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一月一日
在缺乏好導師的情況下,應該依據佛法來修習。佛法是確實的。正確的修習將帶給你永久的快樂與幸福。
一月二日
“設想大地被水覆蓋了,有一人將一副穿有一個洞的牛轭(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抛入水中。牛轭隨風四處漂流。再假設每一百年中,有一只瞎了眼的海龜浮出水面,那麼,依你猜測,這只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龜的頭部伸入轭上洞孔的機會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爲人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徹底了悟的如來住世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佛法與如來的戒律能在世間教授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爲人,如來又已到世間並教導佛法,你就應該力求了悟四聖谛。”
一月叁日
永生之門已開啓,
有所聽聞者都滿懷信心地做出反應。
一月四日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導師是教主,我是修習者。教主無所不知,我則不然。”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導師的教誨將會不斷地幫他茁壯成長,發揮力量。對他而言:“只要能爭取到人力所能達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縮了,肌肉都幹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時此刻擁有淵博的知識或如果有輪回的業力,就會投生在“不還”階段。
一月五日
在個人德行的修習法方面,佛陀的教學法是無以倫比的。一個人必須忠誠,不欺騙、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輕視他人、不汲汲謀求增加利益。他應嚴守感官、適量進食、促進和平、提高警惕、積極行動、孜孜不倦。他應修習禅定、念念分明、言語莊重、循序漸進、意志堅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樂,只保持正念、謹慎。這是個人德行的無上教誨。世尊在這方面已大徹大悟,沒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羅門比世尊更了解德行。
一月六日
世尊問:“鏡子之作用何在?”
羅侯羅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業、口業、意業之前應反複思考。”
一月七日
被懼怕所驅動的人,
來到了神聖的山丘、森林與樹叢中,
來到了神聖的靈樹與靈廟前。
然而它們皆非安全之避難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處,
不是去了那兒,
苦痛便能解除。
然則誰若以佛、法、僧爲皈依處,
誰便得以啓發智慧,了悟四聖谛;
苦(苦谛)、苦的來源(集谛)、
苦的斷滅(滅谛)、滅苦之八正道(道谛)。
這是安全的庇護所,
是最佳之皈依處;
到此處求庇護的人,
能擺脫所有痛苦。
一月八日
沒有了日月,也就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無明;世上也沒有晝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當日月形成後,便能發射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世上便有晝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樣的,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未到來之前,世上也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黑暗,只有無明;人間也沒有關于四聖谛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但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到來後,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人間也有了關于四聖谛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
一月九日
“我將爲你講述八正道;爲你分析八正道。我這就講,請仔細聽。何謂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何謂正見?正見即正確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斷滅以及斷滅的方法。
何謂正思維?正思維即離欲、慈悲、助人的思維。
何謂正語?正語即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和不绮語。
何謂正業?正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何謂正命?正命即放棄不正當職業,以正當職業謀生。
何謂正精進?正精進即興起,揚善去惡的念頭,做出努力,集中並引導心念去製止惡念的滋生、斷滅已升起的惡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進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發展,達至圓滿。
何謂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爲、感受、思想、心念,以便製止世間的一切誘惑與嫌惡。
何謂正定?正定即修習四禅定。
一月十日
抛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會墜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後,
太陽肯定會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雄獅步出洞穴時,
肯定會吼叫一聲;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邁向割舍、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誨。只有能促使人邁向割舍、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誨。
一月十二日
廣闊的海洋只有一種滋味—堿的滋味。
我的教義也只有一種滋味—自由的滋味。
一月十叁日
如果衆生都像我一樣了解布施的功德,那麼“吝啬”的汙點就不會纏住或逗留在心中。在應用事物時,如果沒有與他人分享,他們就不會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後的一點食物,如果不與他人分享,他們也不會感到享受。
一月十四日
摩诃利(Mahali)問世尊:“世尊,造惡業的原因是甚麼?”
“貪、嗔、癡、不專注和邪念,這些都是造惡業的原因。”
“世尊,造善業的原因又是甚麼?”
“慷慨、慈愛、智慧、專注和正念,這些都是造善業的原因。”
一月十五日
修習甚麼佛法才會給自己帶來莫大好處?關于這點,聖潔弟子會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願死去;我喜愛享樂,憎恨痛苦,我不願意被他人殺害;同樣的,他人也不願意被我殺害。因爲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殺、勸勉他人戒殺、贊揚戒殺的行徑。
聖潔弟子會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東西被別人盜取,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盜取了他人的東西,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爲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盜、勸勉他人戒偷盜、贊揚戒偷盜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奸汙我的伴侶,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去奸汙他人的伴侶,他們也一定覺得不愉快,因爲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淫,勸勉他人戒邪淫,贊揚戒邪淫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撒謊來破壞我的利益,我會不愉快。同樣的,我通過撒謊來破壞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興,因爲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謊,贊揚戒撒謊的行徑。
聖潔的弟子又進一步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來破壞我與朋友的感情,或者咒罵我,以無聊無意義的話來擾亂我的心,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如此對待他人,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爲我覺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绮語,勸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绮語,贊揚戒咒罵、戒绮語的行徑。
一月十六日
貪 所應受的責怪較輕,然而,要糾正它爲時較慢,
嗔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爲時較快,
癡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爲時較慢。
一月十七日
在家人能從間或性的感官享受中得到四種快樂。哪四種呢?有物權之樂、有財富之樂、無債務之樂和無過失之樂。
何謂有物權之樂?在家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與血汗,正當合法地掙得財富,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有財富之樂?在家人以正當、合法的途徑賺得財富,並用它來行善,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無債務之樂?在家人不欠他人大、小債務,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無過失之樂?聖潔的弟子,在身體、語言、思想上都清淨無過失,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一月十八日
有智慧、守紀律、
善良、聰明、
謙虛、不高傲,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清晨早起,蔑視怠惰、
爭吵時刻能平心靜氣,
德行圓滿、行事靈巧,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廣結朋友,珍惜友誼、
善氣迎人、福澤共享,
是個向導、哲人、益友,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慷慨解囊、言語溫文、
積極行善、一視同仁,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一月十九日
世上有四種人。哪四種?一種是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一種是只關注他人而不在乎個人利益的人,另一種是只關注個人而不在乎他人利益的人,還有一種是既關注個人也關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間搽了糞而兩邊著了火,既不能當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當森林中的樹木。只關注他人而不關注個人利益的人比前者卓越、高超一些。只關注個人而不關注他人利益的人會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時關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人則是四種類別之首領;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就有如從牛身上取得牛乳,從牛乳中提煉出乳酪,從乳酪中…
《佛陀法語 一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