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是叁寶的本源—一 海濤 輯
1.要成就道次第,以及真正開始禅修道次第之前,最重要的前行是要修上師相應法。因爲沒有修上師相應法,就沒辦法獲得上師的加持;沒有上師加持,就沒有辦法生起整個道次第的證悟。
2.所以,我們想要任何的證悟,都必須以修上師相應法爲基礎,再加上修前加行,才能夠有所成就。透過上師融入你的心,住在你心中,加持你的心,你才能生起道次第的證悟。
3.訓練自心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依止上師的基礎上,在聖道叁要中修心。此外,盡量藉由修持密乘、接受教法、本尊法的釋論等,在心中造下善的習氣。
4.盡你所能做一切事以留下最多的善習氣,藉此你能迅速成就佛果。
5.修行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依止心和悲心,這是和諧的因。那是最好的修法。對他人的悲心能減少所面對的問題,大家也都會幫助你。
6.依止心累積廣大的功德,良好的叁昧耶帶來內在和外在的成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一切都會隨之而來。
7.你受越多苦,就越需要仰賴和依止上師。
8.各種各樣的障礙之中,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于我們心中的不正見。爲什麼我們沒有如理依止師長的證悟?因爲我們心中這些不正見的障礙之故,就算上師是佛,你也沒辦法看出他是佛。
9.佛的聖意,也就是法身佛,是受無量悲心所包圍的,他所緣念的就是要救度一切衆生。所以很確定的,佛絕對會帶領我們及一切有情成佛。
10.佛是怎麼來教導我們、救度我們的呢?根據我們心的層次,他會示現不同的相來教導我們。
11.只觀上師的功德,不觀上師的過失,才能讓我們真正在心中生起如理依止師長的證悟。蓮花生大士曾經說過,一切修行證悟的來源,來自于如理地依止上師,要將上師視爲佛。
上師是叁寶的本源—二 海濤 輯
1.如同噶當派的博多瓦格西所講:你對上師有大依止心,就能在修行上有大證悟;你對上師有小依止心,在修行上就只有小證悟。
2.我們要將上師視爲佛,而只觀上師的功德,不觀上師的過失,能夠這樣如理行持,依止心非常穩固的時候,就能夠得到上師的加持。果報是:整個菩提道次第,一直到成佛的整個證悟,都可以在你心中生起。
3.如果你能夠將結了法緣的上師視爲佛,並生起很強烈的依止心,當你的心緣念在這樣的狀態的時候,去觀修念死無常,很快就會有很強烈的覺受生起。當你真正對上師有了很強的依止心,要調伏煩惱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4.當你對上師的依止心很強的時候,再去聽聞佛法,不管講什麼法,你一聽就很容易有覺受産生,跟你的心很容易相應。
5.當你心中對上師依止心不強的時候去聽開示,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覺受,就像把水灑在石頭上,水根本沒辦法軟化石頭一樣,跟心就是完全不相應,不會有什麼覺受。由這個經驗就可以發現,一切修行成就證悟的來源,端賴于你的依止心有多強而生起。
6.如理依止師長的真正意思是說,我們好象完全對上師投降,完全受上師的調伏,完全遵照上師的教誡去做。這種依止必須非常穩固,你絕對不能讓你的心跟著你的我愛執走,只能跟著上師的教誡去做。
7.這樣如理依止師長,你就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能夠圓滿地成辦你的事業、能夠成佛,成辦這一世、未來世一切你需要成辦的,也能夠真正地利益你自己,並利益一切衆生的需求。
8.宗喀巴大師說過:如果你將上師看成是凡夫,看成是具有苦,而且有過失的凡夫,光是對上師起了這樣的念頭,就會造成你修行成就上的障礙。
9.對于跟你結過法緣的上師,如果你去毀謗他的話,果報等同毀謗十方諸佛。
上師是叁寶的本源—叁 海濤 輯
1.帕繃喀大師在《掌中解脫》中也講到:如果我們對上師沒有很堅定的依止心,對上師有瞋心、邪見生起的時候,道次第裏面所講的八種不如理依止師長的過患就會馬上生起。
2.對已經結法緣的上師起瞋心的時候,看你對他起瞋心的時間有幾秒鍾,同等于秒數那麼多劫之久的時間,你將墮在無間地獄當中受無間地獄的極苦。
3.當你對上師起瞋心的時候,同等于起瞋心的秒數那麼多劫的時間內你所累積的功德,都會被你對上師所起的瞋心所摧毀殆盡,你獲得證悟的時間都要延後那麼多劫。
4.對上師如理的依止心,其實是對我們最重要、最不可思議的保護;對我們的心、對我們的修行,都是不可思議的保護。
5.對于我們要結法緣的上師,應該要去觀察他是否具有十種功德:
一、調伏,二、寂靜,叁、近寂靜,四、教富,五、達實性,
六、德增上,七、善巧,八、悲憫,九、具精勤,十、遠離厭患。
6.本著九種心態修習依止上師——事師九心
一、孝子心:應如孝子,完全奉行上師的谕示,絲毫不違背。
二、金剛心:即使魔類、惡友離間自己與上師,應如金剛杵,永不分離。
叁、大地心:凡是上師賦予的工作負擔,應如大地,荷擔一切。
四、鐵圍山心:依止上師而受苦受難時,應不動如山(內心不受幹擾、不喪氣)。
五、王仆心:即使被賦予一切困難的工作,也以定靜心去完成。
六、除穢人心:棄絕慢心,應如清道夫,視己較上師卑下。
七、繩心:無論多麼艱巨或沈重的負擔,應如繩索,欣喜地承受上師的工作。
八、犬心:即使上師譏評、激怒或忽視自己,應如忠狗,永不報以瞋心。
九、船心:應如舟船,隨時爲上師往返,永不起煩惱。
上師是叁寶的本源—四 海濤 輯
1.一個具德、我們能夠依止的師長,必須要有很強的慈悲心,而且必須非常善巧地帶領他的弟子。一開始一定要很小心、慢慢地去觀察,確定對方有如法的功德,才跟對方結師徒的關系。這樣,我們才不至于去依止錯誤的師長。
2.在這末法時代,要觀察上師的功德比較困難,但你要依止的師長,至少要有五個功德:
一、必須對大乘的教法有信心;二、有忍辱心;
叁、有慈悲心;四、沒有貪瞋癡等等過患;
五、身口意非常具調伏。
3.弟子方面也差不多有跟師長類似的條件,例如弟子應該很具信心,很在乎業果,很嚴謹地持戒,而且非常直心。
4.對于與我們結下法緣的上師,一定要有清淨心,如理地依止。但並不是說,上師所講的一切你都要照著去做。我們這種末法時代的凡夫,遇到問題時可以用戒律來判斷。
5.萬一上師教你去做不如法的事時,用依止心,將上師的心視同法身佛,將自己看到上師的過失或不如法的地方,看成是自己的不清淨心所投射的。
6.以沒有瞋心、驕慢心,很謙卑的態度跟上師解釋:上師現在叫你做的事情,你沒有能力把它轉成佛法的修行,所以祈請上師的許可,讓你可以不必去做。
7.宗喀巴上師解釋過兩種方法,說明如何運用你看到的上師之過失來培養依止心。其一是思惟你所看到的上師之過失,只是自己不清淨心的見解;另一個方法是思惟:這是爲了利益你而故意示現出來的相,以引導你成就正覺。
8.另外一個要點是:你要依止的師長,他本身要跟他的上師有非常清淨的叁昧耶誓言。由于他跟自己的上師有清淨的叁昧耶誓言,他才真正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9.修行並不孤單,因爲無量諸佛菩薩隨時環繞著你,無所不在,愛你、引導你,這就是他們所做的。
上師是叁寶的本源—五 海濤 輯
1.菩提道次第的修持應該奠基于上師相應的一項修持:轉化自心爲視上師與本尊乃一體而不可分的依止心和信心。這依止心應該是穩定的,而非只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就消逝了。
2.要生起依止心並使之穩固,應該每日修持上師相應法。正如充電一般,你必須每天做一些上師相應的禅修。如果你每天都做,就能維持依止心,使之越來越強烈。那麼,對你而言,視上師與佛爲不可分的一體,這種清淨的依止心將越來越真實。
3.當你想到上師時,你會有「他是一切諸佛」之見解;當你想到佛陀,那也是一切上師。倘若這種體悟以及對這種體悟百分之百的信心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很穩固,那麼你就擁有了依止上師的成就。
4.此刻你身邊就有無數的佛環繞,但是你看不到他們。爲什麼你見不到這些數不清的佛?因爲你的心被障礙。你的不淨業阻塞了你,使你見不到諸佛。同樣的道理,你看不到你的上師是佛。
5.你的心是如此迷惑、被障礙,因而你沒有業緣可以見到沒有過失的身相。你的心不夠清淨到可以見到比你目前所見到的更爲清淨的相。所以,佛必須化現爲凡庸相,也就是有過失的相,因爲再也沒有其它方法能夠直接引導你了。
6.在金剛乘中,要了悟自心本性,需要上師的加持,還要累積功德。沒有這些,你無法了悟自心本性,即使透過學習、邏輯推理、辯證或示範也不行。
7.你能獲得一些概念,但沒有上師的加持時,你就無法實證。例如,太陽總是日日照耀。但若沒有特殊的儀器,你就無法運用太陽的能量。就像這樣,佛陀的加持無分別地遍照一切有情,由于我們自己缺乏福德,我們無法看見佛。我們沒有看見佛陀或聽佛說法的好運,所以我們無法直接得到他的加持。
8.現凡夫相的上師,作用就像在太陽和地面間的儀器,透過上師,你能聽到佛陀的教法,你也可以直接得到上師的加持。
上師是叁寶的本源—六 海濤 輯
1.所以,在金剛乘中,賜予你主要灌頂、教授、密乘教授、精髓指導的師長,即使他顯得不像佛,弟子也要視他爲佛。
2.雖然你的上師並不圓滿,有過失,如果你視上師爲真正的佛,就能獲得佛的加持。因爲畢竟一切都來自于心,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所以,即使你的上師墮入地獄道,但如果從弟子的觀點,你認爲他是上師,你還是能獲得上師的加持。不是嗎?
3.在金剛乘道中的加持層次是更有力量的。那就是爲什麼透過一般的大乘道,不可能在一生當中成就正覺。即使對那些最利根、勇猛的弟子而言,也要花叁大阿僧祇劫。但是在金剛乘中,上根而非常具福德者能夠就在此生成就正覺。
4.想要快速找到上師,最好是能累積功德。有很多方法可以累積功德,但是要在短期內累積功德的最好方法就是生起悲心、慈愛心,並在這基礎之上,培養菩提心。
5.無論你接受什麼教法——即使獲得非常少——你都應該試著以身語意實修它們。倘若有重複的障礙使你無法見到上師,應該試著做更多曼達供和金剛薩埵真言,以淨除惡業,累積更多功德。一旦你有了功德,就可以得到一切。
6.在接受指導方面,無論何時有機會,你就應該試著尋求上師的指導。基本上,無論上師教你什麼,無論上師給你什麼忠告,依教而行極爲重要。大多數人喜歡接受許多教法,然後並不去依循,那沒有用。
7.恩薩巴法王說:「簡言之,所生起的成就是大或小,都來自于你以大或小的依止心來修行。」
8.如大悲尊者所言,此處「修行」意指憶念上師的功德,此乃依止心生起之因。此外,憶念他的慈愛,此乃恭敬心生起之因。
9.願我持這些教示爲最心要的修持。思惟慈愛上師的功德,上師乃一切成就之源,不去看他任何的過失,願我毫無障礙地圓滿此誓言。
《07-068上師是叁寶的本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