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與工夫(心源)

  坐禅與工夫

  心源

  一 禅在佛教的地位

  關于禅的意義和其物質,筆者曾在前刊既經闡明了。今在這裏要敘述“禅 的實踐和其工夫”。首先要就“禅在佛教的地位”概述一下。禅由佛教的德目 上觀之,是叁學(戒、定、慧)之一,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一,也是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禅定,智慧)之一。單就此而言,可知禅在佛教修道法上站在如何重要的 地位。可是老實說,這是表面上的觀察,更進一步考察之,禅不僅只是諸德之 隨一,而是涉及一切佛教思想的基礎,換言說之,一切的佛教思想都是禅的考 察之結果,而且由于禅的思惟始能體得的。離開了祈禱就無靈活的基督教,和 這同樣,離了禅觀就無靈活的佛教,只因佛教思想後來漸次分化,裏面雖有豫 想著禅觀,但表面上卻置重于理論的教理說明,結局佛教隨落于學解的分際, 反失其真正的生命,這乃是佛教所遭電的不幸命運。俱舍宗然,成實宗亦然, 法相,天臺,華嚴等宗比比皆是。蓋此等宗派背後豫想著禅觀,其教理結局也立 在禅觀的准備,可是而最肝要的禅觀卻不切實行履,只充爲教相一部理論,變 成理論宗,喪失了禅本來的特質實修的意思,所以無四禅四無色定的修行就無 俱舍宗,無五重唯識觀的實踐就無法相宗,無二谛空觀的實修就無叁論宗,無 修止觀的天臺宗就喪失其生命。達摩下的禅宗,實在是將這些失了禅的解佛 法,拉回到本來的精神,爲其重要的任務。可是如後來只埋頭于祖錄提唱,或 專置專講義,輕觀打坐實修,結局與學解佛法是毫無二致的,元來佛教的真髓 ,是在于叁昧,在于禅那。其教理的組織皆是由于禅的觀察所創出的,而且在 其禅觀中發現其最後的真理性。這是在佛教實修上,理解上,我們一刻都不可 忘記的事項。

  那麼佛教的思想何以由于禅的考察而成立,由于禅的體驗而完成呢?其實 以禅的考察爲背景而成立的思想,不獨限于佛教,印度的思想概以內觀的方法 ,即以瑜伽(相應)的觀察法,發現真理,體驗真理,而進展的。佛教的禅觀 也是由此學風的影響而來的,所以現專由佛教的立場,追尋其思想與禅的考察 之關系略述如下;

  佛教思想表面上無論如何合理,決不是單爲理論而理論,爲智識而智識, 所唱導的,而是必須體得之,使其徹到皮肉骨髓爲目標,就是要得到皮肉骨髓 的體驗保證,始得唱導爲教理。于茲禅的考察,對佛教思想構成和體驗化,帶 有不可缺少的方法上的意義。

  蓋禅的考察其性質上有消極積極的二方面,前者是抑製感覺,舍離一切妄 念雜想,後者是統一精神,專念某一問題,使其融合于全意識,兩者合稱爲“ 止觀”,而佛教以止觀均等爲發現真理,體驗真理之要道,所以理論無論如何 精說,理想無論如何高遠,那只滯留在智識之範圍內,結局是一種的圖案,其 圖案須要依止觀的方法,徹底的轉換改造我們的心靈,始可得具體化。不然的 話所謂八萬四千的法門,也不過是畫餅,畫餅結局是不能充饑的。佛教的思想 不是單純的理論,而是以靈的蘇生爲目標的宗教,所以須要實修,其實修的方 法,以坐禅最爲捷徑。

  二 宗門正傳的坐禅

  坐禅是諸佛的王叁昧,如來的端坐六年也是坐禅,達摩的壁觀凝住九載也 是坐禅,其他叁世諸佛,曆代祖師皆終身實踐窮行之。宗門正傳的坐禅,自達 摩祖師西來至六祖慧能止,只是諸佛無上的王叁昧,維持著純一無雜向上的坐 禅。可是及至五家分燈以後,隨其人之機宜,或頓或漸,禅的提唱也有種種的 演變,所以各家門下亦互相爭風競霸,坐禅也發生種種的傾向及其弊風。但是 在唐朝時代,因英榤續出,得及時矯正其病弊,也可以保其無事,可是及至宋 代中葉以後,發生二種顯著的傾向,互相評擊诋笑,不無病弊簇生,即看話禅 和默照禅的二種禅風是也。元來此二種禅風是發源于大慧宗杲和宏智正覺兩禅 師的禅風。前者是臨濟門下十叁代法孫楊岐派的重鎮,後者是洞山門下十二代 法孫曹洞宗的英傑,兩者同時並立,都擁多數門徒,不讓輕重,又一屬臨濟系 統,一隸曹洞流派,意見自有差異,于茲,宗杲評宏智禅風,以默照禅之語, 默照禅由此起之,而宏智之徒酬以看話禅或待悟禅之語,看話禅自是開源。

  (1)默照禅—由來曹洞系的禅風,是承受達摩面壁九年,只是寂默不欲多言 的宗風,抛棄諸緣,休息萬慮,默默坐定。所以宗杲之徒,評以默照之語,非 無所以。可是只解徒守寂默,無念無爲,無我無心坐定,尚未知其內容故也。

  其實“默”是寂默,即無是非得失之念慮,無取舍憎愛之意識,精神宛如 無風海面,湛然平靜,而在不動不變的狀態。“照”是觀照或明照,究明宇宙 一切的事理,將其結果,公平無私,反照于自己的心鏡,正確判別其黑白而活 用之意,所以默是本體之異名,照是其妙用。若能體用冥合,達其完備圓滿之 境,見性悟道,無不現前,這即是默照祥真個的面目。

  (2)看話禅—看話禅是和默照禅有相反的傾向,看是看讀的意思,話乃是公 案之義。所以看話是把佛祖的公案,作爲學人唯一的對象,向此精進工夫。例

  p.0004

  如把狗子佛性,趙州無字的話等等,一一工夫研究,一關透過一關,逐次通過 多數的公案,以期大悟,所以有待悟禅或看話禅的異名,可是此種作風,後世 弊害百出,以至影響臨濟真個的禅風,乃是遺憾之極。

  那麼真個的看話禅是怎樣呢?宗杲一派的正當意義,並非單在通過許多的 公案。例如茲有無情說法的話,對其話的真正工夫,是在超絕有情無情的差別 ,打破公案和自己的鐵壁,證入平等一如的叁昧,使自己和宇宙同爲無情說法 之一面,這才是看話禅的真髓,如斯山河大地才得爲唯佛與佛的實相,雨竹風 松于茲悉皆說禅,不知有此境涯,而評以侍悟禅,過豈不甚哉?

  (3)兩禅的異同—于茲更要注意者是兩禅的融合點。宗杲比較兩禅曰“他( 宏智)是先定後慧,我是先慧後定,可是定慧等覺,明見佛性”,宏智也作“ 默照銘”,闡明其意義。尤其是兩禅師個人的交情甚密,時常互相往來,而其 後宏智親自招請宗杲,至天童寺,繼其後席,實不恥爲大師家之宏量,如斯兩 禅有相同相別,各有特色,可是後來看話禅變爲“楷子禅”,空弄“無”“喝 ”徒養空腹高心之徒。而默照禅只守默字,不知有照,將禅定的境界,解爲枯 木,死灰,須恥爲佛祖兒孫。

  這樣兩禅各有優劣得失,可是其根源結局歸一,其活用須待師家的活作略 ,應學人根機,先授與公案,反爲便宜。 若真果坐禅,初心之間,依公案工夫 ,是開悟捷徑。而禅定力相當進展,竟以無我無心,超然迷悟之外,開發格外 的知見,尤爲適宜。要之最初由看話禅入,後進入默照禅,實際上最爲適切。

  (4)坐禅究極的境界—坐禅究極的境界是身心脫落的狀態,脫是解脫之意,遠 離內外障礙,一切的惡魔,心身寂然泰然的狀態,落是灑落之意,如以水洗淨 身體,除卻諸塵垢之狀。所以身心脫落不是身心都滅,即是自己本具的天真妙 性現前。一切時一切處,內外毫無被束縛的唯我獨尊之境界,達此境界,隨緣 應境,都自由自在,舉手自發智光,動足自放慈光,行住坐臥都是佛祖身心的 活動,若至此境,妄念執著,悉被截斷,更無迷悟之相,也不惑生佛之名,超 然逍遙平等法界,此則殺人刀。猶如我們要清掃房屋,先將其屋內一切物品( 無論必要品或不必要品),一旦悉盡搬出,才能實施徹底的清掃,同樣,我們 心地上的大清掃,也須要放下善惡正邪一切諸念,不許一法露面。這就是殺人 刀之用。如斯清掃完竣,只將必要物品,整然安排房內,于茲一切道具,始可 現也莊嚴的德性,此則是活人劍。此活人劍,殺人刀,自由自在使得,不偏有 心無心,不著空色,則是禅的實現。

  要之,解脫一切的取舍,憎愛,妄想,分別的對待,截斷生死的根源,枯 渴煩惱的窠窟,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現出天真的性德,即一切萬境盡是自己 的淨土,色聲香味觸都是大道的活用,宛轉自如,如珠在盤,可以渡過大安心 大自如的人生。

  叁 公案的工夫

  在禅門無論何派都勸人工夫,就是授與公案,使人用心研究,工夫是研究 的意思,但禅書中也有工夫用作修行的意思,一概可以看作研究的意思。那麼 工夫的對像是什麼?就是公案,公案到底是什麼呢?公案是由公府的案牍而來 的。其字義就現在而方,猶如政府將議案提出議會,經議會審議通過,得最高 元首的簽署,早已成爲不可變動的案書,放在行政首長的卓上,這案書就是公 案,此公案有絕對的權威,國民全體必須服從。和這同樣,諸佛爲首,曆代祖 師,以及聖賢的言行,一言一句,一舉一動,皆是千秋不磨的教訓。天下的修 行人,必須作爲模範,時常參究。所以稱謂公案。例如孔子對門人日常教訓的 談片,編爲一書名曰“論語”,此談片也可稱爲我們道德上一種的公案,況且 釋尊一人的說法,曆代祖師的行持,其一舉手一投足,都成爲八萬四千的法門 ,一千七百則的公案。皆可當作我們參禅學人的依據或規範。所以可謂皆是一 大公案,其他可作我們研究的題目,或萬世不易的規範,都是公案。蘇東坡居 士的詠賦“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此時眼前的溪聲,山色,天地 間一切萬境,盡是一大公案。縱令如我們一個的匹夫,其所說,诠理契法,也 可爲百世師範,假使一言半句,若能顯法盡道,也必爲天下人之標准。可是禅 門所授與的公案,通常都采擇極沒滋味,毫無理論的文句。元來諸佛的一舉一 動,祖師的片言只語,都可以采爲公案。就中最可增進我們的工夫力,激發我 們的研究心,而以通常的分別,意思難能判斷的語句,作爲公案授與,這是爲 人接衆的活作略。就是工夫的目標,使人直覺宇宙的根源,佛法的靈機故。例 如趙州的“無”字公案,向此“無”字公案,猛烈工夫研究。若把“無”字作 理論的解釋,那就是變成學問,知解,而不能進入“無”的叁昧。禅是直覺的 工夫之結果。空天空地,徹底沒入“無”的叁昧。靈雲和尚曾看桃花開悟,桃 花就是靈雲的公案。又香嚴和尚一朝執帚掃庭,小石突飛擊竹,聽其音響大悟 。此等皆直覺真理的實例,所以參禅工夫的力量愈猛烈,山河大地無一不是好 個的公案。這樣向沒滋味的公案,下了猛烈的工夫,而自覺自己本來的面目, 就是禅的證悟。所以公案是使參禅得到開悟的一大軌准。

  于茲要注意者,坐禅和工夫是不可混同的,初心者坐禅之時,工夫公案,未必 不可,但坐禅和工夫混同一起,爲工夫而坐禅,這是錯誤的。達摩大師既 是大悟徹底之人,尚且九年面壁。釋尊悟道後,常在王叁昧,又每當說法時, 必坐禅入定而後說法。所以爲工夫而坐禅是錯誤的,坐禅叁昧的當處即是活公 案,所以坐禅是無工夫的大工夫,要之,向宇宙的大精神參究,就是工夫的極 處,又是坐禅的妙處。

  四 須參天地的大公案

  一心薰煉的要機,無如坐禅,住于端坐叁昧,截斷一切妄念雜想,可接觸 天地微妙的風光。川流谷間的水聲,可聞宇宙的妙韻,聳立雲上的山色,可拜 佛陀的法身。善人面前無地獄,惡人面前無極樂,迷則凡夫,悟則是佛,使我一心成佛,天地盡是佛土,使我境界成佛法,山河大地總無不是佛法。蘇 東坡居士所謂“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情境身”。自己確實有禅觀, 山川草木皆是清淨法身,無一不是靈活的佛教。

  昔韓退之高徒李翺在朗州刺史時,慕樂山禅師名,特入山相訪,樂山 在松樹下,手執經卷睬也不睬他,李翺性褊急,乃忿然曰“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欲行,樂山曰“何得貴耳賤目”?李翺見樂山和他說話,內心覺 得慚愧,便問師曰“如何是道”?師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問曰“會 麼”?翺曰“不會”,師曰“雲在天,水在瓶”,翺欣然做禮,即呈偈曰“練 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絕學無爲的閑道人,胸中清白,與閑雲野鶴同參,無迷悟凡聖一麈汙染,此 時大道充滿圓通于宇宙,“雲在青天水在瓶”,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 實是天地的大公案,宇宙的大精神,悟了天地萬物總是佛心光明,于茲始 得確固不拔的大安心。可是若只住著于超脫世間之處,還是不能實現天地 的妙用,也不能撥轉佛性的靈機,禅門稱之謂“向上的死漢”,因無任何 活動,也無慈悲之淚,也無順逆縱橫之分,所以要有此大無我大安樂的境 地,大死一番大活現成,躍入差別世界,大演活動,濟度衆生,這稱謂“百尺竿頭進一步”是佛門最要機之處。

  

《坐禅與工夫(心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