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提出職業與志業說:
“高者隱山靜修,卑者賴林求活,惟以安受坐享爲應分,此我國僧尼千百年來之弊習,而致佛化不揚,爲世诟病之大原因也。予有慨乎是,宣化萌俗;近歲人心丕變,皈向漸多。然細按之,新起之在家佛教徒衆,仍不脫僧尼之弊習,且有傾向日甚之勢,此由未知學佛之正行──八正道,故不爲凡夫之溺塵,即爲外道之逃世也。今所應確知以實行者,……應在職業志業之分是也。學佛者,志業也,從吾志之所好,以趨踐佛之淑吾身,善吾心,增進吾之德性,達到吾之樂地者也。故應以叁皈之信,五戒十善、六度、四攝之行爲柢,而毫忽不得藉此形儀以爲得一家一身之生活計者。而職業,則于或國、或家、或社會、或世界,隨其勢位之所宜,才力之所能,任一工,操一勞,用與人衆交易其利,以資一身一家之生活者也。此因,吾身籍家親國民之互助,方得生養存活,故吾應有以酬其惠焉。否則,吾身于世即有損,即增他人之累,亦加自己之責;墮落不免,勝進奚冀!故學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須盡職業,以報他人資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業,以淨自己進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學,必如是,人乃真真學佛。”⑿此實爲佛徒學佛之針石。
1927年,大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任閩南佛學院院長。整頓教務,加強師資力量,使閩院煥然一新,學風大振。1930年,大師│新議定建僧計劃,講《建設現代中國佛教僧製大綱》于閩院,“以叁寶之信産生僧格,以六度之學養成僧格”。學院則經“律儀院”兩年,“普通教理院”四年,“高等教理院”叁年,“觀行參學處”叁年之學程。更設研究部,內有法相唯識系、性空般若系、小乘俱舍系、中國佛教系、融通應用系等學科。同年,大師本所撰《整理僧伽製度論》的理想,于上海創辦佛法僧園──覺苑。革新初具規模,終以舊勢力所遏製,昙花一現,僅二個月而已。
1932年11月23日,大師在重慶北碚缙雲山創辦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正式開學,大師指出:“我所希望的僧教育,不是去模仿學作講經法師而已,必須要學習整個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勞動、淡薄、要能做擔水、扛柴、灑掃、應對、以及處世理事,修禅弘法的工作。從前各種僧學出來的學僧,不但不能勤苦勞動去工作,甚至奢華而不甘淡泊,這可說是模仿社會學校所得的結果,而誤于“法師養成所”的,以爲別種事不可幹,除去講經,當教員或作文辦刊物以外,把平常的家常事都忘記了,假若全中國的僧徒都來受教育,那末寺院中家常的工作都沒有人去做了,結果不但不能住持佛教,甚至消滅了佛教,墮落了佛教,像這種教育還不如沒有的好。”⒀
1941年,大師指導發起“太虛大師學生會”,在訓詞中說:“爲我的學生,要從四方去學:一、修行:這中間包括聞思修慧,由聽講、研究、靜座、思惟,以致于根據六度四攝之原則,表現于行爲上者都屬之。二、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之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流通等皆是。叁、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哪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和合各種不同才能的人。所以要有團體的組織並要有領導的人善能用人,最重要的能自知知人。四、辦事:佛教的事,亦有多方面的,如學院僧寺等,往往與政府社會發生種種關系,如遇疑難的事,要有判斷力;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觀察于法,于衆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處理應付,不可畏縮,如于法于衆無益者,勿好虛榮私利,和人爭持不舍”。⒁“關于本人,也要大家明白認清!養成住持中國佛教僧寶的僧教育,不過是我的一種計劃,機緣上、事實上,我不能去做施設此種僧教育的主持人或領導人。而且我是個沒有受過僧教育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們──教的人及學的人不能仿效的。仿效我的人,決定要畫虎不成反類犬,這是我的警告。”⒂
1945年,抗日戰爭得到了最後的勝利,大師訓示漢院師僧,要精勤求法,以便將身心奉獻佛教。大師在這次訓示中說:“我爲發揚中國佛教,改革中國佛教僧製,使佛教受到廣大的人群的信奉,自不免有損不顧改進的傳統佛教者的名位,對我或有不滿的表示,但我自信在我死後百年,佛教僧侶都會想念我太虛,認爲太虛爲佛教是對的”。“你們不要難過,努力求法,未來佛教賴你們的弘揚發展,佛教有光輝前途的。”⒃
四、大師之今菩薩行
菩薩是大乘佛法的奉行者,亦是大乘佛法的的推動者,更是自利利他的實踐者。但是,中國佛教所說的是大乘理論,但卻不能把它實踐起來,不能把大乘的精神表現在行爲上。我國的佛教徒──包括在家出家的四衆──都是偏向于自修自了,大乘的經論,雖有很多人在提倡和弘揚,但所倡所弘的也不外自修自了的法門。這種說大乘教,行小乘行的現象,在中國是普遍地存在,如出家的參禅念佛者,固然爲的是自修自了,即在家的信衆也是偏重自修自了的傾向。他們都以爲學了佛就不要做人,什麼事都心存消極不願意幹,更有很多人以爲學佛作了此殘生的尾闾,他們都說把國家社會家庭一切俗務都舍下,才可以入佛修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已經深印在每個國民的心坎中,這種錯覺是複興佛教的障礙物,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義。”⒄這是大師于1930年訪問南方各小乘佛教國家回到重慶,在漢藏教理院的開示。
那麼怎樣才能革除這些弊病呢?大師說:“我以爲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大的病源則爲空談大乘,不重實行,行爲與教理完全脫離關系,所以革興中國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談的習慣,使理論浸入實驗的民衆化,以現社會實在的情形和需要來說,今後我國的佛教徒,要從大乘佛教的理論上,向國家民族,世界人類實際地去體驗修學。這大乘理論的實踐行動,即所謂菩薩行,而這菩薩行要能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求,故也可名爲“今菩薩行”,以簡別向來只唱高調,名不符實的菩薩行。菩薩行本沒有今古之分的,但因過去所說的菩薩行,只說不行,已不爲一般人所重視,以爲這只是佛教徒的講大話。爲使世人相信佛法的菩薩行,確實有利于現實人群,不再像過去那樣的空談,就得有實際的行爲表現,如多做文化、教育、慈善等工作”。大師是這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有感于近代佛教日趨落伍,僧伽文化素質低,偏居一隅,不是熱衷于趕經忏,便是消極遁世,毫無生氣。于是他提出教製、教産、教理叁方面進行適應性的改革,使佛教與時俱進,永放光明。他爲實踐自己的宗旨,終生奮鬥不息:積極籌備組織佛教協進會,中國佛教會等組織,以維護佛教徒的合法權益,並推進僧製改革運動;創辦《覺社叢刊》、《海潮音》等佛教刊物,大力宣揚人生佛教思想,開近代僧伽從事佛教學術研究之先河,致力于佛教教育事業,先後開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佛教院校,培養了大量的弘法人才,先後遠赴日本、馬來西亞、歐美諸國考察與弘化,並發起籌組世界佛學苑,提高了中國佛教的國際地位,所有這些,無不說明大師之今菩薩行。
大師從上契佛陀本懷,下應時代機宜的立場,抉擇而提示了“依人乘行果趣進行大乘行”的法門,也就是大師所說的“學菩薩發心修行”的意趣所在。在《新與融貫》一文中,大師說:“本人……以佛法中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貫可達到究竟圓滿之覺海。凡能貫通五乘叁乘及大乘教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便是菩薩。所以本人在佛法中意趣,是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本人還不能如菩薩那樣發心修行,現在是學菩薩的發心,學菩薩的修行。……今人不知此義每每稍具信行,馬上心高氣傲,自命成佛。不知少分之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尚未做到呢……經十千大劫修六度萬行,才爲真正初發心菩薩。……所以本人亦爲願學菩薩真正發菩提心,而修六度萬行。”⒅
大師抉擇佛法的基本思想,經這樣的簡單敘述,才能明了大師“不求即時成佛”的意趣。大師說:“佛法原本不拘限于現身此世爲立足點,乃普爲法界一切衆生而發心,蓋以佛法觀察,一人與一切衆生更互關涉;而一世界與無量世界,亦相攝相入,如帝綱之重重無盡。因此佛法不是爲此一人生與一世界而起。”大師的此一宣示,說明了大乘法的真谛。這樣,大師正面的吐露其意趣,即學菩薩發心──發長遠心,發廣大心,學菩薩修行──六度、四攝。也唯有依人生增進而進趣佛果,才吻合佛心,適應時代,這就是“人生佛教”、“菩薩學處”。大師的今菩薩行,在《五十自題》中說:
“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正菩薩名,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⒆
大師的菩薩心行更可歸結爲這樣的偈頌:“衆苦方沸騰,遍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五、大師之淨土思想
大師一生極力提倡往生兜率淨土的法門,凡是大師創立的道場,每天早上,皆誦持彌勒上生經,和稱念彌勒菩薩名號。大師在住持雪窦寺時,把晚堂功課的回向文:“四生登于寶地……十地”,改修彌勒業──唱雲:“四生升于內院,叁有托化兜率,……兜率內院慈氏尊,大智大悲濟含識,……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上升兜率宮,同赴龍華會,十方叁世一切佛,……波羅密。”⒇由此可見,大師對彌勒所崇奉的純誠,信念的專一。
大師何以對兜率淨土如此傾心呢?1936年4月,大師在奉化雪窦寺講《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中說:“就無量淨土中來講,攝受我們最親最近的是兜率淨土,上面十方淨土普遍攝受十方世界的衆生,如普通大學之各科學術是應學生之要求而辦的,僧學院是專門教育僧徒的,彌勒內院淨土也是這樣,是專爲攝化此土有情而設,故說兜率淨土之殊勝有叁:一、十方淨土有緣皆得往生,但何方淨土與此界衆生最爲有緣,便未可知。彌勒菩薩以當來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衆生,則與此界衆生特現兜率淨土,以法爾所緣故應發願往生兜率,親近彌勒也。二、兜率淨土,同在娑婆自在欲界,此變化淨土在同處同界,而與此界衆生有親切接近之殊勝緣,故他方淨土泛攝十方有情,而此別專化此土欲界衆生也。叁、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淨化成爲清淨安樂人世。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爲創造人間淨土也。”(21)原來大師傾心彌勒淨土信仰的另外一個重要意趣則是要建設人間淨土。因爲求生兜率淨土,目的在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好同彌勒菩薩一同來淨化的人間,以達到善根的成熟與解脫,所以彌勒淨土的第一義,爲祈求彌勒菩薩早生人間,即是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大師由的此一思想爲他的學生印順法師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往生彌勒淨土法門,比起十方世界的其它淨土,真是最爲希有,最爲穩當。這可以從叁點去說:一、近:彌勒現生兜率天,將來到我們人間來,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論地點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淨土,總是要過多少佛土。論時間,來生生兜率內院,不太長久,就回到人間來。不像往生其他淨土,不知要以何年何月,才能再來娑婆。二、容易:兜率淨土與將來的人間淨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皈依叁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像往生其他淨土,非要“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就是定,這是不太容易的。叁、普及:往生彌勒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就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在兜率淨土及當來的人間淨土,彌勒尊是普應群機,說人天法、說二乘法、說菩薩法,人人能稱機得益。在見佛聞法的過程中,向上增進,漸化人天根性爲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的大乘根性,同歸佛道。這不像其他淨土,連二乘種性都不能往生,還能應人天根性嗎?所以彌勒淨土才是名符其實的叁根善被,廣度五姓的法門。”(22)
大師竭力宣揚彌勒淨土之思想,在他的一生中開講《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成佛經》的次數無算,就連他到歐美弘法也爲衆講說彌勒上生經大意,由此足見大師于彌勒淨土之崇奉和往生之至心切願。
結束語
近代的中國佛教,內部的窳腐,外力的摧殘,異常嚴重。大師畢生爲教的努力,重重受到打擊。可是他從不失望,從不中斷。這種偉大的精神,在近代的中國佛教中,實是絕無僅有的一人。今天,今菩薩行的太虛大師已離開我們四十九個年頭了,但是大師那種覺人覺世的佛化運動,爲法爲教的菩薩精神,卻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師對于佛教的遠見與深見,啓示著每一個現代的佛弟子,走向發揚佛教的正道,這無疑是近代佛教史上唯一的光輝。
最後,讓我們共唱這首叁寶歌,祈願大師早來人間:
憘人天長夜,宇宙黔暗,誰啓以光明?
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
96.6.1
寫于福建佛學院
參考資料:
1、《年譜》《華雨重雲》P338
2、《年譜》 P24
3、《年譜》 P32
4、《年譜》《太虛自傳》叁,我的宗教經驗
5、《太虛自傳》
6、《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年譜》 P50
7、《太虛大師年譜》 P58
8、《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9、《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著 《華雨香雲》P295
10、《東瀛采真錄》 《年譜》 P95
11、《年譜》 P80
12、《年譜》 P172
13、《太虛大師全書》卷35冊,《現代僧教育的存亡與佛教的前途》
14、《年譜》 P484
15、《年譜》 P4248
16、《敬禮悲智雙運的太虛大師》演培 《內明》叢書第15卷P4 P180
17、《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 P10 《內明》 P80
18、《太虛大師菩薩心行的認識》 P333《新與融貫》
19、《優婆塞戒經講錄》
20、《上生兜率淨土的勝義和行法》P169
21、現代學術叢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之研究》 P159
22、《成佛之道》 P131
《仰止唯佛陀 俯首禮太虛》全文閱讀結束。