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煉出酥油,再從酥油的上層撇取精華,就可說是四種類別中最好的一類了。同樣的,能關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人是四種類別之首,是最佳、最高、最至上的。
一月廿日
有十樣東西能滋養十樣人們所渴望、喜愛、陶醉而又難以得到的東西。那十樣?精力與努力滋養了財富;華麗的衣服,精雅的裝飾滋養了美貌;有規律的生活滋養了健康;結交善友滋養了德行、抑製感官之欲滋養了聖潔生活。摒棄爭執滋養了友誼、反複溫習滋養了淵博知識、多聽多問滋養了智慧,學習與檢查滋養了對教誨的了解、正當的生活滋養了往生天道的機會。
一月廿一日
當一個犯了五戒的愚人坐在大會堂裏,大街上或十字路口,聽到別人議論他,他必定尋思:“這些人在議論著我,因爲我做了這些事。”這是那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到第一類苦惱與沮喪。
當愚人見到國王捉拿及處罰小偷或犯人時,他必定尋思:“這國王正在處罰這犯人而我也做了這些事,如果被國王知道了,也必定會處罰我!”這是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到的第二種苦惱與沮喪。
當愚人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或睡在地上,以往在身、口、意上所犯的錯必定籠罩著他,就有如夜幕低垂時,山峰的陰影必定籠罩大地一般。這時愚人不禁尋思:“我過去不曾行善,也不曾積德,面對可怕事物,也不曾找到避難所。我會到專爲不行善,只行惡的人而設的地方。”于是這愚人悲傷、恸哭、捶胸頓足、神智不清。這是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的第叁種苦惱與沮喪。
一月廿二日
修持佛法者,
應戒酒及勸勉他人戒酒,
應知道酒會令人迷醉。
愚者因迷醉而造惡業,
並且導致他人疏忽大意,
故,這禍根應閃避,
這愚行只爲愚人所愛。
一月廿叁日
憑借四種素質,聰明睿智,德高望重的人過著踏實、有活力、無過失、不被智者責備的日子。哪四種素質?清淨身業、口業、意業及感恩圖報。
一月廿四日
本無過失者,
與惡人爲伍,
會被人懷疑行惡,
名譽也因此受損。
一個人受朋友與領導者影響,
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變得與他們一般樣。
被跟隨者與跟隨者相似,
被觸動者與觸動者相似。
一支塗了毒藥的箭,
觸動了未塗毒藥的箭,
結果全被沾染了毒藥。
正直者不願被汙染,
不與愚人爲伍。
若將腐魚片串于“孤沙”草上,
那草迅速染上臭味,
與愚者相伴,
結果也是一樣。
若將乳香包于普通葉子,
那葉子亦迅速染上香味,
與智者相伴,
結果也是一樣。
謹記葉子之例,
並了解其結果,
人應與智者爲伍,
絕不與愚者爲伴。
一月廿五日
我們可以以叁種素質辨認出誰是正信者。哪叁種?他渴望會見有德之士;他渴望聽聞佛法,他並不吝啬,爲人慷慨、廉潔、樂于布施、樂于助人,樂于與他人分享財物。
一月廿六日
基于憐憫衆生,爲衆生與天神的福利與快樂著想,能如此賣力地爲衆生謀求福利與快樂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佛法是盡善盡美,顯而易見和不受時限的。它任人自願嘗試、循序漸進地學習,是智者所能成就的。能宣說這循序漸進的教誨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清楚解釋何者爲對,何者爲錯,何者該指責,何爲該贊揚,何者該仿效,何者該避免,何者爲低,何者爲高,何者純淨,何者不純,何者混濁。能解說得如此詳盡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教導弟子通達涅槃之道。涅槃與通達涅槃之道是互相配合,合而爲一的,有如恒河與耶木那河(Yamuna)彙爲一體,一起奔流,能引導我們踏上通達涅槃之道的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擁有很多同伴,包括初學者與斷滅煩惱者,世尊與他們共居一處,共享團結之樂。這樣的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供養佛陀的果報卓著。顯貴們因爲世尊聲名顯赫,便特意尋找他以贈送禮物。然而世尊並不因此而高傲自大。如此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已解開心中疑問,不再猶豫。對于聖潔生活的宗旨,毫不懷疑,他已完成自己的目標。能達至如此境界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一月廿七日
傾盆大雨由天而降,雨水流入溝渠,溝渠漲滿之後,便流入窪地;窪地漲滿之後,便流入陷坑,再流入小池、大池、湖泊、小溪、小河與大海。同樣的,聖潔的弟子具備了對佛陀、佛法、僧團的堅定信心,具備了聖者所喜愛的德行,憑借這些條件,他能像不斷向前沖流的雨水一樣,最終會到達彼岸,斷除一切煩惱。
一月廿八日
想要告誡他人時,應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在修習身體和語言上的清淨?我是否已完美無缺、纖細無遺地修成了身體和語言上的清淨呢?這些素質是否已在我身上顯露出來呢?”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會說:“去修習你自己的德行和語言吧!”
再者,想要告誡他人時,應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已修成了友善之心,對同修者是否不存任何惡念?這些素質植根在我身上了嗎?”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會說:“去修習你自己的友善之心吧!”
一月廿九日
一堆鮮花,
可以編成許多花環;
同樣的,一個人,
可以成就許多善業。
一月卅日
從叁樣東西我們可以辨認出誰是智者。哪叁樣,他能看清缺點,當看到缺點時,他會盡力糾正,當其他人承認缺點時,他會原諒那人。
一月卅一日
不造惡業,
力行善事,
淨化心念,
這是諸佛的教誨。
不輕視、傷害他人,
嚴守僧團戒律,
飲食要適量,居處幽僻,
專心修習禅定,
這是諸佛的教誨。
故,修習慈悲觀,
應是爲自己與他人,
大家應滿懷愛心,
這是諸佛的教誨。
《佛陀法語 一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