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家庭的婦女應取的態度
東和寺 心源
這裏由佛教的立場上,來說些家庭的婦女應取的態度。最先要說明婦女在佛教所站的位置。原來佛教之目的,是爲轉迷開悟,離苦得榮,止惡行善,所以要觀察衆生的機根和時代的推移,來隨機說法,不得千年一律,有時說婦女是惡人、邪見的人、或說“女人不得成佛”,以爲女人沒有成佛的資格,可是這樣的話,完全是由大慈悲心所發出,要使女人感覺自己的弱點,熱心修養,然後證入菩提佛果,從古以來,很多女人,持有賢良之德,貞女烈婦,忠信孝悌的女人等等。有時輩出才媛女傑,壓倒堂堂的大丈夫,可是釋迦佛祖在世時代的佛教婦女們,還沒有什麼進步,她們女性最要緊的和順貞潔之德行,還沒有開發,所以諸經論的論說,都表現了當時的實情。若從佛教之本質上,或者大乘佛教之根本主義上來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草木國土悉皆成佛,那裏有男女之分別,成佛還成佛呢?涅槃經說:“雖說女人,有丈夫性者,我說是男子,若無丈夫性雖男子,我說是女人”,尊重男子而卑視女人,這不過是當時之思想,若說尊卑,不在形體上,唯有實德方可做個標准,關于成佛,不應把男女來分別,要把信念和行持的深
p.0002
淺厚薄來論,沒有信心的人,雖是男子,還是不能獲得佛祖的慈光。反之,行持堅固的女人,能夠證入佛地,做壞的男子還是惡人,行善的女子也是善人。以男爲先,以女爲後,這是社會的秩序,不是尊卑的分別,夫唱婦隨,也是家庭的秩序,還是輕重的分別。所以女人站在佛教的上的位置,不單與男子平等,對于聖賢還是同等的。不應想自己是女人,罪惡深重,又不應說自己是女人與佛無緣。輕視自己就會違背佛祖的教訓。
那麼,女人的天職是什麼?因爲女人在家庭上社會上之位置境遇有種種的不同。她們的職分不是一樣的。就于家庭上來說,有做女兒的女人,做姊妹的,做老婆的做母親的,叔母,伯母等等的位置。又在社會上和國家上,有對待男子的女人,對自己以外的女子的女人。對上的,對下的,爲社會一員的,國民之一分子的,人類之一員的等等的位置。天職也有種種。所以對于父母做個孝女,對夫做良妻,對子做賢母,在家庭做個慈愛的主婦,在社會做個和平的女性。這樣扶助男子,上下親睦,做個幸福快樂之護持者,這些都是女人的天職。那天職之基礎是柔和,忍辱,孝順,慈悲之四德。所謂女德之四大綱領。第一、女人要柔和,女人的心情,行動都要優美,骨格,容貌,音聲,都比較男子優美,這是女人的特性。女人無論對于什麼,應取優美的態度才能完全發揮女人的自然性。可是不要做出奴隸的卑屈無氣力的柔弱態度來。否則不能完成女人的貞潔,品格。孔夫子說:“婦人有叁從之道,在家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現代人以爲這個是舊道德,可是不應完全拒絕,孔夫子的意思在服從,服從和奴隸是不一樣的。家庭道德以孝爲忠,所以在家從父是應該的。嫁人從夫是當然的。家權移到兒子,應
p.0003
以那兒子爲家庭的中心,這是女人的柔和之德,優美之特性。
第二、忍辱就是忍耐,雖被他人恥辱,還是忍耐著,這叫做忍辱。廣義的忍辱,不單不發怒,還有大丈夫的勇氣,不屈于一切。華嚴經雲:“菩薩忍受一切惡,心向衆生平等,不動搖如大地”無論對于順逆,心不動搖,才是安忍。
第叁、孝順是孝友和順之德,孝是對于父母翁媪懇切忠實。尤其是女人應善用女人的特性,不論自己的身分如何,要自己本身孝養父母。其他對于兄弟姊妹的友情,親戚之和合,從順師長等等,都是婦德之要點。孝順的行爲,無非是慈悲之發露。慈悲心不僅是向下的憐愍心。慈是與樂之義,給與他人幸福,滿足快樂等等,都是慈。又悲拔苦之義,救濟他人痛苦,憂愁,懊惱等等,都是悲。然則慈悲心之所發動,可以包覆森羅萬象,何況禽獸草木。以上的四德,就是發揮女人天職之根本,世間所有素暴,怨恨,怒嫉等種種惡現象,或者欠缺友孝和順之道,慈愛之念,這等女人,雖有智慧才能辭舌,還是不能完成她們的職分。就是說:女人要做個像女人的女人吧!
或者說:女人有叁大惡心,第一嫉妒心,第二猜疑心,第叁虛榮心。假使其中犯了一個,就不能完成神聖的天職了。
漢時代曹大家的女訓說:女子有四行,就是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巧。又宋朝的司馬溫公說:婦人有六德,就是柔順,清潔、不妒、儉約,恭謹和勤勞。柔順是柔和孝順,對于事物懇誠,在家隨從父母,嫁後從夫,老後順子,親戚和睦,憐愍下輩等等。清潔是無邪心,守貞潔,謹慎男女之別,品行潔淨。所以清潔不是打粉,途香水,穿美衣
p.0004
美姿還如美心,不妒是不背夫心,不妒他人之幸福,時常正已愍人。儉約是不是浪費,不貪虛榮,齊整事物,無奢侈。恭謹是常正容儀,堅志守身。勤勞是努力,精選,男女都是一樣,沒有勤勞就不能完成天職。努力是推行天職之原動力。
釋迦佛對女性的教訓中,優婆夷淨行法門經裏說:優婆子夷有十大行。優婆夷譯做近事女,接近佛祖而奉侍的女人,簡單說是信女,一、見悭貪之過,願修施舍。二、見五根之過、願持禁戒。叁、見在家之過,樂欲出家。四、見疑惑之過、願修智慧。五、見懈怠之過、願勤精進。六、見瞋恚之過,願行忍辱。七、見妄語之過,願行忠信。八、見亂心之過,常願禅定。九、見罪苦之過。願樂慈悲。十、見苦樂之過。願行舍心。離開十大過失,就是十六德行。第一過失是悭貪,沒有慈悲心念,五根之過就是品行上之過失,眼耳鼻舌身叫做五根。戒有五戒十戒等,不過是七佛通戒偈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意思。在身口意叁業上,舍離一切惡心惡行惡語,而發出淨心,淨行,淨語,還是佛戒的目的。第叁在家之過,是謂人生之束縛,可是出家不是一定要剃發染衣,只要志向菩提之道,念想佛祖慈悲,雖在人世而獲得永久不變的大安心,這是心的出家,因爲女人容易陷落人生的波浪,溺在煩惱苦海,所以人事以外,應該把持一個堅固的信念,獲得宗教的安心。第四疑惑之過,心裏有疑惑,嫉妒,就不能看出事物之真假。第五懈怠之過,閑居遊蕩的,是社會的寄生蟲。第六瞋恚之過,因爲發怒要惹起種種還好事態來,心要實行忍辱。女人比較男子,感情強烈一點。感情激烈的時候,容易忘卻前後利害種種關系,會演出很不好看的事情來。所以應該深重謹慎。第七妄語之過,是說謊,多說虛僞的話。第八亂心之過,心要修養精神,正心正意。第九痛苦之過,是說世間苦痛的狀態,好像天災地變,愛別離苦,病苦,衣食不足之苦等等,對于這些人們,應當把慈悲哀愍之心來對待他們。第十苦樂之過,這是自己身上所經驗之種種事情,苦是逆境,樂是順境,一日一夜之間有苦有樂,有禍有福,千態萬狀。所以應要舍身,不被事物束縛,端然置心于人生以外之樂地,而解脫固執之妄念。
假如我們能夠實行以上之十條德目,養成道德之根谛,居家就能齊家。與人家接洽,自然和氣。一舉一動,生出自然,和平、快樂。結果成就自他平等之大功德,那末,這樣做下去,就是人生的幸福,國家社會的慶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