寶。
12.皈依法是解脫痛苦的真正工具,也是消除業障的真正武器。
慈悲願─二 海濤 輯
1.真正皈依對象(庇護者)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一、完全從恐懼與痛苦中解脫。
二、具有能以四聖谛解脫他人痛苦的能力。
叁、對一切事物具有慈悲心,怨親愛憎常住平等。
2.皈依的利益:
一、成爲真正的佛教徒。二、受其它戒的基礎。
叁、先前累積的惡業可以慢慢消除。四、不會爲人鬼所傷。
五、可以指引我們成就高貴的情操。六、不會墜入叁惡道 。
七、可以使我們逐漸累積功德。八、可以很快開悟(岡波巴大師)
3.如果一個人要嘗試空性的冥想,他一方面永遠不可忘記他所皈依之已成就的對象如叁寶等,另一方面也應時時刻刻抱有對衆生産生慈悲的念頭。
4.龍樹菩薩說:「要想成爲菩提心者,就要樹立穩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樹立對普天下所有衆生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空性智慧。」
5.空性的實性就是慈悲。沒有真實體驗慈悲,即使自稱證得空性,也沒有什麼意義。
6.幸福之道,即是要培養慈悲心以及所謂「菩提心」的利他德行。
7.慈悲是希望衆生能得到幸福,而且不只是膚淺與暫時的幸福,而是要引導衆生走向最根本的幸福之道。
8.《圓覺經》日:「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9.《梵網經》雲:「一切衆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10.「成就甚深平等忍,增長如空大悲心,常樂忍辱柔和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11.《慈悲經》日:「讓我們本著無所求的愛心去對待一切衆生,就如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險去保護自己唯一的孩子。」
慈悲願─叁 海濤 輯
1.親切、慈悲、關懷,是度衆生的最好方法。
2.發心以成就衆生來完成自己,這就是慈悲忍辱。
3.「盡我形壽,遍度一切衆生,若有衆生不得度,我誓不取正覺,若我于衆生未盡度時,自棄此宏誓者,我之腦裂爲千片。」 錄于《觀世音菩薩》
4.佛陀因地修行發五百大願之六項:《悲華經》雲:
一、正法滅時,多諸煩惱,五濁惡世,我于是中放大光明,
作調禦師,于黑暗世燃正法燈。
二、如我在舍,所有身命,爲大悲心,不求果報。
叁、願令衆生,悉得解脫,回向隨喜。
四、願令衆生斷煩惱病,諸邪見及四大病。
五、若有衆生,欲行善根,我當爲其開示善根。
六、我爲一一衆生種善根故,于十劫中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
5.視一切衆生猶如自己親生母,更進而將此關懷擴及周遭衆生,以無量心結集資糧。
6.如果有人要尋求安樂的人生,最好的方法是以愛惜其它衆生的菩提心行生活。
7.但只要自我愛執還存在,就無處容納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不能證悟、得一切種智,欠缺一切種智就無法依每一個衆生的根性,以善巧方便度化所有衆生。因此,從今以後我連一秒鍾都不容許自我愛執思想存在,而且決不忘失菩提心,時時要以利益其它衆生爲己任。
8.要顧念到他人是第一點,也是發展珍貴菩提心的基本要件,我們任何之舉,皆應以空性的了悟爲基點,專注于法樂之功德,回向利益所有衆生。
9.《修心七要》雲:「自我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該遠遠地拋棄自我;衆生則是菩提的根源,應該牢牢記住他們。」
10.一切修行首從心境平和、柔和聲色,和顔愛語開始!
慈悲願─四 海濤 輯
1.要以深厚的、真誠的慈悲之心來承擔衆生的一切苦難;把我的一切福德和善果都奉獻給衆生,這就是自他相換的菩提心。
2.決心把所有的衆生從輪回的苦難中解脫出來並使他們成佛,這就是發菩提心!
3.只要把全部心力放在菩提心的修持上面,無論你遭遇多少障礙、困難,從菩提心就可以生起無窮的利益,帶來現世及來世的安樂。
4.菩提心是成就利他事業,引導一切衆生成就圓滿佛道最殊勝的因。
5.如果內心不守護菩提心,所做所爲就不可能變成佛法,心中就沒有歸依處。
6.應該拋棄對仇人的怨恨,對摯友的依戀,享樂的欲望,要置身于幽靜聖地,爲普天下衆生的幸福時時修習菩提之心。
7.一早醒來,必須思惟:我的人生目的就在于令所有衆生離苦得樂,尤其是得到究竟的安樂;要強烈地感覺,這是我的責任。衆生的安樂決定于我是否有慈悲心。
8.穿衣服,須思惟:我的人生意義在于服務所有衆生,帶給他們安樂,爲此之故,我必須保護身體,所以要穿著衣服。
9.總之,所有的日常生活各種活動:食、衣、住、行、工作、休息,都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出發點,怨親平等,即使是每一呼吸都不是爲了自己。
10.這樣逐步地愛惜自己的心轉變爲最純淨的菩提心,愛惜其它衆生,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非常有意義的菩薩行。
11.凡是決心修取菩提之心者,必須作到視輪回如監獄。
12.《莊嚴經論》雲:「大發菩提爲他衆,只求成佛成菩薩。」
13.《中觀旨要》日:「具備仁慈、悲憫和空智,這叁者就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
14.《入行論》說:「世間一切福與樂,皆由利他利衆來,世間一切苦與難,皆因只求自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